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小技巧(26)只有100字的「段落概括」題怎么做?

來看一下這道題:
【2022江蘇】我國《民法典》系統(tǒng)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yōu)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體現(xiàn)我國社會主義性質(zhì)、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民法典。
這段文字重在說明:
(A)我國《民法典》切合司法實踐訴求
(B)我國《民法典》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C)我國《民法典》體現(xiàn)新中國的法治化進程
(D)我國《民法典》符合時代法治建設發(fā)展要求

這段文字重在說明:
(A)我國《民法典》切合司法實踐訴求
(B)我國《民法典》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C)我國《民法典》體現(xiàn)新中國的法治化進程
(D)我國《民法典》符合時代法治建設發(fā)展要求
正確率——%。易錯項ABC

這道題相當熱門,很多小伙伴問過西瓜。
在粉筆上,該題參考答案為C,粉筆顯示的「正確率」僅有12%,可見其爭議極大。截止2022年6月18日,該題的評論區(qū)平均打分只有4.1星,說明題目較為熱門(一般參考答案和老師講解沒什么大問題的得分會在4.5星以上)。
很多小伙伴都表示,這道題做起來有一種「使不上勁」的感覺,不知道從何入手,也不知道怎么在4個選項中進行排除。
其實這種感覺是很正常的,因為這道題的題干和當今的國考、聯(lián)考不一樣,做起來自然會覺得「不習慣」。
本題的題干只有103字,而當今國考、聯(lián)考的「言語理解與表達-段落概括」題一般在200字以上,最多可能到近300字。
江蘇卷「言語理解與表達-段落概括」的部分題干字數(shù)較少,一方面降低了閱讀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概括題干、找到重點」的難度,因為從300字中找出近100字的重點內(nèi)容并不難,但從100字中找出重點內(nèi)容可就太難了。
100字的題干,讀起來往往感覺「句句是重點,字字是關(guān)鍵」,就像本題這樣,沒有一個短句能被完全簡化掉,所以分析起來必須要「通篇概括」,在「把握整段脈絡」的基礎上才能更好解題。

本題解析如下:
《民法典》:整合新中國規(guī)范+汲取五千年文化+借鑒世界成果=體現(xiàn)社會主義性質(zhì)+符合人民利益愿望+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
借鑒了可以看出,在這個超級長句中:
前半部分可以理解為「吸收古今中外之長」,包括「今中」「古中」「外」三部分。
后半部分可濃縮為「體現(xiàn)性質(zhì)+符合人民+順應時代」。
整體分析,如果這道題不是選擇題而是簡單題的話,那可以把「吸收古今中外之長」和「體現(xiàn)性質(zhì)」「符合人民」「順應時代」都濃縮起來,合成一句話,例如:
《民法典》吸收古今中外之長,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性質(zhì),也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代入4個選項分析:
A「我國《民法典》切合司法實踐訴求」
A是較容易排除的,因為除了「吸收古今中外之長」的「今中」部分提到了這點外,其他都與A毫無關(guān)系。
B「我國《民法典》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B也容易排除,因為「吸收古今中外之長」里面有「外」的部分,「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并不符合「鮮明的中國特色」。
C「我國《民法典》體現(xiàn)新中國的法治化進程」,D「我國《民法典》符合時代法治建設發(fā)展要求」
CD較有爭議,那么在「二選一」糾結(jié)時就可以使用「反推法」來分析了。
如果C正確,反推可知原文必須體現(xiàn)出「法治化進程」,例如「法律數(shù)量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法治意識缺乏到主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quán)益」等。
分析后顯然可以發(fā)現(xiàn),全文和「進程」毫無關(guān)系,因此C不合適,排除。
如果D正確,反推可知原文必須體現(xiàn)出「符合時代」,那么「吸收古今中外之長」「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能夠與D對應,而「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性質(zhì),也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雖然和「符合時代」沒有直接關(guān)系,但至少可以說能夠沾點邊。
綜合分析,AB涉及面太窄,不能對應全文,較易排除;CD「二選一」時應用反推法,可確定C的表述與題干關(guān)系不密切,D雖然也不能覆蓋題干全文,但或多或少有點關(guān)系,因此D在本題ABCD這4個選項中最合適。
江蘇卷的部分題目有一定爭議,如果言語類基礎不是特別好,可以先不做,等自己覺得刷題數(shù)量夠多、基礎夠牢固的時候再嘗試較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