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蔥日食記”——東坡肉:你盡然是這樣的東坡肉!

提到東坡肉,其實很多人都會覺得這不就是紅燒肉嗎,其實他們還是有很多不同,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他們都是和大詩人蘇東坡有關(guān)系的哦!東坡肉,是眉山和江南地區(qū)特色傳統(tǒng)名菜。東坡肉在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中都有,且各地做法也有不同,有先煮后燒的,有先煮后蒸的,有直接燜煮收汁的。

今天小蔥就和大家聊一聊東坡肉!
東坡肉的歷史由來:

“東坡肉”是以蘇東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對詩文、書法有很深的造詣,對烹調(diào)菜肴亦很有研究。他自己會烹制菜肴,并十分擅長燒肉,在他的許多名詩中都有關(guān)于飲食方面的內(nèi)容,如《食豬肉》、《老饕賦》、《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等詩,都反映出他對飲食烹調(diào)的濃厚興趣。

“東坡肉”起先是蘇東坡在黃州制作的,那時他曾將燒肉之法寫在《食豬肉》一詩中:“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但此菜當時并無名稱,以其名字命名為“東坡肉”,是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時候。當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后組織民工鏟除葑草,疏通湖巷,筑堤建橋,使西湖重新恢復了容貌,并增加了景點。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聽說他平時最喜歡吃紅燒肉,于是不少人不約而同地上門送豬肉。他收到許多豬肉后,便讓家人將肉切成方塊,加調(diào)味和酒,用他的烹調(diào)方法煨制成紅燒肉,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后,稱贊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膩,于是人們便以他的名字將此燒肉命名為“東坡肉”。后來此菜流傳開來,并成為中外聞名的傳統(tǒng)佳肴,一直盛名不衰。

東坡肉的家常做法:

食材:
豬五花肋條肉1500克、紹酒250毫升,姜、蔥、醬油、白糖等適量。
步驟:
1.將豬五花條肉刮盡皮上余毛,用溫水洗凈,放入沸水鍋內(nèi)氽5分鐘,煮出血水,再洗凈,切成方塊。
2.取砂鍋一只,用小蒸架墊底,先鋪上蔥、姜塊,然后將豬肉整齊地排在上面,加白糖、醬油、紹酒、再加蔥結(jié),蓋上鍋蓋,用旺火燒開后密封邊沿,改用小火燜兩小時左右,至肉到八成熟時,開蓋,將肉塊翻身,再加蓋密封,繼續(xù)用小火燜酥。
3.然后將砂鍋端離火口,撇去浮油,皮朝上裝入兩只陶罐中,加蓋,上籠用旺火蒸半小時左右,至肉酥嫩。食用前將罐放入蒸籠,用旺火蒸10分鐘,即可。
東坡肉因蘇東坡而聞名,也是因為蘇東而走進尋常百姓家,所以說小蔥覺得蘇東坡才是中華歷史上最大的吃貨,也是最有文化的吃貨,其實東坡肉和紅燒肉在做法上還是有一定區(qū)別,大家可千萬不要搞混哦!

每天和小蔥學一點知識,做一個有文化的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