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國際博物館日:在渭南市博物館,學習古老的“鉆木取火”
2022年5月18日上午,國際博物館日渭南市主會場活動在渭南市博物館舉行。通過民間藏品公益鑒定、探秘鉆木取火、博物館里的小學思政課和渭南文博講堂等系列活動,向大家展示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的力量——
作為渭南市博物館文物保管部(研究室)的工作者,我和同事們帶領(lǐng)小學生走進渭南市博物館青少年課堂,學習古老的“鉆木取火”技術(shù),體驗遠古人類的生活技能。
?
以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fā)現(xiàn)為基礎(chǔ),結(jié)合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原始的取火方式,我們猜測古人類取火工具以竹子和木頭為主。近年,經(jīng)過西安半坡博物館工作者的努力,推出一項易于操作的“鉆木取火”社會科學教育活動,制作出簡易的鉆火桿、桿蓋石、鉆火板、竹弓、火絨等取火工具。通過特制“弓”的助力,形成高效的取火方法,便于小學生進行操作。
在渭南市博物館的中庭院內(nèi),我們?yōu)樾W生們準備好各種取火工具,將他們分為十組,每一組有三個人。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講解人工取火的歷史,以及“鉆木取火”的具體方法和注意事項。隨后,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小學生們開始進行鉆木取火。
?
首先,將麻質(zhì)的火絨,鋪置在木質(zhì)鉆火板V型口的下面;然后,將竹弓的繩子拉開,圍繞鉆火桿繞三圈,把鉆火桿圓滑的一端放在鉆火板的圓孔內(nèi),把桿蓋石使勁壓在鉆火桿尖銳的另一端;接下來,抓緊竹弓,來回拉動,讓鉆火桿快速旋轉(zhuǎn)起來。大約一分鐘后,便會產(chǎn)生濃煙,以及細小的火星;最后,將這些火星小心翼翼地傾倒在火絨上,輕輕吹氣,白煙溢出,產(chǎn)生火焰,取火成功。
在領(lǐng)導的安排之下,我?guī)еW生,體驗“鉆木取火”的過程。為了搞好這次活動,我們已經(jīng)準備很久,在西安半坡博物館老師的指導之下,基本掌握這項“鉆木取火”技術(shù)的要領(lǐng)。但是,小學生們都是第一次接觸,每一個人的情況也不相同。因此,想順利取得火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上午,我連續(xù)指導三批學生,經(jīng)過簡單的分工以后,有人按住桿蓋石,有人來回拉竹弓。不一會兒,滿頭大汗,有些學生很快就取得火種,有些學生半天沒取得火種?;蛘?,因為力氣不夠;或者,因為配合不好;或者,因為工具受損。但是,在我們的指導和幫助之下,每一名學生都取到了火種。看見經(jīng)過自己努力取得的火焰,瞬間升騰起來,大家都很開心!
遠古時期,古人類將硬木棒對著木頭,經(jīng)過反復摩擦產(chǎn)生熱量后,獲得日常生活使用的火種,這種方式被稱為“鉆木取火”。相傳,燧人氏發(fā)明鉆木取火,人們開始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等。從此,人類的生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華夏文明也逐漸發(fā)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