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人生——設(shè)定 (2023,日劇,10episodes,豆瓣9.4)
輪回選擇
1.下一世。
2.?如果不滿意下一世會成為的物種,則可選擇帶著目前已有記憶重新進入這一世,即重啟人生,次數(shù)有限制。

根據(jù)這一世獲得的德的多少(即所謂的做好事,積德),來決定下一世可以成為什么物種,不是積德越多越能成為人類,而是積德越多越能成為你心中最理想的物種,覺得人類是最好的選擇只是人類的想法,其他物種也會傾向于下一世和上一世一樣。
日常生活中會有類似這樣的對話:“如果可以和別人交換人生,你想要和誰交換?”事實上,如果真的可以,大多數(shù)人其實是不想和別人交換的,這是為什么,在綜藝節(jié)目展開說說中,劉擎教授給了一個回答,即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也就是第一人稱的視角來看待世界,無法從第一人稱的角度出發(fā)來看待他人,即使覺得自己的人生有諸多不如意,也是自己,這對人來說是最重要的,就是“我”。物種之間會更加明顯,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能是人所能持有的唯一視角。
通過重啟人生,重新積德的方式來換取下一世順利成為想要成為的物種的機會。
人生與人生之間的中介是一個只有接待處的空蕩空間,沒有休息的地方也不提供休息的時間,在表格上填寫姓名,進行選擇之后馬上進入下一次的人生。
事實上我們擁有的選擇自由從來都是一種幻覺,你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基因,自己所在的環(huán)境(比如出生在一個原始部落或者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國家),甚至自己出生與否。即使是在重啟人生這樣虛構(gòu)的影視作品當中你也只能在提供給你的兩個選擇之間做出決定,但你有兩個選擇,所以你誤以為這是自己自由的決定。
你當然可以和接待處的人提出自己的各種疑問,要求,但最終你會明白他只是一個被使用的人,一個按照既定的制度、規(guī)則、文件行事的無法決定任何事的程序。只要通過某些手段讓你認為這些規(guī)則是具有合理性的,你大概就會欣然接受,例如女主人公兩次在差不多的年齡意外去世,他會拿出印有柱狀圖的文件,告訴她有些人會比較容易在某個年齡階段去世,女主是比較容易在30-40歲去世的類型,但說到底也只是概率而已。數(shù)據(jù)化的印刷物會令你產(chǎn)生權(quán)威,理性的錯覺,比如他不會告訴你什么樣的德會更容易積分,積多少德具體可以成為哪一個物種,自己可以重啟幾次人生...

Else
幾位主人公是從小到大的好友,她們之間的真誠度非常高,例如,朋友以兩周一次的頻率來就職東京的女主公寓做客,女主會直接說出你們不覺得來得有點太頻繁了嗎?朋友會問你覺得煩嗎?女主說不會,但真的很頻繁。朋友會知道她說的是真的,就是在陳述一個客觀事實,沒有任何言下之意。再比如女主看到朋友來做客的時候帶了一包零食,忍耐了一會兒說這包是買來大家一起吃的嗎?朋友說是的,女主問你帶了吃的東西來不應(yīng)該一進門就介紹嗎?你不先說我也不好意思開口問,雖然最后還是沒忍住問了,因為實在是太顯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