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zhàn)國“三大奇襲戰(zhàn)”之一的嚴島之戰(zhàn)究竟是怎樣的戰(zhàn)爭?
在前文《日本戰(zhàn)國“三大奇襲戰(zhàn)”之一的河越之戰(zhàn)究竟是怎樣的戰(zhàn)爭?》中,本鬼簡單介紹了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三大奇襲戰(zhàn)”之一的河越之戰(zhàn)。除了河越之戰(zhàn)以外,“三大奇襲戰(zhàn)”還有嚴島之戰(zhàn)和桶狹間之戰(zhàn)。本文則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日本戰(zhàn)國時代“三大奇襲戰(zhàn)”之一的嚴島之戰(zhàn)。

“應仁之亂”之后,大內家與尼子家爭奪中國地方(日本地名,與中華無關)的控制權。而安藝國的國人豪族毛利元就在大內家與尼子家之間“反復橫跳”,利用兩家爭雄的空隙迅速發(fā)展。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毛利元就在折敷畑之戰(zhàn)中擊敗了大內家的部將宮川房長 。

折敷畑之戰(zhàn)導致大內家失去了對安藝國的控制權,嚴重打擊了大內家的中國霸權。更要命的是,大內家的實權正被“下克上”的權臣陶晴賢控制,很多大內家的附屬大名本就對此不滿。折敷畑之戰(zhàn)導致很多不滿陶晴賢的大名投靠毛利元就,比如大內家的津和野城主吉見正賴。

于是大內家的實際家督陶晴賢決定畢其功于一役,試圖通過徹底擊敗毛利元就來解決面對的困境。天文二十四年(1555年),陶晴賢率領三萬大內軍進攻毛利家的戰(zhàn)略要地——嚴島宮尾城,嚴島之戰(zhàn)拉開序幕。毛利元就此時能動用的兵力只有四五千人,形勢對他極為不利。

不過毛利元就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一個優(yōu)勢——嚴島的地形。嚴島的面積只有30.17平方公里并且以山地為主,非常不利于大兵團的展開,陶晴賢也因此將自己的本陣設在嚴島的海邊。只要毛利元就能在第一時間摧毀陶晴賢的本陣,失去指揮的大內軍就會在狹窄的地形內陷入混亂。

因為陶晴賢的本陣設在海邊,所以毛利元就的奇襲必須依靠水軍完成。毛利軍的總兵力雖然遠少于大內軍,但水軍力量卻與大內軍五五開。為了保證奇襲的成功,毛利元就還特別請來了四國島的村上沖家水軍(總頭目為來島通康,其子來島通總是李舜臣的手下敗將)助戰(zhàn)。

九月三十日夜,毛利元就率軍從海上直撲嚴島。由于當夜出現(xiàn)暴風雨,大內軍沒能發(fā)現(xiàn)毛利軍的蹤跡,毛利軍在十月初一成功登陸。隨后毛利元就命令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以及宮尾城的毛利守軍從水陸兩面奇襲陶晴賢的本陣,沖家水軍負責封鎖海岸,切斷陶晴賢的退路。

因為大內軍對毛利軍的奇襲完全沒有防備,甚至將小早川隆景的水軍誤認為來助戰(zhàn)的九州大名,所以毛利軍不費吹灰之力就穿過了陶晴賢布置的防線。清晨六時,毛利軍突襲陶晴賢的本陣,完全沒有防備的大內軍立刻陷入混亂。戰(zhàn)至下午,失去指揮的大內軍終于全線崩潰。

大勢已去的陶晴賢試圖逃離嚴島,卻連一艘船都找不到。眼見前有大海、后有追兵,陶晴賢在絕望之下切腹自殺,時年三十五歲。失去陶晴賢和三萬軍隊的大內家一蹶不振,在嚴島之戰(zhàn)一年多后被毛利家徹底滅亡。毛利家以此成為日本西部實力最強的戰(zhàn)國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