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筆記】復旦大學 吳曉明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之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轉(zhuǎn)變(一至二)
本課程筆記是對復旦大學吳曉明老師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課程上的講課內(nèi)容忠實的記錄,保留了原汁原味,大多為相對重要的內(nèi)容。(本文對某些句子的表述方式有刪改,但不改變原意。)
哲學就是哲學史。?——黑格爾
課程鏈接:復旦大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全46講 主講-吳曉明 視頻教程_嗶哩嗶哩_bilibilii
本文的前置文章是【課程筆記】復旦大學 吳曉明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之馬克思哲學思想的開端(一至八)
本文的后置文章是【課程筆記】復旦大學 吳曉明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之費爾巴哈哲學(一至四)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第二章 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轉(zhuǎn)變
????????????????????????? 第一節(jié) 《萊茵報》時期
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轉(zhuǎn)變(一)
(注: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轉(zhuǎn)變(一)的前半部分是關(guān)于馬克思思想還沒轉(zhuǎn)變之前的自我意識哲學和馬克思《博士論文》,提前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之馬克思哲學思想的開端(一至八)中講解。此處從馬克思的思想轉(zhuǎn)變開始講解。)
這一部分,時間上的跨度大概是1841年馬克思《博士論文》完成到1845年春。我們既要介紹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轉(zhuǎn)變,也要介紹恩格斯思想的轉(zhuǎn)變。
一、《萊茵報》時期
《萊茵報》時期主要是指1842年-1843年,馬克思當時的想法主要是完成博士論文以后,能夠進入到大學任教,他想做哲學教授。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很重要的情況,鮑威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為他在思想上的極端性,特別是他是黑格爾左派中最激進的一翼的最主要的領(lǐng)袖,由于他當時發(fā)表了很多激進的觀點,由此遭遇到了虔誠派、保守派、自由派的某些方面激烈的攻擊,他大學的職務(wù)被免去。馬克思和科本是鮑威爾集團主要的理論家和思想家。實際上,鮑威爾被解職意味著馬克思在大學任教的可能性幾乎完全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開始去謀求另外的工作,主要參與到當時的新聞和政論的工作中去,因此馬克思進入大學講壇,進行純哲學研究的道路實際上成為不可能了。
在新聞和政論方面,馬克思表現(xiàn)出非常突出的才能。當時他在《德意志年鑒》和《哲學界譯文集》中寫了一些文章,他對這方面表現(xiàn)出很突出的才能。所以,在1842年4月的時候,馬克思主要為《萊茵報》撰稿。很快馬克思在這方面的才能得到了承認,在1842年10月,馬克思擔任《萊茵報》的主編。馬克思當時從事的主要的活動,是作為新聞工作者發(fā)表了很多政論,對政治事件進行探討。這樣的一些活動構(gòu)成了馬克思《萊茵報》時期主要的思想過程。
?
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轉(zhuǎn)變(二)
在這一段時間中,關(guān)于馬克思思想的變化,大體上有這樣幾個事件,第一個是同“自由人”的決裂,第二個是物質(zhì)利益問題。
(一)與“自由人”決裂
“自由人”實際上是指以鮑威爾兄弟為首的那些人,原先是馬克思的老朋友。實際上,馬克思在青年黑格爾派極左翼的時候,和他們的思想觀點最接近。但是后續(xù)發(fā)展過程中,鮑威爾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受到虔誠派、保守派、自由派的某些部分尖銳的攻擊,鮑威爾的職位被開除。“自由人”,即持自我意識立場的那幫人,就變得極其的尖銳和憤怒,這幫人實際上對當局,即基督教德意志世界,滿懷憤怒。他們把鮑威爾被解職這件事稱作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對當局斗爭的尖銳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種主觀主義哲學在受到壓制的時候,迸發(fā)出來的憤慨和怒火是多么的強烈。
1842年10月,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這時,“自由人”認為馬克思是兄弟,認為馬克思應(yīng)該聽他們話,想象《萊茵報》應(yīng)該成為他們的機關(guān)報。他們總給馬克思發(fā)號施令,寫的文章都扔到馬克思那里去,而這些文章都非常尖銳、刻薄。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實際上和“自由人”發(fā)生了分歧。這種分歧在思想史上被一些人認為是個人義氣方面,而吳老師認為主要是在哲學方面。馬克思當時作為《萊茵報》的主編,固然發(fā)表一些“自由人”的文章,但實際上,正如梅林所說,絕大部分的文章都被馬克思扔進字紙簍去了,因為這些文章表現(xiàn)的是主觀主義的極端形式。這種極端形式由于鮑威爾受到壓迫而表現(xiàn)得更加極端。馬克思當時作為主編,認為如此討論宗教和政治問題是完全不恰當?shù)?。原因不是馬克思想保住自己的位置,事實上,馬克思與“自由人”在基本觀點上發(fā)生了分歧。
一方面,“自由人”由于鮑威爾受到了壓迫,而使得他們主觀主義的哲學發(fā)展到了極致,實際上“自由人”后來為《萊茵報》撰稿的過程當中,有許多討論不再是理論上的討論,而變成了謾罵這類東西,馬克思作為主編絕不能接受這些東西。同時,吳老師認為他們之間在哲學思想上存在著差別,這種差別在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能看到征兆——馬克思實際上對自我意識的純粹主觀主義的立場有保留。這一點對理解馬克思《萊茵報》時期的作品非常重要。
因此,馬克思與“自由人”的決裂不僅是義氣上,不僅是在無關(guān)緊要的問題上如態(tài)度問題上發(fā)生分歧,而是在哲學上有分歧。馬克思由此給他們寫信,說讓他們少發(fā)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牢騷,多了解一些現(xiàn)實,他們的觀點必須和現(xiàn)實有某種聯(lián)系。
當時的情況變得非常尖銳,以至于馬克思派了一些人去了解柏林“自由人”的情況。馬克思等人了解到,“自由人”在大街上列隊行乞,在酒樓和妓院里胡作非為,在施蒂納的婚禮上侮辱牧師。在這種情況下,“自由人”大概成為了膽怯的庸眾和半驚半懼的對象。原來他們都是思想家和學者,當時他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和當局的彈壓,因此他們變得極其尖銳。我們彷佛能夠理解他們,因為他們的哲學立場是純粹主觀性的,在他們的觀點中,所謂現(xiàn)實這一度,很少加以理解。他們認為自己受到了壓迫,認為這種壓迫具有世界歷史意義,他們感到無比憤怒,表現(xiàn)出來非常反社會,對社會進行控訴和抗議。
作為《萊茵報》主編的馬克思當時思想的路徑和他們大有分歧,馬克思當時的思想正在轉(zhuǎn)向現(xiàn)實,這一點在《博士論文》可以看到征兆。雖然馬克思認為自我意識哲學有它的優(yōu)越性,自我意識的主觀主義對于自由和啟蒙來說都非常重要,但是馬克思作為黑格爾的學生,懂得單純的主觀性有它的限度。
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講到,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提到兩點,第一是抽象的個別性是脫離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中發(fā)亮;第二是抽象的、個別的自我意識如果被設(shè)定為最高原則,它會使得一切真正的和現(xiàn)實的科學成為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當時的哲學立場實際上往黑格爾哲學所要求的現(xiàn)實的那一度方面去轉(zhuǎn)變;“自由人”卻往主觀主義的極致上轉(zhuǎn)變,以至于他們當時交給馬克思的文章全是牢騷和空論,馬克思讓他們少發(fā)一些毫無內(nèi)容的空論。那幫人在主觀主義的方面發(fā)展到了極致,以至于他們的文章不僅是空論,還是謾罵。馬克思作為《萊茵報》主編,必須維護報紙,更重要的是,他在哲學思想上和那幫人有了巨大的分歧。
鮑威爾對黑格爾哲學作了自我意識哲學的解釋,更是徹底站在黑格爾哲學的康德費希特因素上。馬克思起初站在自我意識立場上,但他對此有所防范和保留,他知道主觀主義哲學有局限性,特別是主觀主義哲學導致了應(yīng)有和現(xiàn)有的無限對立。由于這種對立,固然這種哲學可以形成一種批判,而且可以是非常激進和激烈的批判,但另一方面,這種批判可能與現(xiàn)實離得很遠并且越來越遠。
1841年以前,馬克思是青年黑格爾派鮑威爾集團的最重要的成員之一,這實際上是一個交匯點,接下來,他們就分道揚鑣了。他們的決裂有許多解釋,吳老師傾向于哲學方面的決裂的解釋,這種解釋在后來整個馬克思思想的展開過程中都能得到相應(yīng)的說明。
《萊茵報》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向和事件就是與“自由人”決裂。
(二)物質(zhì)利益問題
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的時期,正好是萊茵省召開議會的時期,因此他必須非常關(guān)注萊茵省議會的動向。在當時關(guān)于萊茵省議會有許許多多問題的討論,這些問題實際上都和物質(zhì)利益相關(guān),主要是禁獵法和地產(chǎn)析分的問題,在萊茵省議會爭論得比較多。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需要關(guān)注萊茵省議會的討論,實際上還要對這些討論作出評論。在當時,馬克思作為《萊茵報》的主編,經(jīng)常參與議會的討論,以及對討論進行評述。
馬克思后來回憶說,他在《萊茵報》當主編的時候,碰到了令人困惑的物質(zhì)利益問題。這樣的問題對于“自由人”來說,是一種狗屁問題,根本沒有必要去探討。對于馬克思來講,一方面因為他在哲學上與“自由人”有分歧,他要更多關(guān)注現(xiàn)實那一度,這一度在黑格爾哲學對主觀主義哲學進行批判的過程中顯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他作為《萊茵報》主編必須探討這些問題。因為議會正在爭論這些問題。馬克思在探討和接觸這些問題的時候,他感到完全無能無力。所以,馬克思當時講他碰到了令人困惑的物質(zhì)利益問題。實際上,馬克思當與“自由人”決裂之時,物質(zhì)利益問題嚴重困擾他,《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和黑格爾哲學比較起來,物質(zhì)利益問題很顯然在精神的自我上升運動當中被揚棄。對于“自由人”或純粹自我意識立場的哲學家來講,這些問題根本不是問題,也根本碰不到這些問題;對于馬克思來講,這些問題開始被碰到了。所以,當馬克思同“自由人”決裂的時候,意味著他的哲學更加傾向于現(xiàn)實的那一度,特別黑格爾哲學所要求的現(xiàn)實的那一度。另一方面,當他更加關(guān)注于社會歷史的現(xiàn)實那一度的時候,物質(zhì)利益的問題又開始出現(xiàn)在他面前,而他當時感覺到自己完全對這樣的問題無能為力。
《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的政論依然從法學或哲學的原理談?wù)撐镔|(zhì)利益問題,沒有接觸到物質(zhì)利益的真正方面。對于禁獵法的問題,可以從法學方面討論;對于地產(chǎn)析分方面這一純粹經(jīng)濟方面的問題,很難進行討論。大體上,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的政論一方面是物質(zhì)利益進入到他的視野當中;另一方面,他深深感覺到這樣的問題從他的哲學觀點來看是難以處理的。
那么《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哲學觀點的基本立場究竟是怎樣的?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當時馬克思主要寫的論文主要有四篇,分別是《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論文)》(又名《關(guān)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三篇論文)》(又名《關(guān)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摩塞爾記者的辯護》(主要討論國家和法的問題)。
我們關(guān)心這些論文的基本哲學立場,也就是我們關(guān)心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的政論在哲學上是怎樣的。下次我們講第三點馬克思的《萊茵報》時期的哲學立場,主要可以概括為人民理性。我們要體會一下人民理性和自我意識,和黑格爾的絕對理性有哪樣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