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登法環(huán)的武器面板從何而來
目前法環(huán)已經(jīng)發(fā)售一年了,介紹和推薦武器的視頻和專欄已經(jīng)很多,但對于最基礎的補正規(guī)則卻還缺乏一個準確的說明。我相信理解這套規(guī)則的人很多(畢竟主要規(guī)則和魂三沒有多大區(qū)別),但要說得準確且易于理解可能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因此,就由我來做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吧。
同時,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錯誤,專欄發(fā)表后將尋求更專業(yè)的意見進行訂正,最后大概會做成一個視頻(如果真的有人看的話)。
本文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將失色武器和未經(jīng)質(zhì)變的普通武器,第二部分講武器質(zhì)變。(第二部分什么時候?qū)懭Q于點贊數(shù))

上面是一把樸實無華的近戰(zhàn)武器,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面板是103+10.?看上去很簡單的加法公式中,實際上是這樣計算的:
總攻擊力=基礎攻擊力+補正攻擊力? ? ? ? ? ? ——(這個就是我們在裝備面板中看到的)
補正攻擊力=基礎攻擊力*武器補正率*人物屬性系數(shù)? ?——
將(2)式代入(1)式得到總攻擊力=基礎攻擊力*(1+武器補正率*人物屬性系數(shù))
武器補正率和人物屬性系數(shù)是筆者在眾多表達相同概念的名詞中選擇的,因為這兩個詞能最準確地表達含義且沒有歧義。武器補正率顧名思義,只與武器本身的性質(zhì)(包括質(zhì)變情況和強化情況)有關。
人物屬性系數(shù)的規(guī)則非常復雜,稍后再說明。

對于已經(jīng)強化過的近戰(zhàn)武器來說,受到影響的部分主要有兩處:基礎攻擊力和武器補正率?;A攻擊力對于未質(zhì)變(含失色武器)來說,滿強狀態(tài)是0強狀態(tài)的2.45倍,向下取整。
對失色武器來說,武器補正率將變成0強狀態(tài)的1.8倍,而普通武器則是1.5倍。
強化的過程中基礎面板和武器補正率的變化情況大致是線性的,至少以線性理解不會有多大的偏差(偏差值在2以內(nèi))。
因此,假定0強狀態(tài)下基礎攻擊力為A,武器基礎補正率為B,人物屬性系數(shù)為C,則可以得到:
普通武器:+x狀態(tài)下武器攻擊力=(1+0.058x)A(1+BC+0.02BCx)=A(1+BC+0.078BCx+0.058x+0.00116BCx^2)(x為0-25之間的整數(shù))
x=0時,武器攻擊力=A+ABC
x=25時,滿強武器攻擊力=2.45A+3.675ABC
失色武器:+x狀態(tài)下武器攻擊力=(1+0.145x)A(1+BC+0.08BCx)=A(1+BC+0.225BCx+0.145x+0.0116BCx^2)
x=0時武器攻擊力=A+ABC
x=10時武器攻擊力=2.45A+4.41ABC
由于存在二次項,每次強化都會提升下一次強化的攻擊力增加值(數(shù)列不能求導,但可以后項減前項得到相同結論,不過我懶得算了)
在討論人物屬性系數(shù)之前可以先劇透一句,C的數(shù)值在0-1.1之間,因此對于近戰(zhàn)武器而言,x和B的大小決定了提升對應屬性的收益,由于是乘算,所以兩者都要達到較高水平才適合提升輸出屬性來得到更高傷害。
如果是質(zhì)變過的普通強化武器,將會變得極度復雜,第二部分的復雜度將是吃力不討好的平方,因此看反響如何再考慮繼續(xù)吧。


接下來討論人物屬性系數(shù)。
人物屬性系數(shù)中與武器面板有關的系數(shù)全部在0-1.1之間,隨著對應屬性值的上升而單調(diào)遞增。每種武器在y點對應屬性下的人數(shù)屬性系數(shù)值C可定義為函數(shù)C(y).函數(shù)C(y)只有固定的幾種形式,這些固定的形式被稱為曲線。
C(y)是分段函數(shù),解析式可求但極度復雜,由于實踐中y一定是6-99之間的整數(shù),求解析式缺乏實際意義(其實是懶得算又覺得沒用),不如討論曲線的性質(zhì)。
將只影響投擲武器和異常狀態(tài)積累的曲線排除在外后,影響武器面板的曲線有0號、1號、2號、4號、7號、8號。其中1號、2號和7號完全相同,可以視為同種曲線(分成三種可能是為了以后方便修改)武器適用的曲線是跟著武器+武器對應的傷害屬性(物理、火、法、雷、圣)走的,對于一種傷害類型適用的曲線同時也適用于所有能夠補正該項攻擊力的人物屬性。
適用的曲線
0號:適用于未經(jīng)質(zhì)變的普通武器和全部失色武器
1號、2號、7號:完全相同的曲線,適用于厚重、鋒利、神秘質(zhì)變武器的物理面板
4號:適用于全部近戰(zhàn)武器的火、法、雷、圣屬性面板
8號:適用于優(yōu)質(zhì)質(zhì)變武器的物理面板
0號曲線:力、敏、信、感都可能補正0號曲線武器的物理面板(信仰吃0號曲線的情況只適用于幾乎沒人用的黃銅短刀),9點時C=0.101,18點時C=0.25,60點時C=0.75,80點時C=0.9,99點時C0.9543,148點時C
1.0914
具體來說,1-18點是一條二階導數(shù)為正的曲線,18-60點是一條二階導數(shù)為負的曲線,60-80和80-150是斜率不同的兩條直線。
18點以下每加一點都會使下一點收益變高,18-60點每加一點都會讓下一點收益變低(18-19一點收益1.43%,44-45一點收益1.17%,59-60一點收益0.54%),60-80每點收益0.75%,80-150每點收益0.29%。實際上唯一能讓屬性超過99的方式是雙手共持武器的力量屬性,最高可以達到148. 不過這個溢出的機制影響了所有武器的物理傷害部分,這些武器的敏、信、感補正對應的屬性系數(shù)將無法達到1,最高只能到0.9543.
1號、2號、7號曲線:
8點時C=0.106,20時C=0.35,60時C=0.75,之后與0號曲線相同。
20點以下每加一點都會使下一點收益變高,20-60點每加一點都會讓下一點收益變低(20-21一點收益1.20%,44-45一點收益0.99%,59-60一點收益0.48%),60點以后與0號曲線完全相同。
8號曲線:
8點時C=0.1,16點時C=0.25,60點時C=0.75,之后與0號曲線相同。
16點以下每加一點都會使下一點收益變高,16-60點每加一點都會讓下一點收益變低(16-17一點收益1.36%,44-45一點收益1.11%,59-60一點收益0.53%),60點以后與0號曲線完全相同。
綜上所述,各種物理質(zhì)變的不同曲線只影響60以下的屬性增長情況。如果相關屬性都在60以上,不同曲線就不會影響C的值。
4號曲線:
6點時C=0.11,20點時C=0.4,50點時C=0.8,80點時C=0.95,99點時C=1
20點以下每加一點提升2.11%,20-50每加一點提升1.33%,50-80每加一點提升0.5%,80-99每加一點提升0.26%.
適用于一切近戰(zhàn)武器的火法雷圣面板,早熟到不可思議。換句話說,一切靠平砍的帶屬性傷害的武器只需要把對應屬性加到20就可以吃到不錯的補正,加到50就能吃到80%的補正。(戰(zhàn)技發(fā)射器需要專門討論,暫且放下不表)
最后討論一下觸媒(應該沒有人關心觸媒敲人的傷害吧)。
觸媒的基礎法術增強全部為100,強化不會提升。因此,若0強觸媒補正率為B,人物屬性系數(shù)為C,則
+0觸媒法強=100+100BC
滿強觸媒法強=100+300BC
+x觸媒法強=100+100BC+20xBC(失色),100+100BC+8xBC(普通)
實際上+x觸媒法強這一行存在一點點偏差,但應該沒人會真的關心這個問題,強滿的狀態(tài)沒問題就行了。
規(guī)則非常簡單,B是武器本身決定的,因此提升C對提升法術和禱告?zhèn)碚f幾乎是唯一的選擇,而且提升C對總法強的影響比提升C對近戰(zhàn)武器總攻擊力的影響大得多。
觸媒法強曲線有12號、14號、15號和16號,這些曲線極度接近于線性分段函數(shù):
12號:適用于除了死亡子杖以外所有多補正觸媒
14號:適用于亞人女王杖
15號:適用于黃金樹圣印記、結晶杖、卡利亞權杖、死王子杖、亞杖、盧杖、腐敗結晶杖、喪失杖(各種畢業(yè)觸媒都集中在這里)
16號:適用于其他所有觸媒
12號曲線:
8點時C=0.05,15點時C=0.1,30點時C=0.55,45點時C=0.75,99點時C=1
15以下每點提升0.71%,15-30每點提升3%,30-45每點提升1.33%,45以上每點提升0.46%
14號曲線(實際上沒啥用):
20以下每點提升2.11%,20-40每點提升1%,40-80每點提升0.625%,80以上每點提升0.79%
15號曲線:
11點時C=0.104,25點時C=0.25,60點時C=0.65,80點時C=0.95,99點時C=1
25以下每點提升1.04%,25-60每點提升1.14%,60-80每點提升1.5%,80以上每點提升0.26%
16號曲線:
10點時C=0.106,18點時C=0.2,60點時C=0.75,80點時C=0.9,99點時C=1
18以下每點提升1.18%,18-60每點提升1.31%,60-80每點提升0.75%,80以上每點提升0.53%
觸媒的數(shù)據(jù)做得比較直接,就是幾條直線拼在一起。14號曲線的亞人女王杖補正太低,不如直接隕石杖。另外由于畢業(yè)觸媒全部是12號和15號曲線,因此用15號曲線的觸媒就80封頂,再加性價比極低。用12號曲線的觸媒就雙45,再往上雖然勉強有點收益但還是300級以后再考慮吧。
第一部分就到這里吧,歡迎指點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