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忌諱的有哪些?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大約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朝更趨完善。歷代皇帝之名,都忌諱直呼和直書。古代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決定一年的政事。因此,古代一個月又稱為“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是一月出生,取名“贏政”,為避諱秦始皇的名字,便把“政月”改為“端月”。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于是楚地改為“荊地”。漢高祖呂后名雉,當(dāng)時文書上凡遇雉字都忌諱,均用“野雞”二字代替。漢文帝名叫劉恒,于是把恒娥改名為“嫦娥”,把恒山改為“常山”。漢武帝叫劉徹,漢初有個知名辯士叫蒯徹。史書上就稱蒯徹為“蒯通”。流光帝叫劉秀,便把“秀才”改稱為“茂才”。漢明帝叫劉莊,當(dāng)時竟把“莊子”一書改稱為“嚴(yán)子”。

凡姓莊的都改姓為“嚴(yán)”。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唐憲宗名叫李淳,凡姓淳的一律改為“于”。宋仁宗名叫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構(gòu),為忌諱“構(gòu)”字而涉及到的夠、媾、溝、購、遘、勾、構(gòu)、彀、垢、覯、鉤、...五十多個形似同音的字一-律避諱; 當(dāng)時,四川有個與“構(gòu)”同音的“句”姓大家族,自然也得避諱而改姓。由于族人分散各地,不便聯(lián)系,于是就各改其姓。有的加金字旁改為“鉤”;有的加絞絲旁改為“絢”;有的將“句”的讀音改變。因此,一個“句”姓,演變成了許多不同的姓。袁世凱搞帝制復(fù)辟都得涂掉,因為“元煤”與“袁沒”揩音?!霸币驳酶臑椤皽珗A”,因“元宵”與“袁消”諧音。
司馬遷父親名談,他編《史記》提到趙孟談時,就寫成趙孟同。春秋時代齊襄王的后代本姓田,齊國被秦國滅亡后,其子孫忌諱“田”姓而改為“法”。陜西省有韓城縣的“同”姓、“馮”姓皆為“司馬”姓的后裔。相傳,遠(yuǎn)在漢武帝時代,他們是司馬遷的同族,后司馬遷受刑下獄,為避免受牽連,就忌諱“司馬”之姓,將“司馬”姓氏更改,有的在“司”字旁加一豎,改成了“同”,有的在“馬”字旁加兩點,便改寫成了“馮”。漢朝疏達(dá)的曾孫孟達(dá),為了逃避王莽的迫害,忌諱“疏”姓,把“疏”的“正”字旁去掉而成“束”姓。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