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草:春天種下一顆種子,期待來年豐收。

一顆種子,一個希望。
某尤愛縫隙里、墻壁上、夾縫里偶然生長起來的小樹小草。
花花草草的生命力,每每讓我們感動和感嘆,生命如此頑強。
《希望》原是胡適先生早年寫的一首詩,后被臺灣的陳賢德和張弼二人修改并配上曲子,同時改名為《蘭花草》,從而廣為傳唱。1921年夏天胡適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婦送給他一盆蘭花草,他歡歡喜喜地帶回家,讀書寫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沒有開出花來,于是他有感而發(fā)寫了這首小詩。
詩歌原文如下:
希望
作者:胡適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望三回,望得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胡適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叱咤風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為大眾所熟知的并不多,這首《蘭花草》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一個。它清新、質(zhì)樸、深情,對生命的期待與珍惜躍然紙上,而且瑯瑯上口。但每哼起這支歌,在那優(yōu)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現(xiàn)的不是蘭花草,而是胡適匆促而執(zhí)著的身影。當年胡適學成歸來,也帶著一株“蘭花草”——自由主義,他千里迢迢不辭辛苦把它帶回來,種到中國的土地上,小心地呵護,殷切地期待它開出花來——何止是“一日望三回”??!我想,正因為胡適有這種焦急的心情,當他看見這株遲遲不開的蘭花,才一下子觸景生情,萌發(fā)詩興。給它取名為《希望》,也許是希望自由主義思想早日開遍吧。如今斯人已去,歌聲在耳,想想胡適這株風雨飄搖近百年的“蘭花草”,竟抹不去絲絲的惆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