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深海關于共情的一點點想法
本來發(fā)誓不看評論區(qū),但是無意間瞥到一個差評標題,點進去看了之后,還是忍不住翻完了一堆評論。
怎么說,總覺得……始終有點拳頭打在了棉花上的感覺。
個人理解的一點點思考:
1、討好型人格也許確實是抑郁傾向的高發(fā)區(qū),但反過來應該是不太對的,有抑郁傾向甚至是抑郁癥的人,可能不一定全都是討好型人格。
2、有過相同經(jīng)歷的人也許能和這部電影共情,但共情程度和共情能力不一定是正相關的關系。
個人感覺,共情能力是建立在當我遇到認知沖突和矛盾的時候,我愿意試著去想想:我能不能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地考慮到你的感受和難受的點,站在你的角度上去看問題和替你著想——當用的不好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味地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的愿望、討好別人開心(甚至是他人不合理的欲望),就變成了討好型人格。用的好的話就是端水大師,或者甚至也許可能成為很優(yōu)秀的精神導師。
嚴格來說,感覺只要有過相同的經(jīng)歷其實就具備和參宿共情的能力。但其實這里面的共情完全可能有好幾個方向:
第一部分有可能共情了之后,產(chǎn)生的是對不夠負責任、偏心無愛的父母的恨意和埋怨的情緒,表現(xiàn)為攻擊性,并且會把剩下表達出“不能理解、好無聊”的人,或者是第三部分里的那類人,都認為成是以后可能變成類似片中父母的人。
第二部分有可能共情到的是參宿對于媽媽的渴望,或者說對于一個無條件偏愛自己的人的渴望,表現(xiàn)為憐憫,感覺到直到現(xiàn)在自己也身無所依,自己完全能夠理解那種無助、孤獨和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并產(chǎn)生了同病相憐的即視感,非常心疼參宿,希望她能有一個好的歸宿,哪怕是個夢也非常值得。
第三部分也許共情了之后產(chǎn)生的是對“過去的自己”的排斥、哀其不幸并更重要的開始怒其不爭。因為知道自己曾經(jīng)是這種性格并因此吃了很大的虧,在自我覺醒之后,意識到只要自己不醒悟的話、別人是無論如何都救不出來的,所以急躁地想去“打醒曾經(jīng)的自己”。表現(xiàn)出來或許就是覺得參宿很軟弱,不知不覺中成為傷害參宿的人。但畢竟是一部電影,因為沒辦法直接對參宿說什么,所以就把情緒轉移到電影和導演上(不指代所有人,只是存在這種可能性)。
可能還存在其他一些共情的角度,腦子有點亂就不寫了。
個人看法是往任何一個方向走的太深,共情程度都會非常深,但并不一定能說明共情能力就是很好的。
一個非常完備的共情,或許是要能基本同時考慮到以上所有視角的想法以后、還留有能力去平衡它,才能做到的。
無論如何
總體來說感覺重組家庭,在小時候沒有能夠獲得完整的愛的情況下,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可能性是挺高的。而由于這種原因而形成的討好型人格,可能會因為被某種內(nèi)心缺失而驅動,不斷地去尋找、碰壁然后受傷,最終慢慢地形成抑郁傾向乃至發(fā)展到病癥。
所以個人想法是,這部片也只是拍了其中一種類型成因下的抑郁癥小孩的人生。
他們尚且還抱有希望、或者說渴望,還在期待著什么,所以南河給了那一點點,他們馬上就去抓住了。這種本能就像食欲一樣是不講道理的,所以我倒也不覺得說“媽媽已經(jīng)那么無情了參宿為什么還執(zhí)著地想找她”這件事會很奇怪,就好像在車站等人的時候,哪怕對方已經(jīng)打過電話告訴你要晚點半小時了,一有人群出來的時候,你還是會忍不住抬頭。參宿的年紀而言,她對媽媽能夠徹底斷絕念想的可能性太小了,別說一半,四分之一都未必有。有很多人或許長大了之后也還是會陷在這種無法滿足的渴望里。
落點來說或許確實有點被那個抑郁癥給誤導了,不過倒并不覺得是導演在消費什么群體,那一句話很可能只是順勢加上罷了。
3、共情能力好的人也不等于討好型人格的人。并不是非得有完全一致的經(jīng)歷才能共情,能共情的人可能只是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去換位思考,盡可能多地去理解自己認知以外的人事物上的情感。
至于劇情的表現(xiàn),沒什么想說太多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我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