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的宋襄公在臨終前卻做了一個讓宋國獲利幾十年的決定
宋襄公是春秋的著名諸侯,被《史記》視為“春秋五霸”之一。不過與同為“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比,宋襄公卻是爭霸的反面教材,因為糊涂而把自己活成了歷史笑柄。但鮮為人知的是,糊涂的宋襄公在臨終前卻做了一個讓宋國獲利幾十年的決定。

春秋時期的主要諸侯在地理上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黃河下游諸侯(齊、宋、魯、衛(wèi)、鄭),黃河上游諸侯(晉、秦),江漢流域諸侯(楚、吳、越)。由于各種原因,春秋初期的斗爭主要在黃河下游諸侯之間展開。經(jīng)過幾十年的演變,齊桓公完成對黃河下游諸侯的整合。

然后齊桓公以黃河下游諸侯威懾尚未徹底崛起的黃河上游諸侯和江漢流域諸侯,當(dāng)上了春秋第一位名副其實的霸主。但晚年齊桓公對黃河上游諸侯和江漢流域諸侯的壓制逐漸力不從心,比如調(diào)解晉秦之爭失敗。齊桓公去世后,楚國更是第一時間出來爭奪諸侯霸主之位。

齊桓公去世后,宋襄公想利用宋國的爵位和對齊孝公的大恩重新整合黃河下游諸侯,復(fù)制齊桓公的霸主之路。但由于自己的一系列錯誤操作和楚國的強大,宋襄公的爭霸以完敗告終。有意思的是,慘痛的失敗反而讓宋襄公有所清醒,開始從實際角度考慮宋國以后的道路。

宋襄公失敗后,黃河下游的大部分諸侯都歸順了楚國,連與周王室關(guān)系最親近的魯、衛(wèi)、鄭三國都是如此。宋襄公卻覺得黃河上游諸侯的老大晉國更有可能稱霸天下,想與晉國聯(lián)盟。但晉國當(dāng)時的國君晉惠公忙于穩(wěn)定內(nèi)部而無心對外爭霸,宋襄公沒能與晉國組成聯(lián)盟。

不過就在宋襄公臨終前的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晉國的流亡公子、在其他諸侯受盡屈辱和白眼的重耳來到了宋國。宋襄公卻出于自己的仁心、看人的眼光和戰(zhàn)略考慮,給了重耳很高的禮遇,送給重耳二十輛馬車。宋襄公也是齊桓公之后第一個破格優(yōu)待重耳的諸侯。

可惜的是,宋襄公在送走重耳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沒有親眼看到重耳回國繼位。但憑借宋襄公的提前“投資”,宋國在重耳(晉文公)繼位后立刻與晉國結(jié)成了聯(lián)盟。此后幾十年,宋國都在晉國的羽翼下保持了相對的安全穩(wěn)定,直到楚國在楚莊王的統(tǒng)治下“問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