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上)
花樣滑冰:騰空而起不倒,跳水:壓水花,水花小
精熟又精致

筆法的地位:神氣
形--神,用筆賦予靈魂
用筆、結字、章法稱為“書法三要素”,墨法相比于“三要素”,其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
書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 --趙孟頫
予嘗謂天下萬事萬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論之,純以神性,大氣鼓蕩,脈絡周通,潛心內傳,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 --曾國藩

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豈易言哉! ?--黃庭堅《山谷題跋》
一切的審美理想,均需借助用筆才能實現。
筆法的基本概念
中鋒、側鋒
偏鋒:側鋒到極致







順鋒、逆鋒、逆筆搶鋒


藏鋒、露鋒


提筆、按筆


疾、緩

筆法的成長之路













字形:繁--簡,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甲骨文-金文,簡-繁)

筆法:簡-繁,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筆法最豐富的書體:行書
筆法的巔峰--王羲之,妍美
側鋒取妍
大量使用側鋒-側鋒無處不在
王羲之以審美的自覺,將“側鋒”的使用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使之成為實現自己的審美理想的藝術語言。幾乎可以說,是王羲之賦予了側鋒以新的意義和價值。
即側即中,即中即側 ?-- 黃惇
觀察書法不能只是靜態(tài)的看,更需要“動起來看“--觀察書寫時的筆鋒運動,就像看舞蹈演員、體操運動員的表演過程。


八面用鋒
筆畫(點線面)形、勢的千變萬化
王羲之的筆法,幾乎無“盲區(qū)”
通常的用筆習慣(右手)


豎


橫





豎









撇



捺







點



八面用鋒,即意味著:八面入鋒(起筆處)、八面出鋒(收筆處)。進一步說,在運筆過程中“八面”即意味著用到了圓錐形毛筆的每一個面,也可以說是360度無死角。
手之運筆是形,書之點畫是影。故手有驚蛇入草之形,而后書有驚入草之影;手有飛鳥出林之形,而后書有驚蛇入草之影。其他蛇斗劍舞,莫不皆然。 --明.徐渭 論筆法 ?
八面用鋒,意味著筆鋒時時刻刻地運動變化--變化萬千
學書法,學筆法動作比學點畫形態(tài)更重要。有什么樣的筆法動作,才會有什么樣的點畫形態(tài)
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



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東漢蔡邕《筆勢》
毛筆的“天性”:柔性、筆鋒(圓錐體、有尖)、墨水
王羲之,是第一位把“毛筆的性能”發(fā)揮到極致的書法家。書法史上,后來精于用筆者無不受其沾溉。
就好比樂器,每一種樂器都各自有其質性,高明的演奏者總能將其質性充分發(fā)揮。
王羲之書法筆法--點畫的千變萬化,堪比自然物象的萬千變化。他是一個能用筆法創(chuàng)造自然的大藝術家!

篆籀筆意,即:中鋒用筆多,側鋒少一些。
王羲之的偉大貢獻:質樸(古)-- 妍美(今),側鋒較多
顏真卿的偉大貢獻:楷書、行書 -- 復歸于“樸”,中鋒更多一些
妍美-雄渾,文-質










顏真卿的這種行、草用筆法,源自他的老師張旭。唐代李肇《國史補》:“張旭草書得筆法后,傳崔邈、顏真卿?!?span id="s0sssss00s" class="md-plain" style="">

質-妍-質(經歷了妍美之后的“質”)
唐以后書家,筆法基本未出這兩家的大范圍。直至清代碑學興起,筆法發(fā)生改變。


筆法服從于審美
筆法何為:傳遞美感(共性、個性合一)
共性追求:書法的審美精神(生命觀)
個性追求:心畫、心印
唐人小楷《轉輪圣王經》與南宋姜夔小楷
蘇東坡審美觀:短長肥瘦各有態(tài),玉環(huán)飛燕誰敢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