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六十“最精明”的活法,并非帶孫子,是追求這三點

有一位哲學(xué)家說過,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的意義,可并非每個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意義,無數(shù)人都隨波逐流地活著。
年輕的時候,人們都需要打工賺錢。辛辛苦苦干到了三十歲,人們都按部就班,結(jié)婚生子,至于說結(jié)婚生子有什么意義,人們也解釋不出來。
到了四五十歲,我們都遇到了中年危機,要么失業(yè),賺不到錢,要么家庭出現(xiàn)了巨大的矛盾。你我,只能默默忍耐,也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終于活到六十歲,退休了,明明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了,可孩子依舊重復(fù)著我們的人生,我們也只能幫他們帶娃。至于這輩子活了什么,我們自己也不清楚。
其實,人活一世,還是不要迷迷糊糊,隨波逐流。自己想做什么,就該及時做什么,千萬不要讓這百年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
人過六十“最精明”的活法,并非帶孫子,而是追求這三點。

一、聽從本心,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兒。
什么是“聽從本心”呢?就是內(nèi)心有什么想法,我們就付諸什么行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盡量讓自己感覺到“滿足”。
身邊有一些老人,辛苦了一輩子,也賺了一點錢,就到處去旅游了。在他們看來,世界那么大如果不去看看,就真的有些缺憾了。
前兩年去杭州那邊,中途遇到了一位老人,我就問他:阿叔,你比年輕人還要潮流啊,還拿著單反到處拍攝。
老人是這么說的:干活了一輩子,也就只有這么一個攝影的愛好了。現(xiàn)在退休了,出門到處走走也挺好,看到不錯的景色,就拍下來,也算是給自己的歲月增添點顏色。
每個人的想法和愛好,都是不一樣的。有的老人,喜歡拿著攝像機到處跑;有的老人,喜歡到處去旅行,到處去見識一番;有的老人,喜歡在家做點喜歡的事兒。
其實,在家也好,出門在外也罷,都不是問題,只要自己覺得快樂,認(rèn)為人生有意義,那就足夠了。

二、作息有規(guī)律,堅持做運動。
在大城市的公園里面,老人家跑步的身影,那是最多的。反而是年輕人,基本都很少運動,也許跟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休息有關(guān)。
人老了,雖然說身體的機能衰退了,但還是需要堅持運動,堅持有規(guī)律的作息。
比如說,什么時候該睡覺,什么時候該吃飯,到底是多吃一點,還是少吃一點,什么時候去做運動,鍛煉身體,都是有講究的。
總是熬夜,身體就容易扛不住。吃飯吃得太多,就容易消化不好。不去運動,整天宅在家里面,性情會特別偏激,心態(tài)比較消極。
人,之所以要保持有規(guī)律的作息,既是為了身體的健康,也是為了心理的健康。身心,比所謂的錢財名利都重要。
有詩云:“歷經(jīng)世間多少事,方知平安值千金?!苯?jīng)歷得多了才明白,只要自己活得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家庭也安好和諧,就人間值得了,這是多少錢都買不回來的。

三、少管子女的閑事,別讓他們感覺有束縛。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p>
兒孫本就有他們要做的事兒,有他們自己的福氣,我們又何必為了他們而做牛做馬呢?一代人只能管一代人,而管不到兩代人。
談到“管”這個字,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真的情愿父母無時無刻地管他們嗎?肯定是不情愿的。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日子要過,倘若我們總是管著他們,那他們不就覺得父母多管閑事,從而導(dǎo)致關(guān)系惡化,讓他們跟父母對著干了嗎?
在心理學(xué)當(dāng)中,有這么一個說法:每個人的骨子里都向往著自由,倘若他們感覺到束縛,那他們就會產(chǎn)生出叛逆的心理。
有些時候,孩子愈發(fā)叛逆,也許都是父母管太多造成的。試想,父母想遙控操縱孩子的人生,那孩子反抗,不就很正常了嗎?閑事,還是少管為妙。

寫到最后
人過六十,幫孩子帶娃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在幫孩子帶娃的同時,我們也該想想,自己還有什么事兒未做,還有什么心愿沒有完成。
有些人覺得此生看書很少,就堅持讀書看報,這是一種活法。
有些人覺得自己見識的地方太少,就去擁抱這個世界,這也是一種活法。
有些人覺得要照顧家庭,幫扶孩子,就心甘情愿地在家干活,這也是一種活法。
我想說的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選擇,這就是上文第一點中談到的“聽從本心”。只要你覺得內(nèi)心選擇對了,那就堅持自己的想法去過日子。
這個世界,不該千篇一律,而該多姿多彩。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