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歌唱藝術家李玉剛在2019中國文藝評論峰會上的發(fā)言
二十年前,我獨自離開東北農村的老家,開始了四處漂泊的生活,歷盡人生困頓。那時的我并不曾想過,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會帶著自己的作品《昭君出塞》走遍世界的舞臺,會在紐約獲封“亞洲杰出藝術家”稱號,會收到來自意大利前總理的演出邀請,會有泰國公主作為觀眾特地來觀看我的演出……這一切成績源自我的初心——成為一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路上的“使者”。
對于每個農村家庭出身的孩子而言,成為一名“藝術家”,甚至普通的文藝從業(yè)者,往往是難以實現(xiàn)的妄想。那時的我,身無所長、一無所有。有的只是少年的夢想與自信、以及破釜沉舟的勇氣。離家后,我做過很多普通人都會去做的工作,盡管我明白,每個普通的崗位都是平凡而偉大的,但藝術創(chuàng)作卻是我的初心與夢想,因此我在為生活而奔波的同時,也兼顧著表演的學習,不分晝夜,不問嚴寒。因為我相信,在如今這個文明開放的時代,機遇一定會眷顧那些為夢想而不懈努力的人們。
終于,我通過央視《星光大道》的舞臺走進了觀眾的視野,圓了我的藝術夢。而那時的我,卻沒有一味地沉浸在一夜成名的驚喜之中,因為我知道,如果滿足于眼下的鮮花與掌聲,我必定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我深知,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找出推動文化發(fā)展的動力與方法,才能使藝術生命長青。
我們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對于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而言,是取之不盡、用不之竭的寶貴資源。然而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氣質與審美需求,如若滿足于老祖宗創(chuàng)造的財富而固步自封,也終會被時代所拋棄。因此,我熱愛與敬畏傳統(tǒng)文化,也不斷嘗試著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把使之被更多受西方文化影響而長大的年輕人所喜愛作為我的動力與目標,因為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也是傳統(tǒng)文化未來的傳承者。對新時代最大的適應與推進,便是讓時代選擇自己,讓自己適應時代。
于是,我嘗試將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與當下的流行元素相結合,喚起更多普通觀眾的興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激發(fā)大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從而為有助于樹立起群眾對自已國家、民族文化的自信貢獻力量,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自信地去選擇與包容,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漸漸地,我創(chuàng)新的表演形式受到了廣大群眾乃至國外觀眾的肯定與喜愛。2009年,我赴悉尼歌劇院舉行《盛世霓裳》個人演唱會,獲得了悉尼市政府頒發(fā)的“南十字星”文化金獎;2010年,我?guī)е约旱奈枧_作品《鏡花水月》出國巡演,受到了國際知名藝術家的贊許;2011年,我的原創(chuàng)歌舞詩劇《四美圖》于全球巡演三十余場。我始終將自己放在一名“使者”的位置——向群眾傳遞傳統(tǒng)文化的使者,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
我不斷嘗試將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題材與現(xiàn)代流行元素相結合,呈現(xiàn)出全新的演繹與解讀。期間曾倍受質疑,世人笑我嘩眾取寵,我卻堅信“不破不立”??粗枧_上陸續(xù)涌現(xiàn)出的我的模仿者們,我愈加明白:若沒有文化內涵,沒有深刻的解讀與思考,舞臺上的表演便會成為徒有華表的蒼白演繹,更難談傳承。因此,出道十余年來,我不斷研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尋拜名師,沉淀自我,并不迷失在會被替代的恐慌之中,也不介意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暫時消失于大眾的視線。只希望在將傳承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作為自己使命的同時,能用自身的內涵支撐起作品的深度,更好地為大眾普及、演繹中國故事。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偉大合作倡議,這給予了我全新的靈感與動力,開啟了影響我至今的“昭君之路”。眾所周知,王昭君代表了一種“和”文化,是民族親和力的文化、民族凝聚力的文化。這種跨地域、跨民族的文明對話的成功范例,契合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度內涵。絲綢之路綿延萬里,使者相望于道,她作為絲路上的一位美麗使者,以“和”勾勒壯美情懷。而我愿化身當代使者,發(fā)揚絲路精神,為“一帶一路”奉獻美麗的中國故事。
好的作品不可能一蹴而就,為了深刻地演繹昭君故事,我曾率團隊重走昭君三千多公里出塞之路,先后百易其稿、耗時六年多時間、2000多個日夜,將之注入方寸舞臺,雕琢委婉細膩的昭君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首演當天,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李海峰、意大利前總理達萊馬、馬爾代夫駐華大使夫婦、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先生等社會各界人士來到現(xiàn)場觀演,演出獲得圓滿成功,并當即開啟了30余場的國內外巡演。意大利前總理在為我頒發(fā)“絲綢之路”城市聯(lián)盟文化大使時所說的一席話使我倍受鼓舞,他說:“出任文化大使,實際上是一項很難的工作,因為您起到了文化聯(lián)系人的作用,代表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中國的文化是源遠流長的。我很榮幸能為您頒發(fā)這項榮譽?!?/p>
今年10月,我率團隊赴泰國演出《昭君出塞》,剛剛在北京榮獲中國“友誼勛章”的泰國公主詩琳通親臨現(xiàn)場觀看了演出,演出結束后,詩琳通公主對我說:“演出非常震撼,作品蘊藏的意義令人感動,也希望更多同李玉剛一樣熱衷文化推廣的中國藝術家來到泰國,展示獨具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藝術表演,促進中泰文化友好交流?!?/p>
固然,這樣的稱許并非我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初心,然而每經(jīng)歷一次,都能更加堅定我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路上砥礪前行的信心。面對名利的誘惑,只有不忘初心,堅定方向,才能不受紛擾的影響,才能收獲成果。
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我始終心懷敬畏。我認為,每一名文藝工作者都有責任化為文化“使者”,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賦予其時代的意義,不懈傳承,讓它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tài)走進群眾、走向世界!
(作者系青年歌唱藝術家李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