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詩經(jīng)》的一些碎碎念
買了本《詩經(jīng)》給我媽看,希望她可以少看點抖音這種沒有營養(yǎng)的東西,同時也借機彌補一下自己的文化基礎(笑,小鎮(zhèn)做題家就是這樣,上大學之前只會做題,文化底蘊基本沒有。上大學之后雖然主動看了好多書,但是很少有人主動去看傳統(tǒng)文化的書)。今天到貨了之后掃了一下內(nèi)容,看了關雎和衛(wèi)風的碩人,現(xiàn)在寫一寫碎碎念。
歷史感和生命力
讀詩經(jīng)首先給人的感覺就是歷史感。撫摸著封面的時候,你就可以想象:從兩千多年前孔子那個時代到現(xiàn)在,中華大地,年復一年,幾乎每一個在歷史上有名字的人,他們的童年啟蒙,都是從這簡簡單單的詩三百開始的。從廟堂之高的太學到鄉(xiāng)野間的私塾,從李白杜甫到蘇軾王安石,有辭官歸故里的長者,有星夜趕考場的書生,有看盡長安花的得意者,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的忠者,有彩衣娛親的孝者,有窮途之哭的失意者。他們的人生,都有過那么一段拿著書卷,用充滿稚氣的童聲背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時間。能夠歷盡千年而綿延不絕的東西,一定有其內(nèi)在的生命力。
《詩經(jīng)》主要是十五國風,也就是當時的一些民歌,可以類比為老人們喜歡的豫劇、黃梅戲;也可以類比為7080后喜歡的毛寧、鄧麗君等;或者更早一點的劉三姐,《一條大河波浪寬》等等。這么一類比,就感覺離自己很近了,歷史感帶來的虛無縹緲的感覺也就消失了。
語言很樸實,比喻都是用自然景物(衛(wèi)風·碩人里面,比喻皮膚細膩像豬油,牙齒整齊像葫蘆籽)(現(xiàn)在比喻誰皮膚細膩像豬油,一方面可能很多人沒見過,另一方面可能會覺得跟豬有關,不雅)(豬油是飽和脂肪,溫度稍微低一點就凝固成白色的固體了)
描寫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是青年男女求愛的故事(想到了沈從文的《邊城》)(程序員的罪惡,打邊城打出來是編程)。
然后是衛(wèi)風·碩人里面“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一句。眾所周知,以詩經(jīng)里的內(nèi)容作為名字的人不少。典型的就有梁思成、林徽因、郭敬明(我只知道這仨)。然后我認識的,小學初中高中,班上用倩和盼做名字的女同學還是有好幾個的。
再遠我就只知道周星馳的名字是滕王閣序“雄州霧列,俊采星馳”里提取的。有一次看央視,一個女主持人叫羅章平,自我介紹名字是從“平章政事”這個官職里來的。
羨慕有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