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濾鏡,佛陀《平家物語》和《七步詩》雜談——世人皆活在自己的濾鏡之中

濾鏡,其實是個外來詞,對應英文filter。本義是安裝在相機鏡頭前用于過濾自然光的附加鏡頭。后來PS軟件讓這個詞變得廣而告之,和通道、圖層等聯(lián)合使用,來實現(xiàn)圖像的各種特殊效果。
這次的寫作主題“濾鏡”,一定不是以上意思,否則就是一篇理工論文了。據(jù)觀察,目前大部分征文都是用“濾鏡”的比喻義,但不要忘記最初它是一個外來詞。
試煉場征文公布寫作主題“濾鏡”也是一種濾鏡。投稿的人在濾鏡的主題下各抒己見,可以瞥見本站專欄寫作者的一抹生態(tài)。
想寫出來一些禪意,文采不夠,觀眾姥爺們湊活看看。人活在世,皆以為自己絕對客觀,而他人不免戴上有色眼鏡,而不知自己也是帶著“濾鏡”看待他人。這種自我美化濾鏡是很普遍的。美國人為在阿富汗等犧牲的士兵建立榮譽公墓,認為他們?yōu)榱藝液妥杂傻氖聵I(yè)犧牲;但在中東居民看來,這些人可能只是濫殺貧民、褻瀆宗教的惡棍。
引用《平家物語》開卷詩的前兩句:
祇園精舎の鐘の聲、諸行無常の響き有り。
沙羅雙樹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理を顯す。?
(直譯就是 祇園精舍的鐘聲,有諸行無常的聲響,沙羅雙樹的花色,顯盛者必衰的道理。 )
第一句“鐘”其實是梵鐘,其實有寺必有鐘的說法。在印度佛教中,鐘原為木制,叫做“犍椎”或“犍稚”。佛經(jīng)有佛陀速擊犍椎,僧眾聞聲普集于講堂的記載。傳入中國后,與作為禮器的鐘融合,梵鐘成為了寺廟的重要法器。
“祇園”代指佛寺,一句話說不明白,就先這樣。
第二句,“沙羅雙樹”在佛經(jīng)中是一種重要隱喻,雖然在詩句里應按字面意思理解。沙羅雙樹,正名為娑羅雙樹,又名桫欏,因讀音而被通譯作沙羅雙樹。 據(jù)佛經(jīng),佛陀在拘尸那拉城的沙羅雙樹間涅槃。這種樹被稱為菩提(另一說并無實體,只是比喻),是佛教徒心中的圣樹,葉子是叢生的,長圓形,開花時期,花蕊繽紛而下,鋪滿地上。
因菩提樹是生長于熱帶地區(qū)(古印度)的一種常綠喬木,北溫帶沒有,唐代高僧就以適應性強、秋季滿樹黃葉的銀杏樹取代菩提樹,在我國各地佛教寺廟廣為栽植。有人說是因為銀杏壽命極長,多子,也有說是銀杏葉子分為兩瓣代表生和滅,符合佛教生死輪回的觀點。唐朝起佛教又從中國傳入日本,所以詩中的“沙羅雙樹“也是銀杏樹。
以上就是“梵唱”濾鏡,去掉這個濾鏡,其實就是普通的寺廟生活。
再解一首梵詩。11月2日,埃隆·馬斯克在推特寫下《七步詩》(他取了較短的一個版本):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已有學者考據(jù)詩的作者并不是曹植,本文只以佛教濾鏡注釋一下。
首先,詩名“七步”是個特殊的梗?!缎扌斜酒鸾?jīng)》記載佛陀“行七步,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第一句“煮豆”其實也是出自佛教典故?!缎扌斜酒鸾?jīng)》、《大樓碳經(jīng)》等都曾以煮豆子比喻人受到磨難,以煮豆子的釜比喻人間地獄。
這首詩被寄到曹植名下,不妨礙其為好詩的其實是最后兩句,前文述景,結(jié)尾生情,而且創(chuàng)造了新的典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