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視自我民視”中的辯證法
本文記錄我對自己目前所理解的辯證法之應(yīng)用。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尚書·泰誓中》
正題: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解釋:天的意志完全就是民的意志,反對上天的意志完全就是反對眾人的意志。所以完全不能反對天的意志。)
(分析:作為辯證法的正題,其形式和合題是一致的。這種解釋實質(zhì)上是把天—民之間的關(guān)系作僵死的理解、絕對化而成永恒不變的法則,即在任何情況下天的意志都等同于民的意志。)
(評價:逆練辯證法、把真正的合題倒推回正題,這是一種獲得合法性、維護組織的手段。一個比較近的例子是袁世凱稱帝。)
反題:
天視不自我民視,天聽不自我民聽。
(解釋:天的意志完全不是民的意志,反對上天的意志完全不是反對眾人的意志。所以完全應(yīng)該反對天的意志。)
(分析:作為辯證法的反題,在形式上和內(nèi)容上都反對了正題。為反對天的意志在理論上創(chuàng)造出合法性的空間,但并沒有進一步給出反對天的意志的理由。這種解釋實質(zhì)上依然是把天—民之間的關(guān)系作僵死的理解,只不過是反過來而已。)
(評價:某一方采用正題維護時,其敵方可以采用反題破壞之。往往表現(xiàn)為無腦反、逢必反。)
虛假的合題:
天視自我民視、不自他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不自他民聽。
(解釋:在我方,天的意志完全就是民的意志,反對上天的意志完全就是反對眾人的意志。所以完全不能反對天的意志。在敵方,天的意志完全不是民的意志,反對上天的意志完全不是反對眾人的意志。所以完全應(yīng)該反對天的意志。)
(分析:作為辯證法的虛假的合題,在形式上結(jié)合了正題與反題;但其內(nèi)容只是無腦縫合了正題與反題,完全沒有跳脫出兩者的僵死對立,而僅僅是有一方是正的絕對、有一方是反的絕對。沒有把握到天—民關(guān)系作為運動的本質(zhì),不過是將原先的一個絕對一切兩半、分割成兩瓣絕對。這樣一來其內(nèi)容的精神是同正題一致的,即對天的盲從。)
(評價:一種很常見的庸俗辯證法,可以、也經(jīng)常用來站隊。另一種常見的庸俗辯證法是在時間上一切兩半、分配給兩種絕對,即有時候正題有時候反題,可以、也經(jīng)常用來和稀泥,往往表現(xiàn)為“既......又......”。)
真正的合題: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解釋:一種意志必須符合民的意志才可以是天的意志。如果天的意志符合民的意志,那就不需要反對;如果天的意志不符合民的意志,那就需要反對。)
(分析:作為辯證法的合題,其形式是與正題一致的;但內(nèi)容完全不同,跳脫出僵死的二元對立,揭示了天反映民這一活生生的運動,并以這一運動統(tǒng)合了正題與反題、為不反對和反對提供了判斷依據(jù)和真正的合法性。當(dāng)天反映民這一運動受到阻礙、即天的意志不符合民的意志時,就需要以反對的立場介入實踐;當(dāng)天反映民這一運動進行順利、即天的意志符合民的意志時,就需要以不反對的立場參與實踐。)
(評價:古代儒家的寶貴遺產(chǎn)??上?,歷史上的儒家基本都是最多說說而已、并不當(dāng)真,這是必然的。從辯證法的正題到真正的合題,這是歷史的運動方向;但對于具體的某一方而言,真正的合題很容易退化成前三個階段,需要學(xué)會防范之和利用之。)

抽象后的上述辯證法:
正題:正的絕對。
反題:反的絕對。反的絕對雖然與正的絕對相反,但仍然是絕對。從都是絕對來說,正題和反題是一體兩面、尚未超脫,其精神是一致的。
虛假的合題:正的絕對+反的絕對。分為時間上的和空間上的,即有時正絕對有時反絕對和有方正絕對有方反絕對。其形式是正題與反題的統(tǒng)一,其內(nèi)容在精神上與正題一致、都是(正的)絕對。
真正的合題:正-反的運動。其形式與正題一致,在下一階段將成為新的正題;其內(nèi)容統(tǒng)一了正題與反題,其精神是運動而非絕對。
可以看出上述是從運動理解辯證法的;從真正的合題與正題在形式上的一致入手、便是從自身性理解辯證法,即真正的合題不需要像虛假的合題那樣引入并結(jié)合正題的反題、而是把正題理解為正題自我反對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