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學派 第一章 緒論

錢學森學派
——一個科學技術體系學在東方崛起
徐德明?余薇薇?蔣惠琴?編著
第一章 緒論
????????2012年12月7日,錢學森科學思想研討會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杭州廳召開。這是全國各地開展紀念錢學森誕辰100周年的各項活動中,在錢學森故鄉(xiāng)舉辦的一次學術研討活動。我們向這次研討會提交了一篇論文,題目是《一個新的科學哲學流派在東方崛起——論錢學森科學技術體系學》。
????????主要作者徐德明在會上介紹了這篇論文的論點、論據(jù)和由此引出的結(jié)論。會后,有與會者向發(fā)言者提出這篇論文的論題頗有價值,建議作者展開進一步闡述。我們也覺得意猶未盡,所以決定以出版物的形式,向?qū)W術界介紹我們學習和研究錢學森科學思想的心得。
????????學習和研究錢學森科學思想,我們得出一個基本結(jié)論:一個新的科學哲學流派在東方崛起,這個學派可以稱為“錢學森學派”。
?
一、所謂“學派”,是指在學術領域里,擁有學術宗主、學術話語體系、學術代表人物群體、學術影響力、學術持續(xù)力和學術文獻的不同流派
????????在中國學術界,經(jīng)常在一些學者的口中聽到或論文中看到“學派”一詞。人們滔滔不絕地說著西方的各個學派,卻很少提到東方有什么學派,更沒有人提到當代中國有什么學派。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的時候,偶爾聽到黃老學派、浙東學派等。我們不禁要問:
????????什么是學派?學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古代中國有學派,現(xiàn)代中國有沒有學派?
????????現(xiàn)代中國應不應該,能不能夠有學派屹立于世界學派之林?
????????我們認為,探討一下上述問題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辭?!分袑τ凇皩W派”這一詞條的解釋是:“一門學問中由于學說師承不同而形成的流派?!庇腥税褜W派分為師承性學派、地域性學派和問題性學派。
????????因師承傳授致門人同治一門學問而形成流派,稱師承性學派,《辭?!分械摹皩W派”詞條指的就是“師承性學派”,如中國的黃老學派、梨洲學派;
????????因以某一地域,或某一國家,或某一學校為研究對象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學術群體,稱為“地域性學派”,如經(jīng)濟學界的芝加哥學派、奧地利經(jīng)濟學派、瑞典學派、劍橋?qū)W派、洛桑學派,中國古代的浙東學派、桐城學派等;
????????因某一特定研究對象而形成的有特色的學術流派,稱為“問題性學派”,如經(jīng)濟學領域里的重農(nóng)學派、重商學派、供應學派、現(xiàn)代貨幣主義學派等。
????????我們認為上述解釋略顯籠統(tǒng),距一個科學的嚴密的定義尚有相當長的距離。
????????學派,顧名思義,是指學術中的流派。《辭海》詞條指明了這個定位,并加了兩個限定:一個是“一門學問中”;另一個是“由于師承不同而形成”。第一個限定是指一門學問中形成的派別,第二個限定是指不同派別的形成是由于師承不同。不管怎么說,學派是指學術中的流派,這點非常重要。但是,學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是不是只要有師承關系的都可以稱為學派,而沒有師承關系的就不可以稱為學派呢?這些還需進一步探究。
????????我們認為,從較為嚴格的意義上講,不管什么類型的流派,要被稱為學派,必須具備下列幾個特點(條件):
????????第一,有學術宗主。
????????學術宗主,亦稱學宗,即學有所宗之意。宗主至少有一位,也有一位以上者。他可能是某學術事業(yè)的倡導者,可能是某學術范疇的首創(chuàng)者,也可能是某學術風氣的開創(chuàng)者。學派的主體是人,任何一個學派的產(chǎn)生,都有該學派的人所尊重的“開山鼻祖”,我們稱其為學術宗主,就是學有所宗之人。
????????第二,有話語體系。
????????一般來說,任何學派都有自己的原創(chuàng)性范疇和與該范疇相關聯(lián)的由若干概念組成的話語體系。所謂原創(chuàng)性范疇,是指:一是最先提出某個范疇,并予以界定(或下定義);二是對已有的概念重新予以界定(或下定義,賦予新的外延和內(nèi)涵)。
????????人們常說,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學派與學派之間一個顯著區(qū)別,就在于話語體系的個性化特征。學派與學派之爭,多表現(xiàn)在對范疇的定義、理解上的差異、矛盾或?qū)αⅰ?/strong>
????????第三,有學術代表人物群體。
????????任何一個學派,都有由若干代表人物組成的學術群體。這些代表人物,人生閱歷、學術成就、心理素質(zhì)和意志品質(zhì)不相同,正是他們,賦予了學術學派穩(wěn)定性和生動性。
????????第四,有學術影響力。
????????任何一個學派都有一定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
????????首先體現(xiàn)在它所處的學術領域內(nèi)的影響力,其中包括學術知名度,這是學派的第一生存空間;
????????其次體現(xiàn)在所處的學術領域外的影響力,其中包括社會知名度,這是學派的第二生存空間。
????????學派的學術影響力,實際上是講它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價值的實現(xiàn)程度。學術價值和學術價值的實現(xiàn)程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它所處的學術領域內(nèi);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它所處的學術領域外。換一個角度評價,首先是它的解釋功能和預見作用之大小,其次是它對社會各領域?qū)嵺`活動的指導作用和應用成效之大小。
????????第五,有學術持續(xù)性。
????????學術流派一定要“流”,前后相繼,代代相傳,這種學術上的持續(xù)性,也稱傳承性。凡是學派,都具有傳承性,無傳承性不能稱其為學派。不同的學派,在時間上的存在有長有短。有的學派延綿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它時盛時衰、潮起潮落,但連綿不絕;有的學派僅存在幾十年就銷聲匿跡。但它既然被稱為學派,必有空間上的廣延性和時間上的持續(xù)性。當然,在學術領域里,也有曇花一現(xiàn)的現(xiàn)象,但這種不能被稱為學派。
????????第六,有學術文獻。
????????任何學派都擁有一定數(shù)量和質(zhì)量較高的學術文獻。學派的學術信息,借助一定的載體保留下來,傳承下去。學術信息的載體多種多樣,而學術文獻則是基本的載體。學術文獻對學派的學術信息儲存最準確、最直接、最集中。人們對學派的了解和識別,主要是通過學術文獻。學術文獻是指專著、論文、教材、工具書等。
????????信息技術GM之后,出現(xiàn)了新的學術文獻形式,如數(shù)據(jù)庫等。當然,不同學派學術文獻的數(shù)量有多有少,質(zhì)量有高有低,但學術文獻擁有一定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便無法被稱為學派。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給“學派”作一個界定,或者說下一個定義了。所謂學派,是指在學術領域中,擁有學術宗主、學術話語體系、學術代表人物群體、學術影響力、學術持續(xù)性和學術文獻的不同流派。
?
二、在科學哲學領域,一個新的學派在世界的東方崛起,它就是錢學森科學技術體系學,亦稱錢學森學派
????????我們按照對于學派的解讀來考察錢學森學術思想及其學術活動,并且愿意與讀者一起來分享我們的考察心得。我們是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來進行考察的??茖W哲學以科學為研究對象,特點是從認識論、方法論以及本體論、價值論的角度對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進行考察分析,提供關于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的規(guī)律性、邏輯性、歷史性和社會制約性的思辨。具體內(nèi)容包括回答下列問題:
????????科學發(fā)現(xiàn)問題(科學認識的形式、要素和程序);
????????科學進步問題(理論的發(fā)展變化及其模式);
????????科學的性質(zhì)以及科學與非科學、偽科學的界限問題;
????????科學的結(jié)構問題;
????????科學的目的和功能問題;
????????科學與社會環(huán)境、心理因素的關系問題;
????????專門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等等。
?
19世紀末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科學哲學,曾先后出現(xiàn)過三個學派。
第一、邏輯實證主義學派。
????????邏輯實證主義又稱為邏輯經(jīng)驗主義。它出現(xiàn)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維也納科學哲學研究小組。主要代表人物是石里克和卡爾納普(1891—1970)??柤{普認為“經(jīng)驗實證原則”是界定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凡是能被經(jīng)驗證實的,就是科學;凡是不能被經(jīng)驗證實的,就是非科學。他還認為“知識在于積累,科學知識的增長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積累式的科學發(fā)展觀。邏輯實證主義學派關于科學發(fā)展模式的成果可以表示為:經(jīng)驗—理論—證實。
第二、批判理性主義學派。
????????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波普爾(1902—1994)。批判理性主義學派認為“經(jīng)驗實證原則”從根本上講就是錯誤的,因為任何科學命題都是全稱命題,而全稱命題是永遠都不能通過經(jīng)驗來得到最終的證實??茖W之所以為科學,不在于它能得到經(jīng)驗證實,反而是它能被證偽??茖W的發(fā)展就是一個被證偽、被批判的過程,即不斷被試錯的過程。批判理性主義關于科學發(fā)展模式的成果可以表示為:問題—猜想—證偽。
第三、歷史主義學派。
????????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庫恩(1922—1996)。他既不同意卡爾納普的邏輯實證主義的“實證原則”,又不同意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的“證偽原則”。庫恩認為,要將科學置于科學發(fā)展中來考察,他提出了一個新范疇——“范式”,科學是否形成的標志是有沒有形成自己的“范式”。因此,“范式”也成為識別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庫恩認為科學發(fā)展模式可以表示為:前科學—常規(guī)科學—反常危機—科學革命。
????????科學哲學興起的歷史有100年左右,期間,相繼有三個學派登上學術舞臺。三個學派都時興于西方,而后傳進中國,啟發(fā)和刺激了中國科學哲學界,一個新的科學哲學學派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異軍突起。與此同時,中國正值GG開放,這并不是“純屬巧合”。
其一,這個學派的學術宗主就是錢學森。
????????錢學森(1911—2009),中國浙江省杭州人,被中國科學技界稱為百年一遇的人物,是國際上工程控制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和“國家突出貢獻科學家”獲得者。
????????錢學森是享譽世界的杰出科學家,是“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獲得者(1989年,國際技術與技術交流大會和國際理工研究理工研究所授予),曾被外國媒體評為20世紀世界20位科技巨人之一。
????????錢學森于1979年在《哲學研究》第1期發(fā)表《科學學、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于1982年《哲學研究》第3期發(fā)表《論現(xiàn)代科學的結(jié)構——再論科學技術體系學》,以這兩篇哲學論文為標志,錢學森創(chuàng)立了科學技術體系學,將科學哲學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此時,錢學森已近70歲高齡,這是他一生科學思想和成就的升華。
????????與邏輯實證主義、批判理性主義、歷史主義科學哲學學派的原創(chuàng)者相比,錢學森的知識結(jié)構之優(yōu)異、學科跨度之博大、學科層次之深厚、科學實踐業(yè)績之卓越、東西方文化之交融、人生閱歷之傳奇,都令其他人難以望其項背。錢學森不僅是一位科學家,還是一位科學思想家,更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與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正義事業(yè)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偉大學者。
????????錢學森是科學技術體系學的創(chuàng)立者,也是科學技術體系學這個學派的第一批學習研討活動的組織者,還是科學技術體系學最有魅力的傳播者。上至中國的歷屆最高LD人,中國科學技術界的代表人物,下至社會各界人士和普通工農(nóng)兵,都是錢學森聲音的聆聽者和風采的羨慕者,他是一位“人民科學家”。
其二,這個學派有一個以“科學技術體系”這個基本范疇為核心的學術話語體系。
????????這個話語體系大致可以劃分為相互關聯(lián)的三個部分:
????????關于科學技術體系學說的世界觀、方法論基礎;
????????關于科學技術體系學說的解讀;
????????關于科學技術體系學說的實際運用。
可以對錢學森科學技術體系學說作廣義的解讀和狹義的解讀。
????????將話語體系的三個部分統(tǒng)一起來的解讀,這是廣義的理解,錢學森對于學說的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以及學說的實際應用態(tài)度非常鮮明,非常重視,而且建樹頗多。
????????突出對科學技術體系的解讀,這是狹義的理解,這是科學哲學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史上,直接以科學技術為研究對象的新成就,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以科學技術為研究對象的新成就。
科學技術體系學話語體系示意如下圖:

?其三,這個學派擁有以若干代表人物為骨干的學術群體。
????????錢學森科學技術體系學擁有眾多的學習者和認同者。但是,作為學術群體而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習者和認同者,只有把學習和認同與學術研究和傳播結(jié)合起來的人才屬于該學派的學術群體。這些人可以分為核心層和外圍層。
????????由錢學森親自組建的兩屆學術研究小組成員(每屆6人)和有直接師承關系者,可視為核心層;已正式發(fā)表論文、著作學習、認同并研究錢學森科學思想者,可視為外圍層。當然,他們中有對錢學森的某些觀點提出質(zhì)疑的商榷者,也有作出原創(chuàng)性貢獻者,均屬學派的正?,F(xiàn)象。核心層和外圍層均有代表人物。
????????在眾多人物中,我們在本書中僅列舉了宋健、錢學敏、苗東升、于景元、項浙學五位,并予以簡單介紹。其中,宋健、錢學敏、于景元與錢學森有直接師承關系,錢學敏、于景元是錢學森直接組織的學術研究小組成員,屬核心層;苗東升、項浙學與錢學森沒有直接師承關系,屬外圍層,但他們都有獨特貢獻,相當具有代表性。
????????宋?。?931年至今),山東榮成人,畢業(yè)于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學院,獲科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士,曾任(敏感詞屏蔽)。
????????宋健指出,錢學森是世界級的科學家,他是馬克思主義在科技界的旗手;早在1948年,錢學森就提出了“技術科學”這一范疇,他于1954年出版的專著《工程控制論》,開創(chuàng)了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并于1979年開創(chuàng)科學技術體系學;錢學森是處理復雜巨系統(tǒng)方法論的倡導者、參與者和卓有成效的實踐者。宋健院士對錢學森學派的創(chuàng)立作出了杰出貢獻,是該學派主要的代表人物。
????????錢學敏(1933年至今),浙江杭州人,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教授,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錢學敏教授的學術背景,與錢學森的親屬關系,以及作為錢學森親自領導的學術研討班成員等因素,成為她全面、準確地闡述錢學森科學思想的有利條件。她于2008年出版的《錢學森科學思想研究》一書是一部集中反映錢學森科學思想的專著。
????????于景元(1937年至今),黑龍江肇東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710所研究員、科技委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經(jīng)濟系統(tǒng)分析研究會副理事長。
????????于景元是錢學森親自組織和指導的系統(tǒng)學研討班唯一兩屆都參與的成員,人們可以從他的著述中透視錢學森科學思想的原貌,他對于錢學森提出的科學技術體系結(jié)構論、社會主義建設體系結(jié)構論、綜合集成體系論等進行了翔實的介紹和解讀。他指出:錢學森是一位“三維”科學家、科學戰(zhàn)略家。
????????苗東升(1937年—2020年3月3日),山西榆社人,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教授。苗東升的系統(tǒng)科學和科學哲學學術成就有助于他成為錢學森科學術思想的知音、獨立的跟蹤者、客觀的評價者和活躍的探索者。
????????苗東升論證了錢學森成為中國系統(tǒng)科學學派導師的學術地位;論證了錢學森是馬克思主義科學論第二個里程碑奠基者的學術地位。他指出:錢學森科學技術體系學是其科學論的總綱;錢學森的大成智慧學僅是一個極初步的設想,需要大量的、深入的研究;應該以科學的、歷史的態(tài)度對待錢學森科學思想,把錢學森開創(chuàng)的科學探索推向前進。
????????項浙學(1930年至今),浙江臨海人,大連理工學院畢業(yè),留校任教,曾任(敏感詞屏蔽)。1978年,回到故鄉(xiāng)浙江,曾任浙江工學院(浙江工業(yè)大學前身)副院長,浙江省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會理事長,浙江省科協(xié)副ZX,浙江省經(jīng)濟咨詢W員會W員。
????????項浙學堅持不懈地倡導學習和研究錢學森科學思想,于1986年在光明日報理論版上發(fā)表論文,首創(chuàng)“知識經(jīng)濟”這一科學范疇;他堅持決策咨詢研究工作30多年,圍繞科學技術與經(jīng)濟發(fā)展深度結(jié)合這條主線,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其四,這個學派已經(jīng)顯示它強大的學術影響力。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科學哲學教學研究領域,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和馬克思的數(shù)學哲學手稿,成為教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科學哲學三大流派,即邏輯實證主義、批判理性主義和歷史主義被傳入中國。與此同時,錢學森科學技術體系學逐漸崛起。
????????自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的30余年時間內(nèi),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和馬克思的數(shù)學哲學手稿在老一輩科學工作者中仍是基本觀念,但青年科技工作者則對其印象不深,相對來講,邏輯實證主義的影響更為普遍且能直接發(fā)現(xiàn)。
????????批判理性主義和歷史主義在專業(yè)科學哲學圈子中有相當大的影響,但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影響甚微,這兩個學派似乎未能走出象牙之塔。相對而言,錢學森科學技術體系學在中國科技界的影響較為廣泛而深入。
????????錢學森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受到廣泛的欽敬。錢學森科學思想在中國航天航空、“兩彈一星”等高科技領域的影響是奠基性的,且代代相傳。錢學森的科學思想在中國科技界元老級的專家學者中受到特別的珍重,他們相知相敬,進而在學術思想上相互學習和啟迪。
????????從M、ZHOU到D、J、H,錢學森與中國幾代最高leader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出于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高度責任心,他向中國最高LD集體提出許多重要而深刻的建議,受到高度重視。一位科學家與國家?guī)状罡週D人交往如此持久(達60年),對一個國家的戰(zhàn)略決策如此盡心,對一個國家民族精神鼓舞如此廣泛,這在世界各國都是罕見的,因而也成了科學技術體系學普及的有利條件。通過科技咨詢,推動LD決策科學化,在社會生活的廣闊領域發(fā)揮影響力,這是錢學森學派的特點和優(yōu)點。
其五,這個學派具有可持續(xù)性。
????????學派可持續(xù)性之強弱取決于它創(chuàng)立的核心范疇的生命力,而核心范疇的生命力取決于它是否深刻反映研究對象的本質(zhì)和發(fā)展趨勢。
????????錢學森學派創(chuàng)立的“科學技術體系”這個核心范疇準確地反映了當代科學技術GM引起的科學技術一體化基本趨勢和整體性本質(zhì)特征。科學技術體系學推動人們從總體上把握人類社會中科學技術這個子系統(tǒng),以及這個子系統(tǒng)與其他人類社會子系統(tǒng)的關系,這是科學哲學與時俱進的體現(xiàn)。
????????學派可持續(xù)性之強弱還取決于它釋放出的初始信息之強弱以及能否不斷釋放出新的信息,即取決于它的初始動力之強弱以及能否獲得新的動力。
????????這個學派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一個擁有13億人口,具有悠久文化傳統(tǒng)且正在煥發(fā)新的創(chuàng)造力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它為這個民族的自強與振興增添正能量,這個民族的自強與振興也為這個學派提供源源的動力。錢學森學派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特點,必將有利于開發(fā)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有利于吸收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從而不斷釋放學術信息,獲得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其六,這個學派擁有較為豐富的學術文獻。
????????錢學森學派的學術文獻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錢學森本人的著述和書信。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錢學森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合著)有46部,還有《錢學森書信》(十卷本),《錢學森系統(tǒng)科學文章》(四卷本),全國各出版社出版的有關錢學森文章和講話的書籍九部。
????????第二部分是有關錢學森生平的傳記(已出版的至少有四部)、研究著作和學術論文。
????????第三部分是有關錢學森生前活動及逝世后紀念活動的報導,特別是對錢學森科學思想的學術研討會的報道。其中,有兩則報道頗有標志性。
????????其中一則是關于“錢學森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研討會”的報道。時間是1994年5月4日。研討會由十家單位聯(lián)合舉辦,分別為中國科協(xié)學會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和浙江工學院,其中,有八家單位是中國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一級學會,一家是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學會部,還有一家是錢學森故鄉(xiāng)的高校,即浙江工學院(現(xiàn)浙江工業(yè)大學)。
????????在錢學森83歲時召開的這次研討會上,大會主題和中國最權威的大眾傳媒人民日報標題都使用了“錢學森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這個范疇。它標志著錢學森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學得到中國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和推崇,并成為學術研討的對象。
????????另一則是2011年12月8日《錢江晚報》的報道,標題是:“錢老喜歡交不同領域的朋友,年輕人當面反駁,他不生氣?!币Z是:“昨天杭城40多人相約聚會,回想當年“我和錢學森的故事””。錢江晚報記者梁建偉在文中講道:“昨天下午,在省人民大會堂杭州廳,40多位學者相聚在一起,以緬懷、學術討論會的形式,紀念錢學森誕辰百年。這群人來自杭州民間或高校,其中很多人都與科學大師錢學森有緣,有的曾與錢老多次見面交談,有的跟錢老通信多年,在他們的眼里,錢老是朋友。”
????????在錢學森故鄉(xiāng)召開的“錢學森科學思想研討會”上還提到了兩項內(nèi)容:
????????一是一致通過了《學習和弘揚錢學森科學思想與崇高精神的倡議書》;
????????二是成立了“錢學森科學思想研究小組”。
????????這也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在錢學森逝世之后,民間出現(xiàn)了學習、研究、弘揚錢學森學說的學術活動和學術組織。
????????綜合上述六點,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科學哲學新的流派正在世界的東方崛起,它就是錢學森科學技術體系學,亦可簡稱為錢學森學派。
????????錢學森學派正在成長走向全世界!屹立于世界學術流派之林!人們會問,你們何以對錢學森學派如此信心滿滿?也許以下的錢學森思想會讓你豁然開朗:
????????現(xiàn)代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開放復雜巨系統(tǒng),科學技術體系學就是關于現(xiàn)代科學技術這個開放復雜巨系統(tǒng)的學問;
????????中國社會是一個開放復雜巨系統(tǒng),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學的最新成就有可能正確認識和解決中國社會這個開放復雜巨系統(tǒng)面臨的復雜難題和挑戰(zhàn),促進其系統(tǒng)優(yōu)化;
????????當今世界也是一個更加宏大的開放復雜巨系統(tǒng),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學的最新成就有可能正確認識和解決全人類面臨的復雜難題和挑戰(zhàn),促進其系統(tǒng)優(yōu)化。
????????其基本的思路是:集大成、成智慧、作出正確的系統(tǒng)的價值選擇,實施正確的系統(tǒng)的價值導向。
????????基本的方法是:采用綜合集成方法、頂層
整體設計與群眾創(chuàng)造相結(jié)合。
????????發(fā)展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y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人類進步事業(yè),都可以采用這樣的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