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賺錢吧,發(fā)脾氣很貴的
人過而立,愈發(fā)感覺時間的寶貴。
我便逐漸養(yǎng)成了一種新型的“摳門”。
網(wǎng)購東西,懶得評價,好評返現(xiàn)也不要;
大熱的網(wǎng)紅店,懶得排隊,折扣再低也不去;
群里發(fā)紅包、超市購物抽獎,一律不參與;
不熟的人對自己的非議,懶得爭辯,一句都不想多講。
有朋友開玩笑問我:你是不是越來越懶了?
我給他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在希臘有座著名的神廟,叫德爾菲神廟。
建成后,古希臘各位神靈,都在這里向凡人傳達神諭。
其中最著名的兩句,都刻在廟墻上。
一句是“認識你自己”,另一句是“凡事勿過度”。
當我意識到精力有限,我就不再做許多傷神的事了:
為消費排隊、拐彎抹角說話、爭辯他人對己看法、在網(wǎng)上跟陌生人吵架……
小孩子才有資格揮霍精力,我們已經(jīng)是個成年人了。
要么忙著掙錢,要么去做點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吧。

當年看《紙牌屋》,很好奇里面的大人物們;
經(jīng)常晚睡早起,卻還能保持那么旺盛的精力。
后來終于想通了:
如果沒有那種精力,他們就熬不到那個位置。
朋友圈經(jīng)常有人提到“時間管理”。
但時間是固定的,每個人都是24小時,很公平。
管理時間本質,其實是管理精力。
最終決定我們能有多大成就的,不是我們花了多少時間;
而是我們在真正想做的事上,投入了多少精力。
蘋果的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一生都在信仰“少即是多”。
30歲的他,常用的家具用品,就只有一盞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
上任蘋果公司時,他也火速砍掉了70%的項目和90%的產(chǎn)品。
目的就是更專注地,把最重要的產(chǎn)品做好。
同樣的力度,你用刀尖可以輕松扎透一塊肉;
用刀背和刀把就不行,這是因為刀尖的“集中力”強。
而像刀尖一樣,集中全部的精力,去做一件事;
就足矣讓你把同齡人甩出去一大截。

知名咨詢顧問劉潤,出門必備的兩樣東西是:
降噪耳機和眼罩。
在飛機上補充睡眠,降噪耳機能屏蔽80%的噪音。
眼罩則更有意思,一面印著“吃飯叫我”,一面印著“吃飯別叫我”。
可見他有多么不喜歡被打擾。
再厲害的人,精力也是有限的;
給別人花的越多,留給自己的就越少。
為什么很多“老好人”的日子,過得并不算太好呢。
正是因為他們過于慷慨,大部分精力都用來幫助別人了。
反觀那些表面冷漠、不喜社交、不愛搞圈子文化的人,實在精明。
他們一早就決定了,不把有限的精力,消耗給自己不喜歡的人;
更不用心里總是算計著“人情賬簿”,誰又欠了誰多少。
難免會有人在背后議論,可這些人同樣影響不到人家。
等爬得足夠高時,所有的揣測和詆毀都會變成仰慕。
我年輕的時候,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于是竭盡所能地對所有人友善,能幫的忙絕不推辭。
可后來,連買機票、定家具、看鋪面這種事都有人找我。
我便意識到:人家不是覺得我人好,而是覺得我方便。
既然大家都很忙,何必把精力耗費在不重要的人身上。
錢鐘書80歲大壽時,就對夫人有言在先:
“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錢,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說些不痛不癢的話。”
為別人而活,會讓別人高看你一眼嗎?
沒有一只麻雀,會羨慕另一只麻雀;
它們尊敬、愛慕的,都是飛在藍天上的那只;
對他們毫無幫助、卻高他們一大截的鷹。

你有沒有這種感受:也沒做什么事,但就是很累。
很多時候,制約我們成長的不是時間,而是狀態(tài)。
陽光充足的早晨,順利開車到公司,咖啡熱得剛剛好;
趁著頭腦清醒,一上午,你能完成80%的工作內容。
可若是被鄰居的裝修聲吵醒,接著陰雨連綿,上班堵車,外賣咖啡灑了一袋子。
你大概率就很難專注下來,把手頭的事做好。
比處理事情更讓人疲憊的,就是處理情緒。

我有個朋友的外號叫“泰山”,不是因為他塊頭大。
而是因為他特別“穩(wěn)”,很少看見他大喜大悲的時刻。
一起出差,遇到再糟糕的天氣,他都很少抱怨;
與人相處,再難纏的客戶,他也不氣不惱。
他有著超出同齡人的克制和冷靜,但也坦言:
“我不是不會發(fā)火,而是覺得沒有必要?!?/strong>
沒有必要為了不值得的人和事,去調動自己寶貴的情緒;
他愿意把100%的精力,都用在如何把事情做好。
對待感情也是一樣,慎重地開始,是因為沒有精力再失戀了。
吵架很累、傷心很累、哭很累、分手后的復合也很累。
還不如保留著最好的自己,等待真正值得的人。
人生這場馬拉松,拼到最后,都是拼精力。
在這一生的黃金時代里,你要精力充沛,才能扛住世事艱難;
相信什么也錘不倒你,一直永遠生猛下去。
來源于:旺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