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迅優(yōu)行:壩上草原歷史文化
宏迅優(yōu)行了解到,歷史上的壩上草原,是游牧民族活動的“T型臺”。這里秦代屬上谷郡,西漢屬上谷北境,東漢、魏晉時是鮮卑人之地,北魏時是御夷重鎮(zhèn),也是遼、金、元、清歷代帝王的避暑勝地。遼代蕭太后梳妝樓,歷盡千年滄桑,至今仍屹立在閃電河畔,金代景明宮、元代察汗淖兒行宮、清代胭脂馬場、狩獵場、張庫古商道、明代長城和古烽火臺及元代宏城遺址、九連城遺址等一大批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古跡,至今尚存。遼代在燕子城,到這時開始有了旅游。城中的“清涼殿”專供皇室游獵用。在歷史上,幾千年來共有兩次堪稱“出線”,一是中都建制,二是清中期經(jīng)濟高潮。先者因為政治因素,壩上草原成為全國注目的旅游地,后者因為張庫大道的開通,中原與外蒙貿(mào)易,壩上開始“開化富裕”。清王朝時期是壩上草原的輝煌鼎盛時期。自公元1681年到公元1863年,康熙、乾隆、嘉慶三位皇帝在圍場舉行“木蘭秋狝”的次數(shù)就達到了105次之多。通過“木蘭秋狝”,起到了“肄武綏藩”、鞏固邊防的作用,木蘭圍場也便以其獨特的地位而載入史冊。
由于壩上地處要塞,夏季水草豐美,自古就是名人駐足的地方。早在遼代時,遼圣宗、興宗、道宗皇帝十幾次到壩上的鴛鴦泊—一帶游獵避暑。
宏迅優(yōu)行了解到,壩上歷史悠久,草原文化深厚。700年前成吉思汗在這里指揮了金元大戰(zhàn)。大德十一年(1307),元武宗:建行宮于旺兀察都(白城子)之地,立宮闕為中都,都城與宮闕仿大都(北京)而建,與大都、上都、和林并稱為元代四大都城,這里成為皇族避暑、狩獵、接見外域使臣的地方。

壩上在明清前受草原民族影響,盛行歌舞、羌姆舞、摔跤、射箭、賽馬。后來由于漢人大量遷入,壩上盛行“二人臺”,這種由晉北、河套地區(qū)傳來的劇種,在壩上演變成“東路”二人臺,它節(jié)奏明快、高亢明亮。東路二人臺流傳于尚義、張北、沽源一帶。一年一度的“廟會”則是草原佛教盛行時留下來的。宏迅優(yōu)行了解到因為舉行大規(guī)模祭祀往往伴隨物資交流,尤其是馬牛羊買賣,所以到了現(xiàn)代,還有牧畜交易大會,百姓俗稱“廟會”。
現(xiàn)代史上,名人壩上行蹤更多。九一八事變前后,馮玉祥、吉鴻昌駐防過這里;宋哲元的29軍在這時同日軍作過戰(zhàn)。日軍東條英機從長春飛到壩上指揮對華北的進攻。
1958年,郭沫若率領(lǐng)全國文聯(lián)參觀團到壩上,其中有葉圣陶,肖二等多位名人。自92年以來,多位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曾親自到壩上看望村民、視察民情、開展再造三北防護林等工作。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