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蘇-35和S-400零部件,這個消息可信嗎?
美國《華爾街日報》發(fā)布消息,說中國不僅向俄羅斯提供了類型廣泛的軍民兩用物資,還正在向俄羅斯提供用來制造蘇-35戰(zhàn)斗機、S-400防空系統(tǒng)制導雷達的零部件。
這一新聞讓很多人異常吃驚,不少西方分析人員都認為這完全是無稽之談。自從烏克蘭沖突爆發(fā)以來,西方對俄羅斯實施了全面的禁運和制裁,但有相當多的第三世界國家并沒有跟風美西,有一些國家還向俄羅斯提供了武器裝備。目前西方認為查有實據的,包括伊朗、朝鮮,但是不包括中國。
美國一直非常擔心,中國會放棄中立立場,向俄羅斯提供武器裝備。特別是信息化武器裝備,無論是雷達光電傳感設備還是指揮控制通信系統(tǒng),中國產品都已經是世界一流,而這正是俄羅斯所缺少的東西。
另外,美國也特別擔心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能夠讓俄羅斯生產或者開發(fā)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的零部件。
蘇聯(lián)解體之后,俄羅斯的軍事工業(yè)體系并不完整。從90年代初開始一直到烏克蘭沖突爆發(fā),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對立和對抗并沒有上升到今天這種絕對化的程度,俄羅斯即使遭到了某種程度的制裁,但依然能夠從國際市場上采購到軍民兩用的生產設備和電子元器件。
烏克蘭沖突爆發(fā)后,俄羅斯在國際市場的進口渠道全部中斷,俄羅斯在武器裝備的批量生產上面臨很大的困難。
中國是能夠向俄羅斯出口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軍用電子元器件的。這是因為中國遭受西方制裁的時間更早,至今美國和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也沒有解除,這迫使中國自力更生,解決核高基產品的國產化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的軍工科研生產所需要的材料、器件和軟件,已經完全實現了立足國內,并且有能力出口。如果中國向俄羅斯大量提供軍用電子元器件,俄羅斯當然可以生產出大量的精確制導武器。俄軍的戰(zhàn)場態(tài)勢感知和指揮調度能力將大大提升。
但是,上面所說的這些,與S400和蘇35根本就沒有關系,它們完全是俄羅斯的自主產品。中國雖然少量進口了S400和蘇35,但是并沒有必要為它們新建一個配套體系,因為中國已經能夠生產更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tǒng)和新一代戰(zhàn)斗機。
中方主要是從俄羅斯進口一些備品備件,讓這兩個型號服役到壽命末期就可以了。
從俄羅斯的出口情況看,這兩個型號似乎也不缺少零配件供應。俄羅斯正在向印度提供新的S400作戰(zhàn)單元,交貨速度比沖突爆發(fā)前還更快了一些。
俄羅斯還與伊朗達成了戰(zhàn)斗機換無人機的協(xié)議,用蘇35戰(zhàn)斗機交換伊朗的見證者136、遷徙者-6無人機等型號,如果沒有足夠的零部件供應,俄羅斯是無法做這種交易的。
因此,《華爾街日報》對中國的指責完全是無中生有。俄羅斯或許從中國進口了一些民用的電子元器件,但俄方有沒有把它們作為軍事用途,有沒有通過一定的改造或者加固,來生產武器裝備,這并不是中方所能控制的。
因為這些器件本身是民用產品,不受有關軍火出口法律法規(guī)的限制,美國也沒有理由,因為這種問題來指責中國。如果俄羅斯從中國進口了手電筒,提供給一線的軍人,那也算中國向俄羅斯出口軍火嗎?
美國應該重視的恐怕是另外一個問題,不要在對華關系上逼人太甚。如果局勢發(fā)展到某種程度,迫使中國必須和俄羅斯結成某種形式的軍事同盟,那么中國強大的國防工業(yè)就會向俄羅斯敞開大門。
到那個時候美國就會看到他最不想看到的情形:俄軍強大而精確的火力席卷烏克蘭,烏軍被徹底擊敗,美國的戰(zhàn)略布局完全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