跑量是成績的基礎?
不知道跑友們有沒有聽說過下面幾句話:“無跑量,不跑馬”“每次距離不到10公里,都算不上跑步”“跑量是成績的基礎”。我反正看到過,很多跑者動輒每月300公里的跑量……
?
這就是所謂的堆跑量,通常指以增加月跑量,輕松慢跑為主,把跑步時間拉長,發(fā)展心肺耐力,追求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跑步方法。
?
█ ?跑那么多,馬拉松成績就能提高嗎?
?
事實上,沒有任何數(shù)據(jù)表明,跑量與成績有關。
?
1、? 跑量與成績并非正比關系
?
每個人的身體素質(zhì)不同,跑量太大可能會過度訓練,增加受傷風險,使成績下降;即使是在在不受傷的情況下,隨著跑量增加,一開始成績是會提高的,但越往后,想靠增加跑量來提高成績就越難,也就是說跑量對于成績提高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
?
2、? 要注重訓練強度

?
成績要進步的話,主要就是有氧/無氧能力的進步,而對很多的跑者來說,并不清楚自己的有氧/無氧強度為何,跑的比較隨心,多半快不夠快,慢也不夠慢,強度多半控制在混氧區(qū),導致有氧沒練到,無氧也沒練到,自然也就進步慢??梢酝ㄟ^手表上的訓練壓力指標來判斷自己的有氧/無氧訓練效果,訓練壓力大于等于3才意味著有氧/無氧能力通過這次訓練得到了改善。

?
而如果是只輕松跑的跑者,還應該適當進行間歇訓練。曾經(jīng)取得美國奧運馬拉松選拔賽第9的內(nèi)爾·羅哈斯認為,對于普通跑者而言,應該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則,不必每天都跑,一周堅持跑4~5天,其中進行1次高強度訓練或200米間歇跑來對心臟進行刺激,這才是比較好的節(jié)奏。
?
3、? 不要忽視力量訓練
?
跑者進行力量訓練可以使身體在跑步時更有動力,防止跑姿動作變形,提高跑步經(jīng)濟性。不妨在跑步訓練中交叉進行一些以下肢為主的力量訓練,如杠鈴深蹲、負重跳躍或者彈力繩抗阻訓練等。
?
█ ?如何判斷自己的跑量是否過高呢?
?
1、? 看心率
?
最簡單的方法是看靜息心率,一般來說,心率是反映個體訓練強度的重要參考,它體現(xiàn)了訓練對心肺及供能系統(tǒng)的負荷大小。正常靜息心率為每分鐘60-100?次,如果靜息心率比平日高出10%以上,就意味著要降低訓練量。
?
2、? 看訓練量
?
更科學的方法是以周訓練負荷量來分級來取代以往慣用的月跑量(公里),更能代表跑者努力的程度以及花的訓練時間與訓練質(zhì)量,比月跑量更具有科學性!因為訓練負荷不單純以運動距離或時長作為度量依據(jù),而是考慮了運動對身體造成的刺激和壓力,更加客觀地體現(xiàn)了訓練對身體造成的負荷。

?
周訓練負荷就是近七天訓練負荷的總和,考慮到工作周,一般人的訓練都是以七天為一個小周期,最近七天的變化則可以參考“周訓練負荷變化率”,這個比值是與前七天相比。
一般來說,對于沒有訓練計劃的跑者來說,最好是以+10%以內(nèi)的比例增量,才不至于增量過大有受傷的危險;賽前減量也控制在-10%以內(nèi),不至于減量過快;有些訓練課程會因為有特殊目的超過這10%,這個數(shù)字也可以提醒跑者在增量的時候要多做恢復。

?
(1)休閑級跑者
訓練負荷在150以下,周跑量約為10公里以下(月跑量50公里以下),沒有規(guī)律的運動習慣,可能偶爾跑一下,一周跑1~2次,?大概150分鐘的中高強度。
(2)入門級跑者
訓練負荷在150-300之間,周跑量約為10-25公里之間(月跑量50-100公里之間),一周不定期的跑2-3次。
(3)進階級跑者
訓練負荷在300-800以下,周跑量約為25-60公里之間(月跑量100 -250公里之間),一周規(guī)律跑3-5次。
(4)精英級跑者
訓練負荷在800以上,周跑量約為60公里以上(月跑量250公里以上),進行高強度訓練,跑量多或者跑快的高手。
跑友,你的訓練負荷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