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祇】四臂伽內(nèi)什雕像復制品開箱:淺談象頭神伽內(nèi)什

(本文已授權Bigfun社區(qū)獨家發(fā)布:https://www.bigfun.cn/post/934892。轉載請標明出處)
本文是新系列的第一篇。這個系列將關注所謂“怪力亂神”之事,探討一些神話、傳說、故事中出現(xiàn)的神祇、妖怪、異獸等有趣的內(nèi)容,但題材并不限于此,也不是什么特別嚴肅的文章;一些內(nèi)容將結合文物、擺件、繪畫,甚至手辦擺件的開箱來呈現(xiàn),也算是夾帶某些個人收藏興趣愛好的“私貨”。更新頻率盡量保持在每個月一篇左右,一是寫作各種文章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我本身并沒有太多業(yè)余閑暇時間;二是我的資金還沒有盈余到支持我多寫這類文章的地步。

事情起因于前段時間無意間找到的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擺件。這個擺件是一尊伽內(nèi)什雕像,是某座博物館內(nèi)藏品的比例縮小復制品,造型相當古樸規(guī)整,且外觀基本完整,屬于題材相對比較少見的擺件——于是現(xiàn)在這尊伽內(nèi)什小雕像就在我手上了。

這尊雕像的長寬高粗略尺寸為9.3cm×8cm×15cm(均取雕像最長/寬/高處數(shù)據(jù)),但原件在網(wǎng)上信息極度缺失,難以確定其具體尺寸大小,因此到底等比縮小了多少則無從得知。從樣式來看,這尊雕像為同題材較常見的盤腿坐姿,伽內(nèi)什雙眼微閉,神態(tài)安詳,坐在花瓣狀座臺上,兩臂呈托舉某物姿態(tài)置于膝上(右手掌殘缺),另兩臂豎舉與雙耳平齊,手中持握某物,但四只手分別持握的物件因年代久遠而難以斷定其樣式。
不過,如果從神話傳說的角度來進行比較,也并非完全不能得知這尊伽內(nèi)什雕像手持之物到底為何;借由這個機會,簡要聊一聊伽內(nèi)什、乃至發(fā)源于印度的象信仰崇拜。

·象頭神緣起
伽內(nèi)什(Ganesha,梵文????,IAST/國際梵語轉寫為Ga?e?a)大概是印度教神話中最知名的神祇之一,論知名度大抵可以排在第二梯隊——第一梯隊是人盡皆知的“三大神”(三相神):梵天、毗濕奴、濕婆,其下則是因陀羅、伽內(nèi)什這類執(zhí)掌某種具體職能的神。而在某個大IP級別的手游中,伽內(nèi)什是以這樣一個形象出現(xiàn)的:


首先明確一點:本文并非對FGO英靈的考據(jù)(但一定要把這篇文章看作是FGO考據(jù)……也不是不行),為什么這個象頭神會在游戲里搖身一變成為有小肚腩的眼鏡美少女,這一點不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問題;只是因為FGO在二次元群體的廣泛影響力,很多人多少都了解到了這位印度教神祇,因此以此作為對伽內(nèi)什介紹的一個切入點。
盡管對象的崇拜遠早于吠陀時代,但“伽內(nèi)什”這位神祇正式出現(xiàn)的時間很晚,直到《摩柯婆娑多》、《羅摩衍那》和一系列《往世書》中,伽內(nèi)什才正式登場。在這些文獻中,伽內(nèi)什的身世有多種說法,但都無一例外都稱其為毀滅神濕婆(Shiva,梵文???,IAST轉寫?iva)與雪山女神帕爾瓦蒂(Parvati,梵文???????,IAST轉寫Pārvatī))的孩子、尤其強調(diào)與帕爾瓦蒂的母子關系;伽內(nèi)什是主流印度神話中唯一直接以動物頭像造型出現(xiàn)的重要神祇(哈努曼僅見于史詩《羅摩衍那》,且其是“神猴”而非“猴神”;其他象頭神大多與伽內(nèi)什有關,地位皆不如其重要),關于他為什么長了個象腦袋,則有以下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最為常見,主流印度神話和上世紀一些較具學術影響力的研究文獻均采納此說,知道伽內(nèi)什事跡的讀者應該大多聽聞的也是這個說法。在這個版本中,伽內(nèi)什是帕爾瓦蒂自行創(chuàng)造出來的孩子,當濕婆不在帕爾瓦蒂身邊時,沒有人能在女神沐浴時擔任看守、防止他人闖入,因此她將凈身用的姜黃根粉調(diào)成糊狀,捏成孩童形狀后賦予其生命,從而使伽內(nèi)什誕生于世間。得到雪山女神神力的伽內(nèi)什非同尋常,須臾間就成長為英俊壯碩的青年,并忠實聽從母親命令守在其沐浴之地外;豈料此時濕婆歸來,看見一名陌生男子守在妻子浴池之外,疑心自己被綠了的濕婆意欲進入浴池一問究竟,不知緣由的伽內(nèi)什則堅決不讓濕婆進入浴池,二人展開死斗,最后以伽內(nèi)什被濕婆梟首而告終。


此時,沐浴完畢的帕爾瓦蒂緩緩走出,卻驚聞丈夫?qū)鹤訑貧⒌呢?,悲慟不已,現(xiàn)出破壞與死亡女神迦梨(Kali,梵文????,IAST轉寫Kālī)之相,責令濕婆必須想辦法將自己的兒子復活;得知真相的濕婆悔恨不已,于是前去尋找毗濕奴求助。毗濕奴告知濕婆,次日往北方直行,將其所見第一只動物的頭砍下、安在伽內(nèi)什尸身上,即可將其復活;第二天濕婆照毗濕奴所言,沿著北極星的方向前進,在北方的森林中發(fā)現(xiàn)一頭白象(部分文獻稱這頭白象為毗濕奴之妻吉祥天女所養(yǎng),所以這其實是毗濕奴在暗中助力),于是提白象頭去見妻子,將象腦殼安在兒子身上,使得已死的伽內(nèi)什重返人世,但從此就只能頂著白象的頭顱存活。

這個傳說是糅合南亞地區(qū)象崇拜的產(chǎn)物,伽內(nèi)什并非因為自身的神能、而是因為具備白象的頭顱才成為大神;《梵轉往世書》(The?Brahmavaivarta?Purana,梵文????????????? ?????,?IAST轉寫Brahmavaivarta?Purā?a)則稱,濕婆見到的第一只動物不是普通白象、而是因陀羅的坐騎艾拉瓦塔(Airavata),伽內(nèi)什正是因為獲得因陀羅座下象王的能力,后來才成為一名重要神祇。

第二種說法與其他神話中的故事異曲同工,都是沒有邀請某位神參加宴會惹的禍。這一說法稱,濕婆和帕爾瓦蒂誕下伽內(nèi)什后邀請諸神參加盛大的宴會,并讓諸神欣賞注視襁褓中伽內(nèi)什的面孔;偏偏業(yè)報與正義之神沙尼(Shani,梵文???,IAST轉寫?ani;他同時也是土星之神)低垂眼眸、不肯上前。雪山女神質(zhì)問緣由,沙尼說自己曾經(jīng)供奉毗濕奴至為勤謹,卻沒供奉身為毗濕奴之妻的吉祥天女,后者遂對詛咒其在宴會上看到的人將會身首分離;不信邪的雪山圣女強迫沙尼睜眼看自己的兒子,沙尼無奈只好照做,不料年幼的伽內(nèi)什果真死于飛來橫禍(另一說是沙尼未被邀請到宴會上,因此出于憤怒以神火燒死伽內(nèi)什)。

又驚又悲的帕爾瓦蒂放聲大哭,一度變?yōu)閼?zhàn)爭與復仇女神杜爾迦(Durga,梵文??????,,IAST轉寫Durg?。┲?,意欲大肆破壞;諸神連忙對其加以安撫,毗濕奴(另一種說法中是大梵天)將其在森林中遇到的第一頭動物——白象的頭顱割下,安在伽內(nèi)什尸身上將其復活,從而使伽內(nèi)什以象頭人身的形象存活下來。但這一說法存在一個致命漏洞,在于其無法解釋地位低于雪山女神的沙尼為何敢在眾神聚會上犯下如此暴行,同時該行為和吉祥天女的一貫面貌也大不相同,因此這一說法不被主流研究者和印度神話所接受,僅見于印度教部分分支教派。
第三種說法則影響更小,據(jù)傳只見于13世紀一位名為勝車的作者筆下,2011年出版的《宗教慶典:節(jié)假日、典禮與精神紀念百科全書》(Religious Celebrations: An Encyclopedia of Holidays, Festivals, Solemn Observances, and Spiritual Commemorations)中也提到這一說法。這個說法稱,帕爾瓦蒂將自己的洗澡水潑向恒河,其中有一滴被象頭女神瑪里尼(Malini)喝下,之后瑪里尼誕下一個長著象頭的男嬰、被帕爾瓦蒂尋到;由于瑪里尼是因為帕爾瓦蒂才誕下這個孩子,因此這個孩子被視為是帕爾瓦蒂的兒子,從而被帕爾瓦蒂收養(yǎng)。這個說法在印度教中影響不甚大,僅見于部分分支教派;現(xiàn)代一些研究者認為,這個傳說實質(zhì)上隱晦地傳達了當時不常見的女同性戀現(xiàn)象,瑪里尼喝下帕爾瓦蒂洗澡水誕下孩子的情節(jié)象征著女性與女性間的親密關系——當然,這種說法也只是少數(shù)現(xiàn)代研究者的一家之言;真相到底如何,如今已難以考證。

·伽那之主
從宗教層面而言,“印度教”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涵義,包括了大小數(shù)百個教義存在差異的派別;同時,南亞地區(qū)繁雜的語言系統(tǒng),使得相同神祇在不同教派、甚至不同地區(qū)都有不同名稱。另一方面,印度神話中的神祇大多不止掌管一個方面的權能,根據(jù)不同教派信奉的該神祇的不同側面、以及該神在不同時期掌管的不同權能,又存在多種平行存在的名稱——這又影響到該神祇造像的特點。因此,如果想要確定我手頭上這尊伽內(nèi)什雕像的具體特點,就需要對其名稱、權能和傳統(tǒng)造像規(guī)律進行一定的分析。

伽內(nèi)什最常見的名稱——“Ganesha”,是由梵文中“Gana” (梵文??,IAST轉寫ga?a)和“isha”(梵文??,IAST轉寫ī?a)構成的復合詞?!?strong>Gana”直譯為“群體、系統(tǒng)”,也稱“Bhutagana”,中文常音譯為“迦那”或“伽那”,是印度教神話中濕婆座下一群類似小精靈或地精的半神(注意,不是娜迦,后者是湄公河流域傳說里的水族);“isha”意為“主人”,與“Gana”連在一起即“伽那之主”——這個名稱是因為濕婆將統(tǒng)領伽那的職權交給象頭兒子而來;與之類似者還有《梨俱吠陀》中出現(xiàn)的“Ganapati”,也表“伽那之主”之意;
但這并非伽內(nèi)什本身職能的體現(xiàn)。他本身的職能為“障礙之神”——并非為人制造阻礙,而是助人破除障礙,是相當具有正面意義的善神。這一職能與伽內(nèi)什的出生有關,主流神話說法中,濕婆誤殺兒子伽內(nèi)什后將其復活,對于兒子只能以象頭人身形象存活而心懷愧疚,于是責令諸神為伽內(nèi)什保駕護航、無論后者遇到何種阻礙都必須幫其解決;由此,伽內(nèi)什被信徒們尊為幫助人類排憂解難的障礙之神,成為信眾范圍最廣的神祇之一。作為障礙之神時,他的別名為“Vinayaka”(梵文(??????,IAST轉寫vināyaka;另一種解釋是這個名稱由表“不經(jīng)過”的“vina”和表“男人”的“nayaka”復合而成,意為這個孩子是帕爾瓦蒂未曾經(jīng)過男人幫忙獨自生下)、“Vighnesha”(梵文???????,IAST轉寫vighne?a)、“Vighneshvara”(梵文??????????,IAST轉寫vighne?vara),這些名稱都具有“Vighna”詞根——后者意為“障礙”;這些名稱的直譯含義為“障礙排除者”、“障礙之王”,都是對伽內(nèi)什神職的體現(xiàn)。
除此之外,伽內(nèi)什一些別名則大多是根據(jù)其神話形象和造像特征而來。大概從笈多王朝時代(約320-約540)開始,伽內(nèi)什塑像被刻畫為具有圓滾腹部、皮膚呈紅或黃色的象頭男性神明,他的兩個別名“Lambodara”(梵文???????,意為“圓腹者”、“鍋一樣的肚子”或“垂下的肚子”)、“Mahodara”(梵文?????,意為“大肚子”,這同時也是一個伽那的名字)皆具有“odara”(IAST轉寫udara)這個表示“肚子”的詞根,用以描繪其十分具有辨識度的腹部特征——據(jù)印度教說法,伽內(nèi)什的腹部包含有過去、現(xiàn)在、將來一切宇宙,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甚至還有伽內(nèi)什腹部無法承受如此多事物而裂開、以至于其將一條蛇纏在腹部作為腰帶以修補裂痕的說法;而他最早見于史詩的名稱“Ekadanta”意為“一根長牙”,對應伽內(nèi)什造像只有一根完整象牙的特征——盡管在不同文獻中,伽內(nèi)什折斷一根象牙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印度教徒大多認為這是指代其在印度神話中最重要的事跡,也就是擔任長篇史詩《摩訶婆羅多》的記錄者。?
在印度教神話傳說中,該教最重要的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是由伽內(nèi)什記錄下來的。傳說在伽內(nèi)什誕生之初,智慧、學問與藝術女神辯才天(Saraswati,梵文???????,IAST轉寫Sarasvatī,也譯“薩拉斯瓦蒂”)贈予他神筆和墨水,幫助伽內(nèi)什成為學問與智慧之神;當廣博仙人毗耶娑(Vyasa,梵文??????,IAST轉寫Vyāsa)構思長篇巨著《摩訶婆羅多》時,擔心自己無法記全前后情節(jié),于是找到大梵天求助,后者指點他尋求伽內(nèi)什的幫助。于是,伽內(nèi)什以辯才天所贈神筆記錄毗耶娑口述,豈料這篇史詩過于宏大,以至于即使是神筆也無法寫盡、中途損壞;情急之下,伽內(nèi)什將自己的右象牙折斷為筆,繼續(xù)抄錄,最終得以完整記錄下這部巨著。


·甜餃愛好者
在了解伽內(nèi)什的神職之后,我們探尋一下這位象頭神的各種傳統(tǒng)形象,通過列舉他的各種要素來猜測一下我手上這尊小雕像可能的原始面貌。
誠如前文所述,印度教是個下轄眾多分支的龐然大物,不同地區(qū)教派所信奉的內(nèi)容甚至完全不同。以伽內(nèi)什為例,南印度將他被視作濕婆夫婦的長子,北印度則視為幼子;孟加拉地區(qū)將他和辯才天說成是吉祥天女的孩子,但其他地區(qū)則不采用這種說法;在印度南部地區(qū),伽內(nèi)什是純潔到世間沒有女人能與之締結婚姻、只能與一株披上雪山神女紗麗的香蕉樹結為伴侶的孩童神(說直白點就是處男神),但北部地區(qū)的教派則說他有兩個女神伴侶——這類地區(qū)性差異在造像上也有體現(xiàn):在南亞地區(qū)不同的印度教派系、乃至受印度教影響的尼泊爾等地,伽內(nèi)什共有32種不同畫像,主要反映在體態(tài)、坐騎、手持之物等具有主要辨識作用的細節(jié)之處;每種不同形象所具備的涵義和象征的事物皆有所不同,涉及到不同教派的教旨和修行條文,通常寺院會在其畫像上配合相對應的梵文詩助人理解開悟;
由于我并非印度教徒,也非梵文學習者和專業(yè)研究者,加上本文并非討論印度教內(nèi)對伽內(nèi)什的拜偶像現(xiàn)象,因此不會將32種畫像全部一一列舉;這里僅就伽內(nèi)什造像常見的各種道具,來討論一下不同道具的含義和我這尊小雕像可能的形象。
(以下所采用伽內(nèi)什畫像均出自19世紀編纂于印度卡納塔克邦的肖像學著作《赫赫有名的現(xiàn)世財富》/ ?rītattvanidhi/ The Illustrious Treasure of Realities)
首先,從整體姿態(tài)來看,這尊伽內(nèi)什雕像是典型的盤坐蓮臺造型。伽內(nèi)什的造像以盤坐和舞蹈兩種體態(tài)為主,其中盤坐型大多是端坐或單腿翹起坐在寶臺或坐騎上,舞蹈型則常表現(xiàn)伽內(nèi)什身放光芒或站在椰子樹下的姿態(tài);


值得一提的是,伽內(nèi)什最常見的坐騎是一只碩大的老鼠——這是大約10世紀后逐漸擴展開的形象,此前這位神大多騎著一頭獅子。根據(jù)《伽內(nèi)什往世書》(The?Ganesha Purana,梵文???? ???????,IAST轉寫ga?e?a purā?am)的說法,廣博仙人毗耶娑飽受嚙齒類動物(兔子、老鼠、袋貍說法不一)之苦,因此前去祈求伽內(nèi)什幫忙除去打擾其修習的動物;于是伽內(nèi)什坐在嚙齒動物身上降伏之,使其成為自己的坐騎——這個故事多少有些微妙,因為按照伽內(nèi)什的體重來看,可能他一坐上去,嚙齒動物就支棱不起來了……

從身體特征來看,這尊小雕像為單頭四臂,也算比較常見的造型。伽內(nèi)什造像以單頭四臂為主流,兼有單頭十臂、單頭八臂、單頭十二臂、單頭十六臂、雙頭四臂、三頭六臂、四頭四臂、五頭十臂等奇行種造型——通常說法認為,神祇的頭數(shù)和手臂數(shù)量越多,表示其權能越強大、掌控的方面越廣泛,其地位也越高;不同手所持不同器具象征不同含義,而這些手臂又分為持握手(身體一側呈扇形排開)和托舉手(置于膝上)。在伽內(nèi)什造像中,常見的持握器具有以下幾種:
繩套-繩索能夠用來捆扎物件,象征“聯(lián)結”,能夠把零散的事物串聯(lián)組合在一起;
斧頭-斧頭是用于砍樹的工具,伐木工利用斧子將成片的森林砍到,并將木樁分解為一塊塊零散的木材,因此斧頭象征“解構”,代表將大而籠統(tǒng)的事物分解為小的方面。通常情況下,繩索和斧頭會成對出現(xiàn)在伽內(nèi)什造像中,二者象征人類大腦特有的復雜思考能力,是理解物質(zhì)和精神的重要技能,也是伽內(nèi)什作為智慧之神的象征;
象牙-大多數(shù)情況下,伽內(nèi)什都會拿著他的斷牙;斷裂的是左牙還是右牙并無定論,不同地區(qū)有不同規(guī)定。斷牙的來歷也有很多說法,除了最常見的伽內(nèi)什自己撅下來寫字以外,《未來往世書》(The?Bhavishya Purana,梵文???????????,IAST轉寫B(tài)havi?ya Purā?a)說這是伽內(nèi)什與持斧羅摩打架的結果,《蓮花往世書》(The?Padma Purana,梵文???? ?????)則說這是伽內(nèi)什與大力羅摩斗爭的結果。對伽內(nèi)什而言,斷牙并不只是用于書寫,還可以作為靠枕供他倚靠修習;他還把自己的牙齒用作武器,砸跑了嘲笑他騎在老鼠背上的月亮。印度教認為,象牙是大象用于攻擊的兇器,象牙斷裂象征脫去野獸的蠻勇、從而能夠擁抱智慧;而無論持斧羅摩還是大力羅摩,都是毗濕奴的化身,象征毗濕奴幫助伽內(nèi)什尋得慧根。此外,也有伽內(nèi)什一邊象牙斷裂、另一邊象牙完整,代表物質(zhì)(斷牙)與精神(好牙)統(tǒng)一的說法;
象矛-這是一種常見于印度教神祇造像中的用具,造型類似一根在側面加裝U形鉤子的長矛。南亞及東南亞是大象的棲息地,當?shù)厝撕茉缇桶l(fā)展出馴象技術,利用象矛這種器械來訓練大象;鋒利而尖銳的矛尖用來刺擊不聽話的大象,鈍而不會造成重傷的鉤子則用來管束象群。這種類似“一手蘿卜一手大棒”的做法象征對人心深處野性的管控方法,人需要克制內(nèi)心的獸性本能,但不能將其徹底湮滅,時不時仍然要將其釋放出來;只有讓對本能的鼓勵和約束達到平衡,才能讓人得到幸福;

甘蔗-印度是制糖技術的重要源地,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獨占塊狀蔗糖(“石蜜”)的加工方法,直到唐代才隨軍隊傳回中國。在神話傳說中,作為重要制糖原料的甘蔗能咀嚼出甜蜜的汁水,象征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情感,是“生命之汁”,性與愛之神伽摩(Kama,全稱“伽摩德瓦”/Kamadeva,梵文??????,IAST轉寫Kāmadeva)的弓就是甘蔗做成的。部分伽內(nèi)什造像手持甘蔗,主要是因為他具有豐饒、財富等一系列神格特質(zhì),而甜蜜的甘蔗常被視為財富的象征。此外,據(jù)說伽內(nèi)什在神界的住所就位于一篇甘蔗汁海的中央;

弓矢、刀槍、劍棍、輪寶、旗幟等武具-武器象征進攻與征服,具有“進取”和“先破后立”的涵義;輪寶則是具有掃清前方一切阻礙的特殊能力的神寶,與各種武器一同構成伽內(nèi)什“障礙之神”的象征。實際上,這類武具在各種神祇的造像中都很常見,大多是作為神明威嚴的體現(xiàn)而存在的要素;
神筆和手稿-這類道具強調(diào)了伽內(nèi)什作為學問之神的側面,反映其記錄《摩訶婆羅多》的功績;
手杖、祭祀用具-伽內(nèi)什的父親濕婆是一名苦行的隱修者,作為修行者必備裝備的手杖在濕婆很多造像中都有體現(xiàn),這里伽內(nèi)什是繼承了父親的特征;祭祀用具則是在強調(diào)自己的神格地位,同時也有向教派信眾傳播“勤加供奉”涵義的意圖。

除此之外,伽內(nèi)什在造像中通常會有兩只放在身前的托舉手,這兩只手持有的道具種類就比較少,無外乎是念珠、祭祀用具、各類水果和甜餃。這里著重提一下最后者。
除了智慧之神和障礙之神外,伽內(nèi)什還有個“豐饒與財富之神”的身份。一方面,濕婆令諸神為伽內(nèi)什保駕護航這一點,本身就具備“豐饒”、“萬全”之意;另一方面,一個伽內(nèi)什與俱毗羅的有趣故事也印證了伽內(nèi)什的這一神格。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俱毗羅(Kubera,梵文?????,他另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多聞天”,即四天王中掌管北方的那位)是夜叉(Yaksha,也稱藥叉)的首領,這個種族因囤積財富而為人所知;與夜叉同為梵天后代的羅剎(Rakshasa)嫉妒夜叉的財富,羅剎首領羅波那(Ravana,梵文????,IAST轉寫Rāva?a,他就是《羅摩衍那》里擄走悉多、最后被羅摩殺死的羅剎王)設法將俱毗羅逐出其領地楞伽,霸占了夜叉的領土和財富。無家可歸的夜叉?zhèn)兯奶幜骼?,最后向北進發(fā),成為濕婆的追隨者——也就是伽那。俱毗羅對自己的財富夸夸而談,引起坐在濕婆身上的帕爾瓦蒂的不滿,于是女神徒手挖出夜叉首領的左眼并生吞了下去。一瞬間,死亡的恐懼籠罩在俱毗羅身上,他覺得自己幾乎就要死了;女神風輕云淡地說,“你可以用你那么多的財富來充當失去的眼睛”,但俱毗羅卻發(fā)現(xiàn)自己できません,在那一瞬間領悟再多財富都無法賦予生命更多的意義,于是用黃金制成一顆假眼取代失去的左目以警醒自己,也得到了濕婆的重用;

某天,俱毗羅見到大腹便便的伽內(nèi)什,出于同情而提出請伽內(nèi)什吃飯,結果伽內(nèi)什將俱毗羅貯藏的食物一掃而光、卻還沒吃飽,俱毗羅只好忍著割肉般的心疼、從寶庫中拿出大量財寶去換取食物,結果伽內(nèi)什如風卷殘云般一掃而空,又說自己還沒吃飽。惹火上身的俱毗羅哭倒在地,跪求敗家孩子伽內(nèi)什別吃了,伽內(nèi)什則笑著告訴他“你貯藏財富是為了客服饑餓,卻落入囤積癖的魔障;如今母親已教會你如何戰(zhàn)勝饑餓,即使沒有財富和食物,你也大可不必哭喪著臉”。
伽內(nèi)什和俱毗羅在這個故事中分別代表兩種特質(zhì):前者象征精神的富足,后者則象征物質(zhì)財富的富足。伽內(nèi)什喜歡美食,卻不會因食物多寡而患喜患憂,象征其富足的精神世界不會因物質(zhì)世界改變而變化;俱毗羅坐擁無數(shù)財寶,卻仍吝嗇憂慮,則象征物質(zhì)富足但精神貧乏者始終惴惴不安——但如果就“富足”這一層面而言,二者實際是擁有相同職能的。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類似之處:都有著富態(tài)的身材、都與濕婆關系緊密,同時,二者的造像大多呈現(xiàn)其托舉某物的特征,俱毗羅是托著一個錢袋,伽內(nèi)什則是托著各類水果、或者一種名叫“摩德卡”(Modak/ Modaka,梵文????)的印度傳統(tǒng)甜點,并將象鼻搭在這種點心上,體現(xiàn)出這位象頭神對甜點的熱愛。

“摩德卡”幾乎是一種與伽內(nèi)什綁定的點心,伽內(nèi)什是如此熱愛這種令人愉悅的小零食,以至于他得了個“Modakapriya”的別名,意為“摩德卡愛好者”;雖然外觀與中國的小籠包神似,但在當?shù)仫嬍澄幕?,這種用米粉或小麥粉所制外皮包裹棕櫚糖、椰肉的蒸制或煎制甜食被歸為“餃子”——似乎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的有餡類菜肴,在被翻譯為中文時都選擇了“餃子”這一稱呼。這是種宗教意義大于食用意義的食物,在伽內(nèi)什造像中常被簡略地描繪為正放的三角形,象征精神世界;摩德卡充盈著甜味,則象征精神世界的富足——這在我的這尊小雕像上也有模糊的體現(xiàn);有時,摩德卡會被一種名為“卡杜布”(kadubu)的炸制甜餃所代替,但二者的意象是一致的,并沒有太多區(qū)別。


除此之外,伽內(nèi)什形象里還有一些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蛇”和“草葉”。上文提到,伽內(nèi)什因為肚里裝不下太多事物,不得不用一條蛇纏在腰上以防止肚子裂開。這條蛇的來頭可不小,有說法稱它是印度教神話里有形的生命之力“拙火”(Kundalini),也有說法稱它是濕婆的眷屬婆蘇吉(Vasuki,梵文??????,IAST轉寫Vāsuki),是地位與千首蛇神等同的巨大蛇神;諸神與阿修羅達成協(xié)議攪拌乳海時,就是以婆蘇吉巨大的身軀作為纜繩纏繞須彌山、諸神與阿修羅各執(zhí)蛇頭蛇尾、以須彌山為攪拌棒來翻動乳海。在印度教中,蛇象征再生;伽內(nèi)什以蛇為腰帶綁住脹裂的肚子,是象征世間財富的再生與再儲存。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草,連帶繁衍迅速、生育力強大的伽內(nèi)什坐騎——鼠,都與“豐產(chǎn)”有各種方面的聯(lián)系,這些要素與蛇一起,構成了伽內(nèi)什“豐產(chǎn)之神”職能的體現(xiàn)。

現(xiàn)在再來看看這尊古老又嶄新的小雕像:伽內(nèi)什靠近耳邊的左手持棍狀物,可能是他父親的手杖;

他胸前平舉的左手托著一種食物,也許是摩德卡、也許是卡杜布——反正是象頭神最愛的小零嘴;

他滴流圓潤的肚子上有一道明顯的曲線凸起,大概就是他用來防止肥水流往外人田的那條蛇;

靠近耳邊的右手上握著不知名的器具,可能是草葉?反正不可能是斧頭或繩套一類的大型器具;

至于托舉的右手,很遺憾,這只手的手掌缺失,所以到底象頭神隨身攜帶了什么小道具……如今也無從知曉了。

·大圣歡喜天
隨著時間推移和宗教傳播,象頭神伽內(nèi)什傳播到不限于印度的地區(qū)和不限于印度教的其他宗教中,耆那教、原始密教乃至佛教中,都有象頭神的身影——尤其是在佛教中,伽內(nèi)什還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但是呢……伽內(nèi)什本身長了個象腦殼,使得他在極力打壓印度教渡來神祇的佛教中擁有一個略為不堪的形象,這和他那一貫偉光正的兄弟室建陀形成了相當大的反差對比。
象頭神伽內(nèi)什在原始密教中有重要地位,根據(jù)佛教的說法,象神曾皈依金剛薩埵和觀世音菩薩,立下護持修行者的誓言,后來還與十一面觀音菩薩的化身結下姻緣。在佛教法理與印度教原始教義尚未分庭抗禮的密教時期,象頭神被稱為“大圣歡喜天”,是以大威德助修行者的純粹正面形象;但在密教沒落、漢傳及大乘諸派興盛后,象頭神開始變成亦正亦邪的存在——就連伽內(nèi)什的父親濕婆,在佛教中都變成了“二十諸天”中具備雙重色彩的色界之主·大自在天(伊舍那天),象頭人身的伽內(nèi)什就更不必言。身為善神的大圣歡喜天乃是與觀音一體雙身的財神,而作為惡神的他則是名喚“毗那夜迦”(Vinayaka,梵文??????,IAST轉寫Vināyaka)、為人增加阻礙的惡神。《大日經(jīng)疏》云:“毗那夜迦,即是一切為障者。此障皆從妄想心生”,《毗那夜迦含光軌》則說“毗那夜迦,常隨作障難,故名常隨魔也……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但鼻極長,即愛香塵故也”,意思是毗那夜迦也叫常隨魔、障礙魔,象頭人身,喜好凡塵風俗之事,是個好色的花和尚;他在密宗和漢傳佛教造像中基本上都是被金剛薩埵、觀世音、大日如來等大神的化身踩在腳下,象征人自身的邪念魔障被克服,倒是得了和親爹一樣的待遇(密宗“五大明王”中降三世明王的最大特征,就是腳踩脫胎于濕婆的大自在天)。

但這意味著伽內(nèi)什在佛教中是一個反面角色嗎?倒也不是,只是在當前漢地流傳的佛教中如此,藏傳佛教、日本密宗里,象頭神還是有不少受眾。藏傳佛教里有個“臭名昭著”的造像,叫做“歡喜佛”,形象為與女性(明妃)面對面懷抱結合的的明王,這一造型就是脫胎自毗那夜迦——《四部毗那夜迦法》中記載了一個與之有關的故事,說大自在天的長子象頭神喜好女色、不從佛法,觀世音菩薩為降伏象頭神而變作絕世美女(“毗那夜迦女”)前去面見他。象頭神一見美人,欲心熾盛,急吼吼地想與美女探討人生的終極問題;變?yōu)槊琅钠兴_則拒絕說,“你若皈依我教,我便委以此身,你是否愿與我至盡未來世、為我教護法?”,象頭神一聽,還有這種好事?于是“都依你,都依你”,美女便喜笑顏開與之交合,從而調(diào)伏象頭神,雙方皆大歡喜,象頭神也因此得“大歡喜天”之稱。

日本東臺二密中也有象頭神,但形象與藏密、漢傳不盡相同。日本密宗里的象頭神叫“大圣歡喜雙身天王”、“象鼻天”,常見形象為兩個擁抱在一起的象頭人身神。日本密宗的說法里,歡喜天不是因為觀世音、而是因為十一面觀音的調(diào)伏而皈依佛門,這一點與原始密教一脈相承。與漢傳佛教不同之處在于,密宗一系的歡喜天不再是被大日如來踩在腳下的存在,而是被視為大日如來乃至觀自在菩薩的化身,因此能夠使用此二神佛的“圣”字冠名,得稱“圣天”。

供奉儀軌方面,日本密宗基本保留了原始的供奉習俗,以甜餃為主、加上酒和白蘿卜作為對歡喜天的供品;但日本將“摩德卡”加以改進,將原本就已經(jīng)很甜的“摩德卡”改為白米粉和面搟皮,將酥油、蜂蜜、干姜、石榴、莓類、核桃、紅豆等十幾種材料混成餡,包成有華麗褶子的石榴狀油炸點心,稱作“歡喜團”(歓喜団/かんぎだん)、“歡喜丸”(歓喜丸/かんぎがん)或“團喜”(団喜/だんき)——別說是歡喜天,這玩意人吃起來都齁得慌;要是伽內(nèi)什吃到日本人做的歡喜團,只怕牙齒還沒等自己掰就已經(jīng)壞了罷。



最后再提一嘴這尊小雕像原件的所在地吧。雖然國內(nèi)外販賣這尊雕像店鋪大多說這尊雕像的原件現(xiàn)藏于法國巴黎的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但查找吉美博物館的主要藏品后會發(fā)現(xiàn),這座博物館雖然確有一尊伽內(nèi)什雕像,但造型與這尊完全不同、體積也要大很多——長下面這樣:

而我在查找這尊雕像的詳細信息時,找到了一些提供這尊雕像3D打印數(shù)據(jù)參數(shù)的網(wǎng)站。在網(wǎng)站中出現(xiàn)了兩種有關這尊雕像來源的說法。一種語焉不詳?shù)恼f法是,這尊雕像現(xiàn)藏于丹麥的哥本哈根國家藝術博物館(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openhagen);另一種相對詳細的說法則稱,這尊雕像現(xiàn)藏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五十周年紀念博物館(Musee du Cinquantenaire),是一尊發(fā)現(xiàn)于印度尼西亞中爪哇島的約公元10世紀時的作品。但我在五十周年紀念博物館的官網(wǎng)介紹頁面中,并未找到這尊雕像的任何圖文內(nèi)容,也沒有找到任何與之有關聯(lián)的介紹內(nèi)容——偉大的象頭神大概想不到,數(shù)千年后他的小雕像復原品居然會成為困擾想探尋其根源出處者的障礙;不知道這位障礙之神會不會像當初對俱毗羅那樣,笑著說“大可不必為此煩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