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銷售這種過時的產品,輕松賺錢,靠的是什么?
喬小白:我最近看到一條有趣的新聞,居然有人靠賣軟盤輕松賺錢。
錢老板:軟盤啊,好古老的回憶,你們這代人沒見過吧。

喬小白:沒見過實物,不過圖片天天見,office軟件的保存圖標,就是軟盤的樣子。
錢老板:1998年,蘋果就取消了對軟盤的支持。
2004年的時候,比爾蓋茨就公開說過:“ 軟盤已死 ”。
2009年前后,軟盤就全面停產了。
現在又過了十多年,居然還有人賣軟盤,還能賺到錢,有意思,和我說說怎么回事。
喬小白:有個美國人叫Tom Persky,在1980 年代和1990 年代初期,他開始了復制軟盤的業(yè)務。
錢老板:那時不像現在,什么都可以網上下載,很多軟件都要以軟盤為載體。
所以復制軟盤在當時是一個很賺錢的事情,據說就像印鈔票一樣掙錢。
喬小白:Tom就一直埋頭做這個業(yè)務,他不是那種反應快的人,對趨勢變化一點也不敏感。
有一天,他突然發(fā)現怎么各大電腦商都不需要軟盤了。
錢老板:反應是夠遲緩的,一般人可能早就停止軟盤生意,去開展新業(yè)務了。
喬小白:不過也幸虧他反應慢,因為很快就有人找他買空白軟盤了。
他當時還納悶,這些人怎么不去商店買,其實當時商店已經不賣軟盤了。
雖然軟盤快淘汰了,但因為賣軟盤的商家也沒有了,所以最后他那間辦公室,居然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軟盤供應商。

錢老板:2009年后,就沒有工廠生產軟盤了,他怎么解決貨源問題呢?
喬小白:他最后一次從制造商手里買軟盤,都已經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
后來沒有人生產軟盤了,他就想到了一個 “軟盤回收” 計劃。
從全世界各地人手里,購買他們手里的軟盤。
有些人沒準在箱子里有一些沒用過的軟盤,本來覺得只能扔掉了,現在居然有人花錢買,也很高興。
他不僅購買新軟盤,也回收舊軟盤,然后用機器清除這些軟盤的數據,再重新銷售。

錢老板:也就是說,現在全世界可能只有他一家公司賣軟盤了是嗎?
喬小白:多半是這樣。
錢老板:很厲害,因為他不知不覺形成了對軟盤的“壟斷”。
硅谷大佬彼得·蒂爾認為,最好的生意就是那些能形成壟斷的生意。
他這里說的壟斷,不是通過行政命令的壟斷,而是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創(chuàng)造和提供別人無法提供的產品。
Tom正是這樣,全世界只有他在大規(guī)模賣軟盤,所以他能輕松賺錢。
喬小白:是啊,他的網站只有8 種產品,軟盤的平均售價,都在14 美元上下。
不用宣傳,就有顧客自己通過網站找上門來。
最讓他發(fā)愁的就是對方要的數量太多,他沒這么多貨。
他收到過一份來自荷蘭的 50 萬訂單,但沒辦法只能放棄,因為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庫存極限。
不管通過什么方式,只要形成壟斷,賺錢就更容易,這個好理解。
我想不明白的是,都什么時代了,為什么這么多地方,還堅持用軟盤?
比如日本政府,現在還有 1900 個政府流程正在使用包括軟盤在內的各種盤,來提交表格和申請。
還有航空業(yè),有一大批老式的波音 747-400 飛機還在使用軟盤。
每 28 天,工程師就需要捧著一本裝滿 3.5 英寸的軟盤驅動數據手冊,親自幫每一架波音 747-400 客機手動插入軟盤,更新包括導航數據、機場跑道、飛行路線等等數據,否則飛機無法順利飛行。

還有很多ATM 機、醫(yī)療設備、刺繡機器,都在使用軟盤。
這是為什么呢?
錢老板:原因可能是人們低估了技術發(fā)展的速度。
想象一下,現在是1990年,你正在建造一架飛機,或者類似的大型工業(yè)機器,這種機器可能會被設計成可以使用50年。
所以你想使用當時最好的技術,而在當時,最好的存儲介質就是3.5英寸軟盤。
十多年后,軟盤被淘汰了,但這些大型設備還有很長的壽命。
這時你能怎么辦,不管是飛機,還是大型機器設備,都造價不菲。
一個選擇是把這些機器停下來,花一段時間拆開重新設計,代價非常高,可能幾十上百萬美元。
另一個選擇是繼續(xù)買軟盤。
當然是選第二個了。
另外對一些對安全性要求高的機器,使用軟盤,而不是聯網,能降低網絡攻擊的風險。
喬小白:原來如此。
老板:Tom有今天,靠的也許是運氣,但背后的邏輯是他形成了壟斷,而原因是人們低估了發(fā)展的速度。
有一點是大概率不變的,我們總會低估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以及不管通過什么形式,只要能形成某種程度的壟斷,就能輕松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