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心理咨詢回到家該怎么做?抑郁癥能在家自我療愈嗎?
抑郁癥患者的日常生活常處于情緒低落、莫名沮喪與哭泣、對一切事物不感興趣的狀態(tài)。即使在心理咨詢室治療,短暫做到了情緒釋放,但是離開心理咨詢師、醫(yī)院后,可能受慣性影響、生活壓力源的刺激,很容易再次陷入低落、易怒、悲傷的情緒。今天,心理專家榮新奇教授和大家來聊一聊抑郁癥患者回家后,如何自我療愈和自我照顧。

抑郁癥的成因極其復(fù)雜,來自遺傳、心理及社會因素的相互影響,其復(fù)雜度或許如同抑郁癥患者的心理感受,時常參雜難言之隱,使抑郁癥患者在復(fù)原路上更是倍感艱辛。抑郁癥患者患病后可能不知道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也不知道如何去回歸到以前正常的狀態(tài)。對于這些問題,榮新奇教授給出了3個方向供抑郁癥患者參考:
第一、告訴自己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即便做不好也沒關(guān)系。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來自與他人的對比,這樣的比較,也可能來自成長路上的經(jīng)歷。抑郁癥患者時常與自身意志抗衡,明明知道該吃飯了、該起床了、該工作了、該像誰一樣做什么事、他做得到為什么我不行?總是自我要求與叮嚀,卻總是提不起勁,或在思考過程便感到筋疲力盡,生理與心理交織著的困境,努力與不努力、好與不好,也許帶給患者的,只是無盡的反芻與黑夜。

為什么不嘗試一下這樣想呢?這樣的你,其實已經(jīng)足夠努力了,你可以告訴自己,“我目前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我其實是有價值的”,就算真的沒有做好,也并無關(guān)系,知道自己這個階段便為如此,理解自己的狀態(tài)、也明白我總是試圖走在好轉(zhuǎn)的路上,這樣理解,就已經(jīng)很棒了。
如果想要做到自我治療及照顧,那對自己的照顧就變得更加重要了,每一位抑郁癥患者都可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好好地去休息,不急著強迫自己要趕快好起來,你可以選擇讓自己慢慢來,依照自己的步調(diào)讓自己好起來就可以,并懂的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讓你走向不一樣的人生。
第二、持續(xù)、穩(wěn)定的心理咨詢。
沒有人的人生會一帆風(fēng)順,路上的磕磕絆絆常會有,因此,孤獨、受傷、挫折總在猝不及防時出現(xiàn),心理師可以通過心理咨詢,提供每一個前來的人一個安全、接納的環(huán)境,我們可以看見你已足夠的努力,陪伴你在這條路上經(jīng)歷艱辛,在此路途與你一起經(jīng)歷人生,看見自己存在的本質(zhì),當(dāng)有人陪伴著你的苦痛與美好,也許此時此刻的好與不好也不再如此絕對。在沙漠的荒蕪里,也許你需要的,僅是一段長期而穩(wěn)定的關(guān)系,通過咨詢潛移默化的路程,“冒著掉眼淚的危險”,看見他人與自己。

第三、給自己多點時間,好好休息。
外界的不理解,時常會加深患者的心理壓力,尤其是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似乎總有許多的“辦法”、“解決方法”,當(dāng)我們試著搜集網(wǎng)絡(luò)上的各項建議,尋求答案,卻仍感到寸步難行,甚至因無法達成而感到挫敗時。這類的“信息”也告訴著我們,抑郁癥患者并非大眾所認為的不知足、不努力,往往可能是“非常努力”下的結(jié)果,過多的努力,心情卻不見起色、與人難以建立自在的關(guān)系,伴隨而來的“應(yīng)該是自己還不夠努力吧?”、“別人都辦得到,為什么我不行?”“我還有救嗎?”“我的生活真的能好起來嗎?”等問句,或是當(dāng)我提到休息,也許你會想:“我已經(jīng)休息這么多了,還需要休息?”帶來更多的自我批判與懷疑,可能因此加深抑郁情緒。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當(dāng)疾病悄悄地找上門來,可能代表的是即將開啟一趟自我追逐之旅。抑郁癥本身帶給患者許多不適的感受,未必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與認同,試著成為自己的伙伴,給彼此一點時間、一起經(jīng)驗生命中的跌宕、多給自己一些機會,給予自己適時的等待、諒解、支持與鼓勵,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心理咨詢師。
本文原創(chuàng)自榮新奇教授心理堂,如需轉(zhuǎn)載,請取得許可并標(biāo)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