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民俗文化:即墨周戈莊的祭海儀式

每年的谷雨前后,春汛來臨,氣候轉暖,漁民在出海前總要選一個黃道吉日到龍王廟祭神,祈求龍王保佑風調(diào)雨順,海上平安,是漁民自發(fā)的為祭祀能主宰他們命運的海龍王而舉行的祭祀活動。周戈莊的上網(wǎng)節(jié)相傳始于明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較完整的保存了傳統(tǒng)的祭海習俗,已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祭海儀式。
周戈莊是即墨市田橫鎮(zhèn)最大的一個漁村,村東栲栳灣是一個自然港灣,可停泊中小型漁船數(shù)百只。全村近900戶,2800余人,主要從事漁業(yè)捕撈和近海養(yǎng)殖業(yè)。過去周戈莊春季祭海原來沒有固定日期,一般是在春節(jié)后谷雨到清明期間,選擇一個黃道吉日(當?shù)胤Q“成日”)舉行。由于此時各家新的一年漁業(yè)生產(chǎn)的準備工作(修補添置漁具,檢修船只等)基本就緒,祭海這一天要把網(wǎng)具抬到船上,祭海的第二天就要出海,因此,祭海也被稱作“上網(wǎng)日”。
過去周戈莊的祭海是一家一戶單獨或按漁行舉行。漁民祭海吉日的選定,主要根據(jù)各船家修整船只、網(wǎng)具的進展情況,圍繞農(nóng)歷谷雨前后,采取查黃歷的方式來確定適宜的黃道吉日(成日)。祭海日的時辰多在卯時至午時之間。二十世紀中葉以后,多在上午8:00到10:00。自1992年以來由于各地搞民間節(jié)慶活動成風,周戈莊村干部便與各漁船船長協(xié)商,最后選定了公歷3月18日為“上網(wǎng)日”(祭海日),并定為該村的“漁民節(jié)”,祭海時辰定為是日早上8點18分,意為當年的漁事“發(fā)要發(fā)”。祭海的儀式集中舉辦,規(guī)模也比以前大得多。祭海儀式吸引了國內(nèi)外眾多的游客前來觀看,成為當?shù)芈糜蔚囊淮筚u點。
海龍王是周戈莊祭海主祭的海神。除海龍王外,其他受祭祀的神靈還有以下四位:一是天老爺,二是觀音老母(觀世音菩薩),三是回財主(狐仙),四是仙姑(孫姓姑娘,傳說死后成仙)。

1、祭海前的準備
祭海前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
選三牲:三牲為豬、雞、魚。豬以黑毛公豬為佳,越大越好,宰殺后,只留住脖子上的一撮黑毛(代表是帶毛的全豬),并用紅綢布打結而成的紅花帶披掛在豬頭和豬脖子上,把殺后的豬充氣,然后綁在一只四短腿紅漆長方矮桌上,使豬呈昂首站立的姿勢。也有的漁民用一只豬頭代替整豬。用來供奉的肥豬拔毛清洗后還要精心打扮,臉抹胭脂,頭戴紅花,特別是豬背上一層形似漁網(wǎng)的板油脂皮,寓意是希望一網(wǎng)下去可捕到肥豬般的魚。祭海三牲的另外兩種祭品也各有特色。
公雞要選個頭大,勇猛善斗的紅毛色公雞;魚要用大個的鱸魚,最小要在三四市斤以上,大者有十幾斤重的。公雞的宰殺和鱸魚的破肚清洗,也是在祭海的前一日完成。
蒸面饃:面饃是山東東部地區(qū)逢年過節(jié)是蒸制的面塑工藝品。各地祭海都用,面饃一般每個在三四斤左右,其造型有仙桃饃、盤龍饃、圓花饃等多種。仙桃饃和圓花饃都是有面花,盤龍膜的頭、眼、身、尾皆造型生動,可有的盤龍饃的尾部作成魚尾狀,含“魚龍變化”的用意。這些面饃用食用色彩點染后便成為頗具特色的面塑藝術品。面饃的制作也很講究,首先要選上等的面粉,發(fā)面之后加入糖。
做面饃講究揉面,揉的遍數(shù)越多越好。由于做面饃是為了祭海,所以做面饃的盆、案板、刀具等都要特別干凈。由于面饃很大,蒸饃時必須把握好火候,欠火候則蒸不熟,火大了饃皮易破相。故而蒸饃時一般邀請經(jīng)驗豐富的老太太現(xiàn)場指導。面饃蒸好后擺在堂屋桌子上,請人給面饃點色彩繪。然后把加工完畢的一個面饃擺放在大簸蘿里,簸蘿是用柳條編成的器物,幫較淺,圓形或扁圓形。
寫太平文疏:祭祀前,要用黃裱紙寫“太平文疏”,太平文疏多由德高望重的人來寫,寫時為表示虔誠,要點上一爐香。寫后仔細疊好,以備祭祀時使用。太平文疏要給所祭祀的每位神靈各寫一份,格式相同,只是神靈明號不同。
寫對聯(lián):中國民間一般在過春節(jié)時才貼對聯(lián)。周戈莊漁民在祭海時也寫對聯(lián)、貼對聯(lián),由此可見漁民對祭海的重視程度。即墨民間稱對聯(lián)為“對子”。對子多有村里毛筆字寫得好又善于編對子的人來寫,內(nèi)容一般是“金玉滿堂,富貴吉祥”、“多福多財多光彩,好年好景好收成”、“風調(diào)雨順,滿載而歸”、“力合魚滿倉,心齊風浪平”、“海不揚波,水上太平”等。還有一種是貼在船上特定部位的對子,如貼在主桅桿上的是“大將軍八面威風”,貼在二桅桿上的是“二將軍威風凜凜”,貼在后桅桿上的是“三將軍順風相送”,貼在船頭上的是“船頭無浪行千里”,貼在船尾的是“船后生風萬里行”。
購置有關祭海待客用品:為祭海而購置的有關用品分祭品與待客用品兩類。祭海前幾日,周戈莊的漁民便到鎮(zhèn)上采購煙、酒、糖、茶、點心、火腿腸、香燭、燒紙、紅紙、鞭炮、蔬菜等祭品和待客物品。近幾年祭海前,還興起了訂做大奶油蛋糕之風。
裝飾龍王廟:每年春季祭海前,周戈莊的村民們都要重新把位于村東海邊的龍王廟打掃裝飾一番,在龍王廟懸掛新制作的大紅燈籠。裝飾龍王廟所需的費用由各船戶均攤。
扎松柏門:為了渲染節(jié)日氣氛,每年祭海前,都要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扎松柏門。松柏門為重檐式,寬十余米,高約八米。先用木桿扎好框架,然后用新砍來的松柏枝裝飾起來,松柏門上層懸掛有匾額,兩邊是二龍戲珠和魚躍龍門等圖案的橫額。整個松柏門滿布燈彩。
搭戲臺:祭海時演戲用的木制簡易露天戲臺,搭在與松柏門相對的海灘西頭,祭海過后便拆除。

2、祭海過程
周戈莊的祭海過程主要由列船、擺功、祭、奠、唱戲、聚餐等內(nèi)容構成。前后延綿三天,但主要祭海程序集中在第一天,后兩天則是第一天的延續(xù)。以前祭海由于不統(tǒng)一日期,全村祭海過程則要持續(xù)許多天。近幾年該村將3月18日確定為統(tǒng)一的祭海日,祭海的過程集中進行,規(guī)模也較以前大得多。下面介紹的祭海過程主要是近幾年統(tǒng)一祭海的情況。
列船:祭海日一大早兒,各船主要將貼好對子(寫好的紅紙對子貼在船的主要部位上,如機動船的駕駛臺前、機艙門、船頭船尾以及魚艙的艙蓋上等),插好彩旗,擺好整修一新的網(wǎng)具的船只開到村前栲栳灣,按船與船相隔約十余米的間距,呈“一”字形的陣勢橫排成船尾朝岸、船頭朝大海的船隊,然后下錨定位。
從村前海灘向栲栳灣海面望去,晨曦中一派有近百只漁船橫排成的船隊整齊地泊在海灣中,船上彩旗飄揚,漁具網(wǎng)具整齊的擺在各船上,一派整裝待發(fā)的氣勢,蔚為壯觀。
擺供:早上7點左右,吃過早飯的漁民們以船為單位開始擺供。一般每只漁船擺一組供品,每組三桌。此時海灘上忙碌起來,人們將供桌抬到事先確定的位置上,二三百張方桌排成行,從松柏門一直擺到露天戲臺附近。桌面上多鋪墊紅布以示吉慶。人們在各船主的指揮下,忙著把事先準備停當?shù)拿骛x、豬或豬頭、雞、魚、蛋糕、水果、煙、酒、糖果、點心、茶葉、花束等在供桌上擺好。
整豬要用一張供桌,豬頭則和雞魚擺在一起,象征祭海的三牲。另外,每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綁扎成的幾米高的“站纓”,站纓是漁船下海的標志,一只漁船豎一束站纓。同時還要將準備焚燒的黃裱紙畫好,將香爐擺好,將鞭炮綁在桿子上。供桌擺布停當后,還要把各自的對子貼到村頭的龍王廟門口和廟前的照壁上,只等祭海時辰的到來。

祭奠;上午8點18分,祭海的時辰一到,靠近松柏門的一掛鞭炮首先點燃,緊接著上千掛鞭炮在村頭海灘上同時燃放,瞬間鞭炮聲炸成一片,鞭炮皮四處飛濺似紅雨,火藥濃煙嗆得人喘不過氣來。不多一會兒,村頭海灘上便濃煙滾滾,人們在鞭炮的煙霧中和爆炸聲中開始焚燒紙,并把寫好的“太平文疏”點燃,邊燒邊念祈禱詞吉利語,以求海事平安,漁業(yè)豐收,此時,村頭的龍王廟擠滿了燒香磕頭的漁民,隨著鞭炮一掛接一掛地燃放,各船家開始往空中大把地拋撒糖果(前些年還有拋撒硬幣的現(xiàn)象)。這時,海灘上的婦女兒童們便爭著搶撿糖果,俗言誰撿到糖果多誰就福多。
? ? ? 當?shù)厮籽?,祭海時誰家鞭炮響聲大,持續(xù)時間長,誰家當年的漁業(yè)就興旺,所以祭海時各家所放的鞭炮多是上千一掛的大鞭。有的船家還用大木桿綁上八掛大鞭同時燃放。許多船家只鞭炮一項的開支就達上千元之多。
祭海期間,方圓幾十里的人們以及周戈莊漁民的親朋好友,都相約前來觀看,近年外來者達萬余人。許多親朋好友帶上禮品前來串親訪友,往往住上幾天再回去。也有鄰村漁民前來到龍王廟燒香還愿的。近幾年來,許多新聞單位的記者以及攝影愛好者,趕著祭海日期前來采訪報道和拍攝祭海照片,還有一些商販前來設攤銷售土產(chǎn)品、玩具、衣物和食品。另外,外村的小雜耍班子也常常聞訊前來表演賣藝。這些人的到來,使該村祭海顯得格外熱鬧,海灘上人頭攢動,歡聲笑語不絕。
? ? ?周戈莊祭海唱大戲講究連唱三天,由村里各船家出錢請煙臺、青島或萊陽的戲班子。上演的劇目大多為傳統(tǒng)京劇,有的也請歌舞班子。青年漁民多喜歡看歌舞,而年齡大的人則喜愛看京劇。據(jù)該村老漁民回憶,以前請戲班子主要是管吃管住,另外送一些錢物?,F(xiàn)在則事先講好演一場多少錢,演出結束后結算付款,一般不在村里住下。
前來串親訪友者是看戲(看歌舞)的貴賓,多安排在靠近露天戲臺的地方坐著矮凳觀看,而鄰村和遠處前來看祭海湊熱鬧的人則是一般的觀眾,稱為“站客”。
聚餐:祭奠儀式結束后,已是中午時分,周戈莊的漁民便將供品撤下,將三牲,酒和面饃等用來聚餐。當?shù)厝朔Q此舉為“喝酒吃大肉”。傳統(tǒng)的聚餐都是在各自的船上進行,現(xiàn)在則因住房寬敞,改在各家的屋內(nèi)院子里擺席。
祭奠儀式后,家家煮肉炒菜燉魚,無論認識或不認識,只要前來參加,漁民都熱情相待,希望參加者吃飽喝足。聚餐時特別忌諱說諸如“破”、“翻”等不吉利的字眼。近幾年大多數(shù)漁船忙著趕漁汛出海捕魚,聚餐的日期很短。祭海后的第二天,大多數(shù)漁船便出海捕撈,開始一年的漁業(yè)生產(chǎn)。
從2004年起,周戈莊的“上網(wǎng)節(jié)”被精心包裝與策劃,命名為“田橫祭海民俗文化節(jié)”, 時間由原來的一天延長至三天,范圍遍及整個田橫島,增添了祭海民俗攝影大賽、民間藝術表演、民間工藝品展、民俗小吃等多種民間藝術活動。每年吸引數(shù)萬人來到田橫鎮(zhèn)參加這一盛大的民俗節(jié)日,2006年來到田橫的國內(nèi)外游客達20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