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吃貨服了,清道夫在印度河流中泛濫,卻被印度人這樣吃掉了
喜歡養(yǎng)魚釣魚的朋友一定對清道夫這種魚類不陌生,這種魚生存能力極強,別看它不愛活動,但是動起來速度很快,而且力氣也很大,由于這種魚類喜歡以其他魚類的卵和幼魚為食,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魚卵,或者成百上千只魚苗,因此通常被認為是危害極大的魚類,特別是對于魚類養(yǎng)殖業(yè),倘若在魚塘中混入幾條這樣的魚類,那么出生的小魚數(shù)量將會大大減少。

清道夫看上去體型很獨特,魚體呈半圓筒形,前后呈水滴狀流線型,眼睛小,嘴巴朝下生長,適宜在水底濾食,頭部長有突出的上額及肉厚的吻,齒呈刷子狀,鰓耙似密的梳子,特征適宜過濾食物,其尾鰭呈淺叉形,實際上它和鯰魚屬于一個種類,是甲鯰科下口鯰亞科的多輻翼甲鯰和下口鯰魚類。又名吸盤魚、吸口鯰,學名其實就叫甲鯰。

經(jīng)過長時間的自然進化以及人工選擇作用,在品種上如今可以劃分成為國王異型、24K黃金達摩-金橡膠異型、國王謎宮型,熊貓異形。
原始的普通清道夫,即為國王異型,自然水域中大多是這種魚類;

24K黃金達摩-金橡膠異型的軀體短胖,體色多變,從純黑色到全身橘黃色都有,看上去相當華麗;

國王迷宮異形型軀體修長,灰白色的身體上布滿了不規(guī)則形狀的黑色斑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體長不到十厘米的時候尤為明顯,當長到成魚以后,黑色的細紋逐漸變多變細,體色也轉為黯淡,這種魚產(chǎn)自巴西辛谷河的下游,為最早發(fā)現(xiàn)的迷宮類異型。

熊貓異型以修長體型配以斑馬的黑白紋路,而黑白的顏色又和熊貓比較相似,在光線下可以清晰的看到各鰭閃爍著藍色光芒,這種魚產(chǎn)自巴西帕拉省的辛谷河上游,據(jù)說是迄今為止最為著名的異型魚品種。

另外還有人工選擇培育出來的一些其他異形種類。但是野生清道夫各個種類均原產(chǎn)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的河流中,后來被世界各地引進,由于自然放生等原因,導致這種魚類現(xiàn)在幾乎遍布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
清道夫喜歡弱酸性軟水,適宜水溫20℃以上,成魚體長可達到30厘米,經(jīng)常多活動在水域的底層,雜食性,幾乎無所不吃,各種雜質乃至小動物尸體這種魚都吃,不過清道夫不耐寒,在能結冰的水域中會被凍死,所以這種魚類基本上只生活著熱帶魚亞熱帶地區(qū),在我國北方就不能自然越冬,所以我國北方的天然水域中,一般沒有這種魚類。

由于清道夫具有適應性強、易飼養(yǎng)、雜食性、耐低氧、起捕率高等特點,受到消費者和養(yǎng)殖者的歡迎。如果將清道夫放在水族缸中飼養(yǎng),由于它喜食水族箱的殘餌、污物,所以也能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清道夫的名字也是由此而起的。

可能大家都看到過某些人說清道夫不能吃或者不好吃,這話有一定道理,因為這種魚類長以各種食物殘渣為食,體內(nèi)應當有大量的細菌以及重元素,而且比較腥,所以一般都是不吃這種魚類的,即便是在河流中捉到這種魚,通常也都是將其扔掉。
不過印度人好像不這么認為。這種魚近些年來在印度的一些河流中也大量的出現(xiàn),據(jù)說恒河中就有不少清道夫魚,某些支流甚至呈泛濫狀態(tài),但印度人好像并不介意這種魚類增多,大不了捕撈起來吃了就是了,所以這種魚類到了印度也算是遇到了“天敵”,有游客發(fā)現(xiàn)印度人最喜歡將這種魚烤著吃,并且視其為美食,在這一點上,恐怕我國南粵之地的吃貨朋友們也比不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