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滾動播出架構的形成到大型直播報道的興起
《新聞聯(lián)播》創(chuàng)辦以后,以建設全國最有影響的新聞輿論中心為目標,中央電視臺又推出了《午間新聞》、《晚間新聞》和《早間新聞》欄目,形成了每天四次新聞播報的傳播格局。 1993年3月1日,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jié)目的新聞由每天4次增加到12次(包括體育新聞),并且除了《新聞聯(lián)播》外,全都實現(xiàn)了直播和滾動播出,新聞在中央電視臺的主體地位日益凸現(xiàn)。早間《東方時空》和晚間《新聞聯(lián)播》形成了中央電視臺兩個收視高峰,兩頭強、中間弱(午間缺乏強勢新聞欄目)的現(xiàn)象日顯突出。 為解決這一問題,1995年4月3日中午12點,已播出9年的《午間新聞》被以消息類新聞報道為主的《新聞30分》替代。《新聞30分》開播后,以其時效性強、題材貼近群眾、國際國內(nèi)新聞混編的風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 提高新聞的時效性,一直是中央電視臺宣傳改革的一個重點。直播報道的“零時差”將電視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提高到極致。重大事件直播報道,成為電視臺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和標志,是國際電視新聞傳播發(fā)展的潮流。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電視臺對國內(nèi)外許多重大事件作了全面報道。比如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中央電視臺就對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盛大閱兵式和群眾游行進行了現(xiàn)場直播。當時動用了5輛轉播車、23臺攝像機、14套微波設備,采用多機位、兩級導演,利用微波干線和通信衛(wèi)星,將鄧小平檢閱人民解放軍部隊官兵、首都人民歡慶建國35周年的盛況及時向國內(nèi)外傳播。 1997年是中央電視臺的“直播年”。在已經(jīng)具備進行大型直播物質(zhì)條件的情況下,面對眾多大事、喜事,這一年先后直播報道了日全食和彗星同現(xiàn)蒼穹的天文奇觀、舉世矚目的香港回歸、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盛況,以及小浪底和三峽兩大水利工程截流等。 中央電視臺對香港回歸進行了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跨度最長、難度最高的多點直播報道。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電視機構采用了中央電視臺提供的公用信號,標志著中央電視臺在躋身于世界大臺之林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1997年7月1日,被分割出去150多年之久的香港又重新回到祖國懷抱,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這是全世界中華兒女的企盼,也是20世紀末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報道期間,中央電視臺共動用了11輛轉播車、21個衛(wèi)星轉發(fā)器和3架直升機,在香港建起了540平方米的報道中心,其規(guī)模是所有赴港新聞機構中面積最大的,不亞于國內(nèi)一個省級電視臺。赴香港的新聞工作者有289人,在全國8個重點城市和海外15個大城市采訪報道的記者、編輯有近百人,再加其他直接參加這次報道的二線人員,共有1660多人參與。 從1997年6月30日6:30開始,到7月3日6:00結束,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jié)目在北京和香港分別設了總主持人,與第四套節(jié)目連續(xù)72小時向全世界報道了香港回歸盛況,其中有25次重大活動是現(xiàn)場直播,共計達18個小時。中央電視臺11臺攝像機同步、完整地記錄了在維多利亞海灣的會展中心舉行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中國內(nèi)地,有94%的家庭通過電視目睹了這一歷史時刻。 1997年11月8日,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實現(xiàn)大江截流。中央電視臺推出了長達14個小時的大型現(xiàn)場直播報道。其中的第一個創(chuàng)新,是把演播室直接設在離龍口200米處江面上的一艘船上。主持人的背景是水流湍急的大江。報道的另一個創(chuàng)新,是第一次把播出總控制中心搬到新聞現(xiàn)場。連續(xù)14個小時的播出,除了中午的《新聞30分》和晚上的《新聞聯(lián)播》是在北京播出外,其他新聞節(jié)目都在這艘船上播出。20多臺攝像機,或設在直升機上,或安置在160米高的塔吊上,或架在演播船的屋頂。無論是宏大的施工場面,還是龍口的細微變化,都可一覽無余。在這次報道中,僅播出的專題類節(jié)目就有約30個。有觀眾反映:看過14小時的截流報道,如同閱讀了一本有關三峽工程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