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里,劉備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諸葛亮無奈勸阻無功
三國的眾多人物中,最受人們歡迎的莫過于蜀漢政權當中的劉關張,其次就是諸葛亮。讓人罵得最慘的曹魏當中的兩位人物當中,一個是曹操,另外一個就是司馬懿。但是不管如何,他們在歷史的車輪當中,都深深地留下了自己的腳印,尤其是活得最久的司馬懿,成為了最終的贏家。
在三國這段不足百年的歷史當中,的確發(fā)生了眾多驚天動地的大事。每一次大事的結果,都會有一個團隊造成不小的影響。例如夷陵之戰(zhàn)的發(fā)生,本就是不該發(fā)生的戰(zhàn)爭,劉備卻還要一意孤行地悍然發(fā)動,真是既勞民又傷財。

最終的結果不得不讓人有些唏噓,劉備自己淪落個白帝城托孤的悲慘下場,整整禍害了蜀漢的第一批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還有能打仗的荊州兵,可以說整個蜀漢的實力幾乎讓劉備浪費得一干二凈。
我們今天一起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么沒有極力勸阻劉備不要伐吳。
一、劉備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乃是張飛所逼

關羽敗走麥城之后,被東吳將領呂蒙所俘虜。只不過關羽并沒有像曹操那么幸運,而是直接被孫權給殺了。這件事情也直接導致了孫劉聯(lián)盟關系的破裂,兩國可以說是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
荊州直接回歸到了東吳的手中,劉備的發(fā)家之地就這樣被東吳給變相地搶奪過去了。這事情放在任何一個人的心中,都將會是一個很難過去的坎。況且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和張飛還被殺了。
值得一提的是,伐吳之前,最激動的人是張飛。張飛脾氣急,得到關羽被殺的消息后,立即開始攛掇劉備起兵伐吳。剛開始劉備在眾多大臣以及趙云的勸說下,已經開始放棄了。但是素以仁義著稱的劉備,心中那團火又被張飛給撩起來了。

《三國演義》:飛曰:“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報?”先主曰:“多官諫阻,未敢輕舉?!憋w曰:“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原本是想著報仇的,但是被勸阻下來了。張飛的一番話,直接將劉備逼得不得不對東吳開戰(zhàn)。
二、劉備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是為了彰顯實力
眾多周知,發(fā)動戰(zhàn)爭之前的劉備,已經在蜀漢稱帝了。這個節(jié)骨眼上面,東吳奪了荊州不說,還將自己的兄弟殺了。這件事情對于劉備來說,前者城池的丟失可能會更加重要。

《隆中對》中說:“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當中諸葛亮就將荊州的好處說得明明白白,荊州不僅從地勢上面,也在糧食、士兵供給上面,都給蜀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是荊州一旦丟失,蜀漢自然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調整。

那么此時當上皇帝的劉備,早已經今非昔比。伐吳的目的一個是為了出氣,彰顯自己的實力,另外一個就是如果有可能的話,滅掉東吳這個大釘子,最后才是為關羽報仇。好巧不巧的是,劉備剛準備伐吳,張飛就被手下張達和范強謀殺了。自此劉關張三兄弟,也就剩下劉備一人,更何況矛頭直指東吳,看來這場戰(zhàn)爭自然是非打不可了。
三、諸葛亮勸阻了劉備,但是沒有結果(沒有直接證據(jù),僅是推測)
話說諸葛亮根據(jù)蜀漢的情形,或許是向劉備勸阻過的,但是勸阻的最終結果就是無疾而終,劉備根本沒有理會諸葛亮。但是有一點必須要說的就是,諸葛亮此時的身份也是十分的尷尬。諸葛亮是從劉備死了之后,才開始逐漸地往權力中心靠攏的。

劉備活著的時候,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過多次體現(xiàn),就是軍師的糧草如何如何。這就說明了一點,諸葛亮在早些年間跟隨劉備的時候,并沒有得到重用,在劉備的手下只是做了一個后勤部長。由于諸葛亮比較穩(wěn)重,所以劉備讓諸葛亮管理后勤的工作。
甚至說在后來,劉備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的同時,諸葛亮發(fā)出一句感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意思是說,如果法正要是還活著,就能勸說劉備不要伐吳,就算劉備不聽,也不至于大敗而歸!

諸葛亮為什么會說出這句話呢?就是因為當時在奪取益州的時候,很多建議和謀略都是法正向劉備提出來的,劉備的江山,很大程度也得感謝法正。也就是說,在諸葛亮眼里,他認為法正更能勸說劉備不要伐吳。
還有一位便是鳳雛龐統(tǒng),俗話說得好,“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在奪取益州的同時,龐統(tǒng)也為劉備貢獻了很多的智謀,并且還因為奪取益州被亂箭射死。這兩個人在劉備心中的地位,絕對是不亞于諸葛亮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諸葛亮勸說不了劉備的原因,因為那時的諸葛亮在劉備的心中,位卑言輕,只能給劉備提供一個參考意見罷了,他也是非常無奈。
此外,諸葛亮這個時候還懂得一件事情,那就是避嫌。當時,諸葛亮的兄弟諸葛瑾在東吳任職。由于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不方便在勸說劉備伐吳這件事情上說太多,和劉備分清利害關系也就足夠了就夠了,剩下的事情只能聽天由命了。

《三國演義》:孔明聞知,即上表救秦宓(mì)。其略曰:“臣亮等切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愿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yǎng)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先主看畢,擲表于地曰:“朕意已決,無得再諫!”
諸葛亮勸說之后沒有結果,他也只能就此作罷,隨著劉備自己的想法去做了。
其實,這件事情本身和諸葛亮沒有多大關系,自己幾斤幾兩他心里明白,說太多都是廢話。

結語:
劉備的執(zhí)念,主要的還是為了彰顯蜀漢的實力,報仇是次要的,仁義滿天下的劉備,自然會受到道德的綁架。至于諸葛亮,其實還真有一絲的難言之隱,不過個人覺得情有可原,點到為止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