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李氏朝鮮大事記年表

2023-07-30 11:43 作者:江州兵馬節(jié)度使  | 我要投稿

1388年,中國明朝派人來到高麗,宣布設立鐵嶺衛(wèi),朝鮮權臣崔瑩準備派大將李成桂趁機入侵中國的遼東半島。在威化島,李成桂以江水泛濫、糧食不足為由,請求撤軍,但遭到中央的拒絕。5月22日,李成桂自行率軍回撤(史稱“威化島回軍”)。返回首都后,他發(fā)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高麗禑王的統治。李成桂奪權后,處死了崔瑩,廢黜了禑王,并把他流放到黃驪,然后立禑王的兒子王昌為國王。緊接著,他又宣稱王昌并不是禑王的兒子,以“廢假立真”為理由廢掉了王昌,立王瑤為王。


1392年4月26日,李成桂派刺客刺殺了自己的政敵鄭夢周。7月12日,王瑤被廢黜,并被流放原州。7月13日,李成桂監(jiān)國攝政。7月17日,李成桂在手下的擁戴下登基稱王,并改名為李旦(第1任)。他在登基后為了鞏固政權,干了如下五件事:大封功臣并任用功臣執(zhí)政、立幼子李芳碩為王世子、清洗高麗王族、遷都漢陽(后改名漢城)、向明朝稱臣并請求冊封。


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賜李旦政權的國名為“朝鮮”。


1394年,朝鮮正式定都漢城。


1396年,明朝與朝鮮之間爆發(fā)政治危機。朱元璋以朝鮮上的奏折用詞不當為由,要追究朝鮮方面的責任,后來更是點名李旦的心腹鄭道傳前往其首都南京。鄭道傳托病不去,并慫恿李旦發(fā)兵入侵遼東半島,但這件事因遭到趙浚的反對而被擱置。雖然計劃被擱置,但對軍隊的訓練仍在繼續(xù),每日高強度的的訓練讓士兵對鄭道傳日益不滿。


1398年8月26日,李旦重病在床,他的長子李芳遠發(fā)動政變,殺死鄭道傳等官員(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或“戊寅靖社”)。原來作為長子的李芳遠早就對父親廢長立幼的行為不滿了,他在奪權后廢掉了世子李芳碩,立王次子李芳國為世子,隨后誅殺李芳碩等宗室。9月5日,李旦被迫將王位禪讓于李芳果(第2任),隨后他被尊奉為“太上王”。李芳果登基后,改名為李曔,李芳遠被封為“一等開國功臣”、“一等定社功臣”和右軍節(jié)制使,掌握了實權。


1399年,朝鮮遷都松京(今朝鮮松城)。


1400年1月,李芳遠的四弟李芳干在樸苞的鼓動下,試圖發(fā)動政變奪權,但被鎮(zhèn)壓,隨后他本人被流放兔山(史稱“第二次王子之亂”或稱“庚辰靖社”)。李芳遠被冊封為世子。11月13日,李芳果禪位于李芳遠(第3任),之后李芳果被尊奉為“上王”。李芳遠登基后,立即派簽書三軍府事李詹前往當時的明朝首都南京,把這件事上報天子,明惠帝朱允炆批準了他的繼位。同年,李芳遠立自己的嫡長子李褆為世子,同時鑒于兩次王子之亂的教訓,他還廢除了私兵制,統一實行府兵制,集兵權于中央。除此之外罵他還把門下府和都評議使司合并為“議政府”,并創(chuàng)立了六曹官員可以不經過議政府,直接向國王報告的“六曹直啟制”。


1401年6月,明朝派使者冊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6月22日,李芳遠正式接受冊封。就這樣,李芳遠成為了第一位接受中國冊封的朝鮮國王。


1403年4月8日,在中國經歷了靖難之役后,李芳遠再次被明成祖朱棣冊封為國王。10月1日,李芳遠遷都回漢城,此后朝鮮再未遷都。


1407年,朝鮮開始實行鄰保制,加強對基層的統治。


1408年5月24日,李旦因病去世,終年72歲,追贈廟號太祖。


1413年9月,朝鮮開始實行“牌號制”,類似于現在的身份證。


1415年,李芳遠改革朝鮮軍制,設立守城軍、營鎮(zhèn)軍和雜色軍這三個級別。


1418年6月,李芳遠以荒淫無道為由廢世子李褆,隨后立三子李裪為世子。8月8日,李芳遠禪位于世子李裪(第4任)。之后李芳遠被尊為“上王”,而則李曔被稱為“老上王”。


1419年6月17日,李裪在父親的指導和建議下發(fā)動了針對對馬島上的倭寇的軍事行動(史稱“己亥東征”)。9月26日,李曔去世,享年63歲,但沒有得到廟號。9月28日,倭寇首領宗氏向朝鮮投降,隨后他制止了倭寇對于朝鮮的侵襲。這場戰(zhàn)役不僅擊殺了多為倭寇,還救出了一些被綁架的朝鮮和中國平民。


1422年5月30日,李芳遠去世,終年54歲,追贈廟號太宗。


1433年,朝鮮派將軍金宗瑞攻擊建州女真。


1443年,朝鮮政府與對馬島勢力簽訂《癸亥條約》,允許其壟斷從朝鮮到日本的海上貿易,此后朝鮮向日本出口大米、漆器、大麻和儒家典籍,而對馬島則向朝鮮售賣產自日本的銅、錫、硫磺和草藥。同年,李裪組織人手創(chuàng)造了標記朝鮮語的文字(即“諺文”),這是一種表音文字,在當時被稱為“訓民正音”。


1444年1月10日,李裪因病開始讓世子李珦代替自己處理政務。


1446年,諺文正式投入使用。


1450年3月10日,李裪因病去世,終年53歲,追贈廟號世宗(后來他被尊稱為“世宗大王”),世子李珦繼位(第5任)。李珦在書畫上的造詣非常高。


1452年5月14日,李珦去世,年僅39歲,追贈廟號文宗,他年僅12歲的兒子李弘暐繼位(第6任)。


1453年10月10日,李弘暐的叔叔,也就是文宗的兄弟首陽大君李瑈發(fā)動政變,殺死輔佐李弘暐的金宗瑞、皇甫仁以及弟弟安平大君,控制了政權(史稱“癸酉靖難”)。


1455年6月11日,李瑈再次發(fā)動政變,逮捕并流放惠嬪楊氏、錦城大君、寧陽尉等人,逼迫李弘暐禪位于自己(第7任)。他登基后,雖尊李弘暐為太上王,但將他軟禁。


1456年4月20日,李瑈正式得到了明朝的冊封。6月1日,成三問等大臣計劃在宴會上刺殺李瑈及其世子,但最終沒有實行。成三問等人本來在癸酉靖難時是支持李瑈的,但因為李瑈德行有虧、不得人心,所以逐漸走向了對立面,開始找機會試圖復辟李弘暐。6月2日,鄭昌孫向李瑈告發(fā)了成三問他們的復辟計劃,李瑈很是驚訝,隨后便將成三問等人凌遲處死(史稱“死六臣事件”)。


1457年6月21日,宋玹壽、權完試圖復辟李弘暐的計劃敗露。李瑈立即廢除了李弘暐的太上王身份,把他改封為魯山君,并流放于寧越郡。6月27日,安東官奴李同告發(fā)錦城大君與李甫在策劃起兵好讓李弘暐復位。但錦城大君被逮捕并賜死,而李甫也被處以絞刑。10月24日,忍無可忍的李瑈賜死了李弘暐(死時年僅16歲)。他在平息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風波后,更加倚重韓明澮、韓確、申叔舟、鄭麟趾、權擥等功臣,這些功臣侵占、兼并了大量土地,逐漸形成了一個大型利益集團,后來這個集團被稱為“勛舊派”。


1467年5月,朝鮮將軍李施愛在咸吉道發(fā)動叛亂(即“李施愛之亂”)。8月,李施愛被自己的部下捆綁送交中央軍,隨后被處以剮刑,叛亂至此被平定。


1468年9月7日,病入膏肓的李瑈禪位于世子李晄(第8任)。9月8日,李瑈去世,終年51歲,追贈廟號世祖。


1469年11月28日,李晄去世,年僅19歲,追贈廟號睿宗,他的侄子李娎(睿宗的哥哥李暲之子)繼位(第9任)。


1476年1月13日,貞熹王后撤簾歸政,李娎開始親政。


1485年,朝鮮政府頒布《經國大典》。這部法典從世祖時期就開始編訂,成為了朝鮮治國的基石。


1494年12月24日,李娎去世,年僅39歲,追贈廟號成宗,隨后其嫡長子李?繼位(第10任)。


1498年7月,柳子光指責李?的老師金宗直在文章中用中國古代的項羽殺楚義帝的事來影射世祖篡位,李?在金宗直的政敵的支持下殺了他十幾個弟子(史稱“戊午士禍”)。


1503年3月,李忄隆殺死了尹弼商、李克均、成俊、權柱、李胄等十幾位大臣,這些大臣都有一個共同點,是在成宗時期曾參與討論廢黜李的母?親一事(史稱“甲子士禍”)。李?的統治在后期愈發(fā)的荒淫無道、不得人心,并且在他的兩次清洗中,把朝廷中的兩大政治派別(勛舊派和翰林派)都得罪了一遍,這使朝中幾乎無人擁護他。


1506年9月1日,樸元宗、成希顏、柳順汀等大臣發(fā)動政變,廢李?為燕山君,擁立他的弟弟晉城大君李懌繼位(第11任),史稱“中宗反正”。他們謊稱燕山君有病,不得以而讓位,請求明帝國的冊封。明廷起初不同意,后來在朝鮮群臣的集體申請下才同意冊封。而李懌本人的繼位也完全是被動的,他本人事先完全不知情。而被廢黜的李?則被流放喬桐島。11月20日,李?在流放地病死,時年31歲。


1510年,居住在朝鮮的4名日本人被朝鮮軍隊誤當做倭寇殺害,這導致當地日本人的不滿,隨后在酋長趙馬道、奴古守長的帶領下手持武器聚眾抗議。4月4日,對馬國以宗盛為將,帶5000名士兵前來支援當地日本人(史稱“三浦倭亂”)。4月19日,來犯倭寇基本被趕回對馬國。6月,倭寇再次來犯,但被朝鮮軍隊擊退。朝鮮政府以該事件為契機,設立了“邊備司”。


1516年,朝鮮設立字都監(jiān),鑄造銅活字,后來以此為基礎刊印了許多書籍。


1519年11月15日,勛舊派要員洪景舟、南袞、沈貞等人在夜晚秘密潛入宮中,要求李懌逮捕趙光祖等翰林派重要官員,李懌批準,這使得翰林派的核心在一夜之內被一網打盡(史稱“己卯士禍”)。


1521年10月,翰林派官員安瑭的親戚宋祀誣陷安瑭的兒子安處謙與宗族李詩等正在密謀殺死南袞、沈貞等人,隨后安家及涉案人員都被清洗殆盡(史稱“辛巳誣獄”)。此前在己卯士禍中被流放的金凈、奇遵等人也在這次清洗中被賜死。通過這次冤獄,勛舊派再次沉重的打擊了翰林派,加強了對政權的控制。


1527年3月,李惟清、沈貞向李懌舉報,在東宮外先后兩次發(fā)現被砍斷四肢且被灼燒過的死老鼠,這被認為是有人詛咒世子李峼。敬嬪被懷疑是罪魁禍首,但是始終沒有政局。4月,在慈順大妃(太后)的主持下,敬嬪與他的兒子福城君李嵋被廢為庶人(史稱“灼鼠之變”)。后來有人指出死老鼠是金安老的兒子金禧做的,目的是為了打擊世子的最大競爭對手福城君。


1530年11月,沈貞及其同黨李沆、金克愊被以“結黨營私、勾結敬嬪”為由彈劾。很快沈貞、李沆被流放,金克愊病死(史稱“辛卯三奸”)。


1531年5月,有人發(fā)現了一篇誹謗金安老等人的榜文。這篇文章被人指控是沈貞的兒子沈思順寫的,沈貞因此被賜死。


1533年5月,東宮發(fā)現了組織世子李峼、李懌和文定王后的木牌,隨后發(fā)現是敬嬪的女婿唐城尉洪礪寫的。最后洪礪被杖殺,敬嬪所生的兩個女兒(惠順翁主、惠靜翁主)被廢為庶人,敬嬪、李嵋及結交敬嬪的李沆都被賜死。


1534年10月24日,在政治斗爭失敗后,金安老及其同黨許沆、蔡無擇被臺諫言官彈劾,最終三人被一起賜死(史稱“丁酉三兇”)。


1544年11月15日,李懌去世,享年57歲,追贈廟號中宗。11月20日,世子李峼正式繼位(第12任)。


1545年7月1日,李峼去世,年僅30歲,追贈廟號仁宗。因為李峼沒有子嗣,所以他死后由同父異母的弟弟李峘繼位(第13任)。當時李峘只有12歲,由文定王后垂簾聽政。當時朝廷上分為以尹任為首的“大尹派”和以尹元老、尹元衡為首的“小尹派”。大尹派猛烈攻擊尹元老,致使其被流放,而尹元衡則通過他的小妾鄭蘭貞向文定王后說尹任的壞話和謠言,于是文定王后便給尹元衡下了到秘令。8月22日,一堆小尹派官員在朝堂上控訴大尹派有圖謀不軌之嫌。8月28日,文定王后下令賜死尹任及其朋黨柳灌、尹仁淑。9月6日,尹任的家人陸續(xù)被牽連,或被流放、或被賜死(史稱“乙巳士禍”)。


1547年9月,大臣鄭彥愨在送女兒出嫁時在驛站的墻上發(fā)現了一份匿名榜,上面說國家現在是女主當道、奸臣弄權,將要亡國。鄭彥愨把這件事報告給朝堂,隨后小尹派趁機清洗大尹派殘余勢力(史稱“驛壁書之變”)。


1553年,文定王后撤簾歸政,李峘在名義上開始親政,但大權仍掌握在小尹派手里。后來李峘啟用外戚來制衡尹元衡。


1555年5月,在中國沿海掠奪歸來的一批倭寇襲擊朝鮮沿海(史稱“乙卯倭變”)。李峘派李浚慶、南致勤、金景錫等率禁軍平亂,最終倭寇被成功驅逐。同年,由于國家財政困難及中央掌握的土地不足,李峘廢除了職田法(即給在職官員授予土地并給予其征稅的權力),國家只向官員發(fā)俸祿,并承認兩班地主對土地的所有權,這標志著朝鮮半島從新羅以來,歷時上千年的國家分配土地的制度的終結。


1559年,朝鮮著名俠盜林巨正在黃海道一帶發(fā)動起義,震蕩朝野。


1562年1月,林巨正起義被平定,他本人在戰(zhàn)斗中陣亡。


1565年,文定王后去世,尹元衡在不久后遭到彈劾并流放。


1567年6月28日,李峘去世,年僅34歲,追贈廟號仁宗。由于仁宗唯一的兒子已經去世,所以王位由宗族子弟河城君李昖繼承(第14任)。但政務由其養(yǎng)母仁順王后管理。


1568年2月,李昖開始親政。


1575年,因為大臣金孝元與沈義謙圍繞“銓郎”這個職位反復爭奪,使得翰林派分裂為了東黨和西黨(史稱“東西分黨”)。


1583年,李鈞流放了東黨的宋應溉、樸謹元和許葑(史稱“癸未三竄”)。


1589年10月2日,黃海道觀察使韓準舉報鄭汝立將以全羅道全州為據點謀反。鄭汝立發(fā)現計劃泄露后,加速了謀反的進程。朝廷在召開緊急會議后,派遣義禁府都事去抓捕鄭汝立。鄭汝立在得知兒子招供后,于逃亡途中自殺。隨后西黨以該事為契機攻擊東黨,使得東黨中的南溟學派和花潭學派遭遇重創(chuàng)(史稱“己丑獄事”)。


1592年4月13日,日本軍隊突然派兵在朝鮮釜山登陸,對朝鮮進行大規(guī)模入侵(史稱“壬辰倭亂”),本次入侵的日軍總指揮為著名的豐臣秀吉。4月28日,在首都漢城告急之時,李昖光速立海君李琿為世子,然后逃離漢城,去往平壤。6月1日,李昖離開平壤,再次北逃。在這種情況下,李昖只能求助于作為宗主國的明朝,他甚至打算逃亡中國的遼東避難。12月,明將李如松率領4萬士兵支援朝鮮。


1593年1月,明軍收復平壤,李鈞得知后欣喜若狂。4月20日,明軍收復漢城。


1595年9月,明朝與日本開始和談。


1597年,因為和談破裂,日本再次入侵朝鮮(史稱“丁酉再亂”)。


1598年10月,日本總指揮豐成秀吉去世,隨后明朝聯軍乘勝追擊,將日軍徹底驅逐出了朝鮮。


1608年2月1日,李昖在吃飯時噎死了,終年57歲,追贈廟號宣宗(后改為宣祖),世子李琿繼位(第15任)。他一上臺就打壓之前反對自己繼位的一批大臣,賜死柳永慶、金大來,并流放多人,暫時鞏固了政權。在他繼位十幾天后,就有官員舉報他哥哥臨海君養(yǎng)門客、積攢武器,隨后他就把臨海君流放喬桐島。但明帝國在此時卻堅持認為李琿繼位的合法性不足,要求派官員去朝鮮調查,李琿只好解釋說臨海君中風,無力繼承王位。而明帝國的禮部卻又要求李琿提供臨海君“讓賢”的申請書。6月,明帝國的調查官員抵達朝鮮,李琿拿出數萬兩白銀賄賂他們,又要求身邊的人按自己指示的來回復這些官員的問題,這才平穩(wěn)渡過了這次危機。


1613年3月,從東萊倭館運往漢城的數千兩白銀被截殺,后來被查出是樸應犀、徐羊甲等七人所為。他們都是朝廷官員的庶子,因為身份卑賤沒法做官,于是整天飲酒作樂,號稱“江邊七友”,還干起了搶劫官銀的勾當。大臣李爾瞻趁機唆使他們說是受金悌男(仁穆大妃之父)委托,搶劫官銀作為謀反的本錢,以擁立李琿的兄弟永昌大君李為?王。李琿下令把永昌大君廢為庶人并流放江華島(史稱“癸丑獄事”)。


1619年2月,朝鮮被迫出兵1.3萬人,協助明朝圍攻遼東的后金政權。3月,朝鮮軍隊隨同明軍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被金軍重創(chuàng)。這場戰(zhàn)役堅定了李琿“中立外交”的想法,他把明帝國征兵的要求一拖再拖,并且在書信中盡量不刺激后金可汗努爾哈赤。


1623年3月12日,李琿的侄子綾陽君李倧與金瑬、李貴等西黨官員發(fā)動政變,將李琿廢為光海君,李倧繼位為王(第16任),史稱“仁祖反正”。


1624年1月24日,宗族將領李適起兵叛亂(即李適之亂)。2月8日,李倧前往公州避難。2月9日,李適攻破漢城。然而很快李適就被悍將張晚率部擊潰,他本人在逃亡途中被屬下殺死。2月18日,李倧返回漢城。


1625年6月3日,明帝國正式冊封李倧為國王。


1627年1月8日,后金首領皇太極以阿敏為主將,發(fā)兵入侵朝鮮(史稱“丁卯胡亂”),金軍一連攻下義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黃州、平山諸城。1月20日,朝鮮與后金開展和談。3月2日,朝鮮與后金達成盟約:雙方互不侵犯、朝鮮每年向后金上貢并像以前對待明朝使者的態(tài)度來對待后金使者,保證不收留后金逃亡者。4月12日,李倧從江華島返回漢城。9月7日,金軍從朝鮮撤軍。這份盟約讓朝鮮與后金成為了“兄弟之國”,但并未完全斷絕與明帝國的宗藩關系。


1636年12月,皇太極親率大軍再次入侵朝鮮(史稱“丙子胡亂”)。


1637年1月22日,金軍攻占江華島,俘虜世子妃及兩名大君,李倧徹底崩潰。1月28日,朝鮮同意與明帝國斷絕關系并向后金(即后來的清帝國)納貢稱臣。1月30日,李倧對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從此朝鮮的宗主國從明朝變?yōu)榱饲宄?。丙子胡亂結束后,清軍帶走了50萬名朝鮮俘虜離開。


1641年,被廢已久的光海君李琿去世,終年67歲。


1649年5月8日,李倧去世,終年54歲,追贈廟號烈祖(后改為仁祖),其子李淏繼位(第17任)。李淏一直在訓練軍隊,希望等待時機成熟時能北伐,擊敗清朝,可惜終身未能如愿。


1654年3月26日,在清朝的要求下,朝鮮派遣由152人組成的遠征軍前往黑龍江,協助中國抵御沙俄侵略。6月13日,朝鮮軍隊勝利凱旋。


1658年5月9日,朝鮮再次響應清朝的要求,派遣遠征軍抵御沙俄侵略。8月27日,朝鮮軍隊勝利凱旋。1658年與1654年的兩次遠征被稱為“羅禪征伐”。


1659年5月4日,李淏因病去世,終年41歲,追贈廟號孝宗,其子李棩繼位(第18任)。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孝宗是仁祖的嫡次子,他的親生母親在他16歲就去世了,慈懿大妃(即太后)是他的繼母。根據朝鮮禮制,父母要為嫡長子服3年的喪,為其他兒子服1年的喪。但孝宗不是嫡長子,卻是王室正統,這下慈懿大妃該如何服喪呢?朝鮮并沒有先例可以尋找,有大臣認為要服1年,有的大臣認為要服3年(史稱“己亥禮訟”)。


1670年,朝鮮爆發(fā)大饑荒,造成了140萬人的非正常死亡(史稱“庚辛大饑饉”)。


1674年9月17日,李棩去世,年僅34歲,追贈廟號顯宗,他的獨子李焞繼位(第19任)。


1675年3月,李焞的外公清風府院君金佑明舉報福昌君和福平君宣淫宮闈,李焞隨后下令流放福昌君與福平君(史稱“紅袖之變”)。以該事件為標志,南黨分裂以為許積、閔黯為首的“濁南派”和許穆、尹鑴為首的“清南派”。


1678年4月1日,常平通寶作為法定貨幣正式流通,在此之前朝鮮都是以物易物的。


1680年3月28日,在慶祝許積的祖父許潛獲得謚號的“謚號宴”上,有傳聞稱他打算殺掉赴宴的西黨成員,并且還在宴會上使用違禁物品。隨后李焞任命金萬基為訓練大將、申汝哲為總戎使、金益勛為守御使、金錫胄為御營大將,并解除柳赫然的職務。4月4日,來自南黨的許積、閔熙、吳始壽、柳命天、睦昌命、閔黯等官員紛紛辭職(史稱“庚申換局”)。


1681年,李芳果被追贈廟號定宗。


1689年2月,大臣宋時烈引用中國宋神宗遲遲不立宋哲宗為儲的事例,請求延期定號元子。這讓李焞非常生氣,他把這一行為看做是西黨有組織的反抗,于是就剝奪了宋時烈的官爵,然后又以出言不遜為由罷免了金壽興,以助長反對派風波為理由罷免金壽恒。臺諫和南黨在此時翻舊賬要求嚴懲宋時烈,于是乎宋時烈和金壽恒均被賜死。李焞借機大舉啟用南黨成員。4月21日,李焞宣布有西黨背景的仁顯王后有“嫉妒之罪”。4月25日,吳斗寅、樸泰輔、李世華等86名南黨成員聯名請求不要廢后,隨后樸泰輔被嚴刑拷打,并死于流放途中,吳斗寅也被流放。5月2日,仁顯王后正式被廢為庶人。5月13日,張禧嬪被立為王后(史稱“己巳換局”)。


1691年,“死六臣”被昭雪平反。


1694年,李焞后悔廢黜了仁顯王后,罷免了乙巳換局時負責審判西黨的閔黯和柳命賢,并啟用來自西黨的尹汝哲、尹趾完分別為訓練大將和御營大將。隨后他大肆啟用了南黨成員,然后賜死閔黯、李義征,流放權大運、睦來善、金德遠、閔宗道、李玄逸,降王后張氏為禧嬪(史稱“甲戍換局”)。


1698年,李弘暐被追贈廟號瑞宗。


1720年6月8日,李焞去世,終年66歲,追贈廟號肅宗,其長子李昀繼位(第20任)。


1721年8月19日,在老論派的推動下,李昀冊立弟弟延礽君李昑為儲君(后來定名分為“王世弟”)。8月22日,少論派大臣柳鳳輝上諫疏反對過早立儲,認為李昀還有生育的可能。而老論派在李昑被冊封為王世弟后,又開始推動王世弟攝政。10月,李昀開始老論派大臣展開清洗,并啟用少論派官員(史稱“辛壬獄事”)。清洗分兩波進行,一直持續(xù)到了次年9月。


1724年8月25日,李昀去世,年僅37歲,追贈廟號景宗,王世弟李昑繼位(第21任)。有傳聞稱是李昑殺了景宗。李昑在位時期,實行了以均役法為代表的惠民政策,編篡與刊印了大量書籍,使朝鮮的文化和經濟都得到了發(fā)展。


1728年3月14日,以李麟佐為首的部分少論派和南人派勢力以討伐李昑弒兄(即景宗)為名發(fā)動叛亂(即“李麟佐之亂”)。雖然叛亂很快就被平息,但卻對當時的朝鮮政局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而且國王需要死守都城的“都城守備論”也就此興起。


1736年3月15日,李昑只有3歲的次子李愃被冊封為王世子。


1749年1月,李昑以自己需要養(yǎng)病為由,命王世子代理聽政。此后,李昑那里被稱為“大朝”,而王世子那里被稱為“小朝”,大事需要得到大朝的裁決。


1759年2月,王世子的兒子李祘被冊封為王世孫。


1762年5月22日,一位官員的家仆羅景彥被唆使誣告王世子的種種惡行,這加劇了本就已經產生矛盾是父子關系。7月,王世子被關入米柜,數日后活活餓死,年僅28歲(史稱“壬午禍變”)。


1776年3月5日,李昑去世,終年83歲,追贈廟號英宗(后改為英祖),他的在位時長和歲數均為歷代朝鮮國王之最,王世孫繼位(第22任)。李祘登基后,先是清洗了朝廷,使自己的地位得到鞏固,并加強君權。他一改以往君主的重農抑商政策,讓私商的力量壯大,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還允許民間資本開發(fā)礦產,促進采礦業(yè)的發(fā)展。


1800年6月28日,李祘因病去世,終年48歲,追贈廟號正祖,其子李玜繼位(第23任),但由貞純王后垂簾聽政。


1801年,朝鮮在全國范圍內大規(guī)模的肅清天主教勢力(史稱“辛酉邪獄”)。


1804年,李玜開始親政。他在在位期間釋放所有官家奴仆,擴大“庶孽通清”的范圍,并松動庶孽禁錮法,但朝鮮王朝還是無可奈何的走向衰敗。


1811年12月18日,平安道人洪景來發(fā)動起義。


1812年4月19日,洪景來起義基本被平定。同年,李玜的嫡長子李旲被冊封為王世子。


1827年2月,李玜因身體原因,命王世子代為處理政務。9月,王世子的兒子李烉被冊封為王世子。


1830年5月6日,王世子去世,年僅22歲。


1832年,一艘英國商船來到了朝鮮忠海道,請求進行貿易,這是西方國家第一次向朝鮮提出貿易請求,但朝鮮遵守“藩國無外交”的原則而拒絕。


1834年11月13日,李玜去世,終年44歲,追贈廟號純宗(后改為純祖),王世孫繼位(第24任)。他在位期間,雖然政局依然被權臣把持,但編纂或續(xù)些了《列圣志狀》《東國史略》《文苑黼黻》《東國文獻備考》《三朝實鑒》等書籍。


1849年6月6日,李烉去世,年僅23歲,追贈廟號憲宗,在權臣的把持下宗室子弟李昪繼位(第25任)。


1864年1月16日,李昪去世,追贈廟號哲宗,因為他沒有子嗣,依舊在權臣的安排下,宗室子弟李熙繼位(第26任)。


1894年2月15日,古阜、泰仁上千名農民在當地東學道首領全琫準、崔景善、金道三、鄭益瑞等人的領導下發(fā)動起義(即“東學道起義”或稱“甲午農民戰(zhàn)爭”)。李熙面對局面無力控制,便向宗主國清帝國求援。6月8日,清軍抵達朝鮮,參與鎮(zhèn)壓農民起義。同時一萬多名日本士兵也以保護僑民為由登陸朝鮮。7月23日,日軍突襲漢城,俘虜李熙,并建立親日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軍攻擊駐朝清軍,兩國開戰(zhàn)(即“甲午中日戰(zhàn)爭”)。9月,清軍被迫撤回國內,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鮮。隨后親日政府在朝鮮實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史稱“甲午更張”)。


1895年1月7日,李熙在日本人的脅迫下,頒布《洪范十四條》,宣布朝鮮“獨立”,切斷與中國長達幾百年的宗藩關系。10月8日,在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的策劃下,大批日本士兵和浪人沖入景福宮(朝鮮王宮),亂刀砍死了閔妃,隨后將尸體焚化(史稱“乙未事變”)。該事件被揭露后,引起了朝鮮人民無比的憤慨,反日情緒逐漸高漲。親日政府在此時還宣布使用太陽歷,改年號為“建陽”,并頒布了“剃發(fā)令”,實際上是想在朝鮮推行同化政策。大批憤怒的朝鮮群眾打出了“為國母報仇”“頭可斷,發(fā)不可剪”的口號(即“義兵運動”),日本在朝鮮的統治受到了打擊。


1896年2月11日,李熙帶著王太子偷偷離開了被日本人控制的王宮,來到了俄國駐朝大使館(即“俄館播遷”),宣布把親日政府的所有官員全部免職,并把其中的五個人定性為“叛賊”。這成功讓親日政府垮臺,但也讓朝鮮親俄派勢力擴大。


1897年2月20日,李熙離開俄國大使館,但是沒回景福宮,而是去了洞慶運宮,因為這里是各國大使的駐地。此時朝鮮國內的親俄派勢力逐漸萎縮,而日本的力量也逐漸消亡,李熙他居然真的獲得了實權,不再是一個傀儡了。8月16日,李熙下令改年號為“光武”。10月12日,李熙稱帝。10月13日,李熙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試圖與中國和日本分庭抗禮。隨著他的稱帝,韓國各種政治勢力重新分配力量,而他也廢除了甲午更張時期引進的責任內閣制,著手恢復君主專制。


1898年12月,李熙出動軍隊解散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民間團體“獨立協會”。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獨立協會的領導人是后來的韓國開國總統李承晚。


1899年8月17日,帝國政府頒布了《大韓帝國國制》,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1904年2月23日,韓國被迫與日本簽訂《日韓議定書》,李熙再一次淪為了日本人的傀儡。


1905年1月17日,韓國被迫與日本簽訂《乙巳條約》,這標志著韓國失去外交權,淪為日本保護國。


1907年7月20日,李熙在日軍的脅迫下禪位給皇太子李坧(第27任),后來李熙的廟號是高宗。


1910年8月22日,日本脅迫韓國政府簽訂《日韓合并條約》,把大韓帝國并入了日本,至此朝鮮半島君主制的歷史結束。

李氏朝鮮大事記年表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垦利县| 友谊县| 湖北省| 德昌县| 华安县| 海林市| 贞丰县| 毕节市| 广西| 乐都县| 宝应县| 定陶县| 宁明县| 克什克腾旗| 沾益县| 台安县| 宾阳县| 新和县| 当阳市| 普陀区| 蓝田县| 盘山县| 陕西省| 莆田市| 厦门市| 博爱县| 图木舒克市| 隆回县| 济源市| 邛崃市| 芦溪县| 石景山区| 宣威市| 东乡| 饶阳县| 金华市| 喜德县| 宽城| 永仁县| 达州市|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