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漫版和劇版同時開播,它們是否拍出了大劉的原意?
不瞞大家,我是個《三體》粉絲。我是 2008 年從《黑暗森林》開始讀《三體》的,在我 2011 ?年出版的處女作《時間的形狀》中,我把《三體》喻為中國科幻神作,那時《三體》還沒破圈,只在科幻迷圈子中流傳。但是到了今天,當漫版和劇版《三體》同時開播,騰訊視頻甚至在 APP 的圖標上都加上「三體」倆字的時候,全國人民不知道《三體》和劉慈欣的人恐怕已經不多了。
< 我的感受有點不一樣 >
在寫本文時,漫版我看了 7 集,劇版看了 2 集。可能跟大多數人的感受有所區(qū)別,盡管我同意網友們對漫版《三體》普遍吐槽的:
“動畫水平不如十年前”
“羅輯、葉文潔人設崩壞”
“大史變成了傻大個、愣頭青”
但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至少前三集能讓我一口氣看完,尤其是其中幾段丁儀團隊在宇宙空間站進行粒子撞擊實驗的情節(jié),極為精彩!漫版后面開始有些拖沓,對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不太友好。
然而對于劇版《三體》,我看完第一集之后,卻沒有什么急于看第二集的沖動。我也同意網友普遍評價的“劇版三體對原著的還原度比漫版更高”,但因為我從來就不是「原著黨」,所以還原度的高低從來不是我對作品好壞的評判標準。在我眼里,劇版《三體》(前 2 集)的主要槽點是:
01
片子的整體感覺(運鏡、燈光、調色、剪輯……)都是典型的「電視劇質感」,對看多了美劇的那種電影質感的人來說,有些失望,感覺對不起「大制作」的稱號。
02
除了張魯一飾演的「汪淼」我覺得具備了人物的神韻外,其他的主要演員都令我很尬。尤其是「丁儀」,他一開口說話,我就出戲。因為演員只是在機械地背臺詞,并不真正理解自己說的那些話。可能是演員自身科學素養(yǎng)沒到,硬要演一個科學家,所以表演的痕跡很重。
不過,以上這些都不是我本文的重點,我今天想說的是,不管是漫版還是劇版,都只表現了《三體》的「形」,而沒有三體的「神」,尤其是劇版,我懷疑有些情節(jié)可能曲解了原著作者大劉的原意(我還沒看到后面,不敢斷言,只是有所懷疑)。
劉慈欣在公開場合談論《三體》
"Discussion with Cixin Liu about sci-fi books" by petrOlly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2.0.
< 劉慈欣的寫作綱領 >
大劉的作品不少,公開發(fā)表的就有 7 個長篇,16 個中篇,18 個短篇,還有很多雜文、訪談、對話等等。2012 年的時候還寫了一篇題為《燒火工》的短篇童話,送給時任果殼網科學編輯的小姬。上述大劉的作品我全部都讀過,所以,我對大劉的各種觀點是相當熟悉的。實際上,他本人是有一個寫作綱領的,可以說,他的所有作品都貫穿著這個綱領。以下我說的幾點全部選自劉慈欣的原話:
01
我的科幻創(chuàng)作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純科幻階段。科學是科幻小說力量的源泉。但科學之美同傳統(tǒng)的文學之美有著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科學的美感被禁錮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經過巨大的努力,才能窺她的一線光芒。而科幻小說,正是通向科學之美的一座橋梁,它把這種美從方程式中釋放出來,展現在大眾面前。
第二個階段:人與自然階段。文學是人學。這句被奉為金科玉律的話并不確切。傳統(tǒng)文學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場人類的超級自戀,文學需要超越自戀,最自覺做出這種努力的文學就是科幻文學,科幻文學描寫的重點應該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
第三個階段:社會實驗階段?,F實世界中任何一種邪惡,都能在科幻中找到相應的世界設定,使其變成正當甚至正義的,反之亦然,科幻中的正與邪善與惡,只有在相應的世界形象中才有意義。
(《重返伊甸園——科幻創(chuàng)作十年回顧》)
02
在中國,科學在大眾中還是一支曠野上的小燭苗,一陣不大的風都能將它吹滅。現在的首要任務不是預言科學的災難,中國社會面臨的真正災難是科學精神在大眾中的喪失。科學的力量在于大眾對她的理解,這是一句真知灼見。而讓科學精神在大眾中生根發(fā)芽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科幻不應對這項事業(yè)造成損害??茖W是科幻的母親,我們真愿意成為她的敵人嗎?如果不從負面描寫科學,不把她寫得可怖可怕就不能吸引讀者,那就讓我們把手中的筆停下來吧。
(《從大海見一滴水——對科幻小說中某些傳統(tǒng)文學要素的反思》)
03
宏偉神秘的宇宙是科幻小說的上帝,SF教的教義如下:感受主的大,感受主的深,把這感覺寫出來,給那些忙碌的人看,讓他們和你有同樣的感受,讓他們也感受到主的大和深,那樣的話,你、那些忙碌的人、中國科幻,都有福了。
(《SF教——論科幻小說對宇宙的描寫》)
如果你牢記以上三條,那么你在閱讀劉慈欣的任何一部科幻作品時,就不會偏離作者的本意。有一些對《三體》的評論文章,居然解讀出了與以上三點中的某一點完全背道而馳的東西,那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書評人對小說的誤讀。我和劉慈欣有一點挺像,我們都是比較極端的科學主義者,2007 年他在成都的一次科幻大會上與江曉原的公開對話中就說過:“無論我的小說情節(jié)是悲觀還是樂觀,其實都是表現手法的需要。寫科幻這幾年來,我并沒有發(fā)生過什么思想上的轉變。我是一個瘋狂的技術主義者,我個人堅信技術能解決一切問題?!?/p>
<《三體》如何詮釋大劉的寫作綱領 >
比如在《三體1》這部小說中,有哪些地方是對劉慈欣科幻寫作綱領的最好詮釋呢?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地方:
“科學的美感被禁錮在冷酷的方程式中,科幻小說可以把這種美從方程式中釋放出來”。小說中的「三體游戲」就是這句話的典范。
三體問題
"~ THREE-BODY PROBLEM ~" by S E L E N E L I O N | Visual Art, Eclipsed.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2.0.
三體問題原本是天體物理學中高深的數學問題,他不知道難倒了多少天才數學家,在數學家的眼里,三體問題是美到令人窒息的,只是我們普通人很難感受到。但是,凡是讀過《三體1》的讀者,我相信一定會對三體游戲中那些瑰麗而奇幻、宏大而空靈的畫面過目不忘——三顆太陽在三體世界中幻化成一幅幅震撼的圖景,三體文明在一輪輪冰與火的考驗中輪回,造就這一切的,歸根到底是古老的三體問題。
三體問題自誕生的這 300 多年來,相關文章、書籍汗牛充棟,可是只有劉慈欣,將它蘊含的數學美釋放到了普通大眾的面前。另外,在三體游戲中出現的那個人列計算機,也是讓所有讀者印象深刻的畫面。稍微具備計算機編程知識的聽眾應該都知道,劉慈欣通過人列計算機的工作原理,給讀者們講述了什么是邏輯運算,什么是由馮?諾依曼創(chuàng)建的計算機五大核心構件,枯燥的理論一下子就展現出了生動的畫面感。
“中國社會面臨的真正災難是科學精神在大眾中的喪失。讓科學精神在大眾中生根發(fā)芽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
大家還記得小說中大史對汪淼說的話嗎?“敵人是個狠角色,上面害怕了。不過,誰都有怕的東西,那個狠角色也有;越厲害的角色,它怕的東西對它就越致命。它怕你們,怕科學家。而且奇怪的是,你們研究的東西越是沒有實際用處,越是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它就越怕,所以才出手這么狠。要是殺你們有用,它早就把你們殺光了,但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擾亂你們的思想,人死了還會有別人,但思想亂了,科學就完了?!?/p>
在所有的科學中,三體人最怕的是基礎科學。請大家注意,這是整個三體小說貫穿始終的一個最重要的科學觀,那就是基礎科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沒有基礎科學的進步,高科技就只能是無本之木。什么是基礎科學?就物理學而言是理論物理。比理論物理更基礎的則是數學。中國古代只有技術沒有科學,那就不用多談了,原因太復雜。但是即便到了近現代,中國社會依然面臨著“科學技術必須要能實用”這種可怕的錯誤思潮。
我與好幾位退休的高級工程師談起相對論時,他們都有一個同樣的觀點,像相對論這種不能實用到生產建設中的理論沒有什么研究的價值。這種觀點其實在中國很普遍。追根溯源,在于馬克思那句名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被中國的老一輩領袖們過度解讀,延伸出了不能推動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是沒有價值的錯誤思潮,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對基礎科學的研究是非常不重視的,這種思潮一直到今天都還有著廣泛的影響。
在柏林某博物館前陳設的紀念相對論的雕塑
"Relativity theory in front of Old Museum, Berlin" by anders.rasmusse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SA 2.0.
在《三體1》中,三體人首要消滅的科學家是理論物理學家,智子要鎖死人類的科學只需要鎖死粒子加速器就足夠。這些故事情節(jié)在小說中被不斷強調,尤其是粒子加速器,是整個三體三部曲中出現次數最多的科學研究裝置,多到可以令每一個《三體》讀者從此再也不會忘記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靠粒子加速器,而且是唯一的充分且必要設備。不知道有多少人通過三體第一次知道了粒子加速器這種科研設備。大劉通過這些情節(jié)的設計,熱情謳歌了基礎科學,尤其是理論物理的價值,反擊了“科學實用論”的思潮。
科學精神中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識破偽科學,或者說不被所謂的「神跡」迷惑,我們在小說中可以讀到一段文字來體現劉慈欣對待偽科學的態(tài)度。大史對汪淼說:“我倒是真發(fā)明了一條終極定理,那就是邪乎到家必有鬼。我說的鬼就是有人在搗鬼。知道那些搞偽科學的最怕什么人嗎?根本不是科學家。世界上許多一流學者都被偽科學騙得團團轉,最后還為之搖旗吶喊。但偽科學最怕另一種人,魔術師。事實上,大量的偽科學騙局,都是被魔術師揭穿的?!?/p>
“現在的首要任務不是預言科學的災難。如果不從負面描寫科學,不把她寫得可怖可怕就不能吸引讀者,那就讓我們把手中的筆停下來吧?!?/p>
《三體》可以看作是大劉精心設計的一個思想實驗,當人類面臨外星人入侵這一有可能導致人類文明整體滅絕的極端危險時,文學、藝術、哲學這些統(tǒng)統(tǒng)都無法拯救人類,唯一能夠拯救人類的只有科學,科學才是人類最強大的護身符。
從對立面的視角來看,三體人要消滅人類,弄出了三個計劃,第一個計劃代號「染色」,利用科學和技術產生的負面作用,使公眾對科學產生恐懼和厭惡,比如技術發(fā)展導致的環(huán)境問題。
第二個計劃代號「神跡」,即對地球人進行超自然力量的展示,建造一個科學邏輯無法解釋的虛假宇宙,在地球的思想界,非科學的思維方式就會壓倒科學思維,進而導致整個科學思想體系的崩潰。
第三個計劃就是「智子計劃」,利用智子鎖死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從而鎖死科學。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像我一樣,讀到這里忍不住開始聯想:在真實的世界中,染色計劃和神跡計劃是不是已經在悄悄地發(fā)生了?那些詆毀科學的文藝作品是不是就是外星人攻擊我們的武器呢?會不會所有反科學的思潮都是某種巨大陰謀的一部分,而那些一天到晚被各種團體熱衷報道的超自然現象也是這個陰謀的一部分?
我相信,這就是劉慈欣講述這些故事的目的之一:呼吁我們回歸理性,崇尚科學。我們現在并不是科學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有些所謂的學者打著“科學不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旗號來反對他們所謂的“科學主義”,這是一種偷換概念??茖W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和我們是不是應該熱情地謳歌科學、擁抱科學沒有因果關系。這就好像藝術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我們同樣可以謳歌音樂、擁抱藝術一樣。
< 科學與人類文明 >
人類擁有科學的時間其實非常短,它啟蒙于古希臘時期,真正形成于文藝復興時期(以伽利略為標志),到現在滿打滿算也就是 400 多年的時間。如果我們把文明的起點定義為文字的發(fā)明,也就是公元前 3200 年蘇美爾人創(chuàng)造出楔形文字的時代,那么人類整個文明史就是 5300 年。請大家想一想,最后這十三分之一的時間人類的文明取得了何等輝煌的成就,人類的生活發(fā)生了何等的巨變!再請大家想一想,文學、藝術、哲學是不是差不多在一兩千年以前就慢慢達到了頂峰,此后的發(fā)展是非常均勻地緩步前進,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也不太可能突飛猛進?我們很難想象未來能誕生出比四書五經、唐詩宋詞、莎士比亞戲劇、貝多芬的交響樂、蒙娜麗莎等等更加偉大很多倍的文學藝術作品。
但是科學卻完全不同,我們甚至很難想到 100 年后科學能取得什么樣的進步,很可能是我們做夢也想象不到的神奇。但我們能肯定的是,人類的科學技術依然在加速發(fā)展。
早在猿人茹毛飲血的時代,猿人就學會了制造工具,那一刻起,人類的祖先就擁有了技術,在科學誕生之前,技術就已經存在了幾百萬年,但這幾百萬年中,技術的發(fā)展差不多就是勻速的。
但是科學誕生之后,人類的技術就得到了爆炸式的加速發(fā)展。5300 年前,人類發(fā)明了文字,在此后的 5000 多年中,我們傳遞信息的最快方式用馬車送信。400 年前,科學誕生了。1804 年,火車出現;1837 年,電報誕生;1876 年,電話發(fā)明;1925 年,我們有了電視;1969 年,我們有了計算機網絡;1989 年,Internet 出現了;沒過幾年,磚頭手機普及了,2G 網絡遍布全球;接著,通信技術發(fā)展的快到很多人還沒來得及從 2G 換到 3G,4G 時代就到來了,現在已經是 5G 時代,6G 正在向我們走來,我們即將擁抱萬物互聯的時代,這一切快得令人眼花繚亂,難以置信。在人類的文明史中,沒有什么思想成就能夠與科學并駕齊驅。肯定會有人不同意這一點,但是,至少在劉慈欣的眼里看來是這樣的,至少這是我從《三體》小說中讀到的,我也完全認同這個觀點。
#shanghai #浦東 #上海 #city #lujiazui #陸家嘴" by Lawrence Wang 王治鈞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2.0.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為什么能脫穎而出?《三體》三部曲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作者在《三體》第三部「死神永生」獲得廣泛贊譽后,寫了一篇文章,題為《重建對科幻文學的信心》,在這篇文章中,他回答了上述問題。他說:
科幻是內容的文學,不是形式的文學。主流文學日益形式化,講什么不重要,關鍵是怎樣講。但對科幻文學來說,講什么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風格日益多樣化的科幻文學中,仍然存在著我們需要堅持的東西,或者至少需要一部分作者去堅持的東西?,F在科幻文學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科幻的缺失,而是科幻的泛化。這也就要求我們更加堅持和強調科幻文學的核心理念。
在這段談話中,劉慈欣所說的科幻文學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科學」兩個字,他的所有科幻小說的真正主角都是「科學」,他強烈反對用科幻小說去反對科學本身,雖然他不反對科幻文學的多樣化,但是他自己卻堅守科幻文學的純粹性。他在《從大海見一滴水》這篇文章中還說過一句非常激進的話:
如果中國科幻真有消失的那一天,作為一個忠誠的老科幻迷,我真誠地祈禱她死得干凈些。
有些人不明白大劉說的“死得干凈些”是什么意思?我想,各位聽眾聽完我本期節(jié)目,應該都明白了大劉說的是啥意思了吧?
< 歡迎討論?>
以上就是我對《三體》原著的一個總體導讀,如果你在無論什么版本的《三體》衍生作品或者各種評論《三體》的文章中,看到了與我以上解讀背道而馳的內容,那么,大概率是編劇、導演或者評論作者沒有真正讀懂大劉和《三體》。最近看到一些批評《三體》小說的公眾號文章,在「科學硬傷」、「社會學理論低幼」、「人物單薄」等角度對作品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我總感覺這就像是在用一把劍的標準去批評一把刀,我猜如果大劉按照這些標準來創(chuàng)作,那我們今天就不可能看到《三體》。
漫版和劇版《三體》還在播放中,希望后面可以看到更多展現作者意圖和小說神韻的篇章。
以上觀點,歡迎有理有據的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