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詩《秋夕》寫盡了一位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境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828)進(jìn)士,授弘文館校書郎。歷任監(jiān)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牧為“小杜”,以別于杜甫的"老杜“。又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秋夕
(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strong>

這是一首描寫宮女寂寞生活的宮怨詩。通過描寫宮女秋夜仰望天河,不時扇撲流螢來排遣心中寂寞的情景,表現(xiàn)了宮女舉目無親、百無聊賴的心境,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

前兩句“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勾勒出一個暗淡凄涼的畫面:燭臺上搖曳著銀白色的燭光,秋夜的月亮照進(jìn)屋中,一起映照著冷清清的畫屏。一個“冷”字籠罩全篇,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nèi)心的孤凄。在這清冷、孤寂中生活的宮女,不堪忍受,就穿著一身輕紗,手持小扇到院中去追打那來回飛動的螢火蟲,似乎想驅(qū)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撲螢的動作本來是天真的少女們慣有的,用在宮女們身上,給人一種無限凄楚的感覺。這個動作用在這里,絕不是歡樂的表現(xiàn),而是排遣煩惱的表現(xiàn)。“輕羅小扇”具有象征意義,因為扇子在秋天就沒用了,也象征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后兩句“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strong>寫她遙望“天河”,那天河其涼如水,也是無情的,因為那寬闊無邊的天河,不是也把一對有情人——牛郎和織女遠(yuǎn)遠(yuǎn)地隔開了嗎?她回到屋里,斜臥在窗前,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出神。她在想什么呢?也許在想牛郎織女的愛情悲劇,而回憶起自己入宮前的意中人;也許在想牛郎織女畢竟還有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而自己在冷宮之中卻永無出去之日了。她的處境不是比牛郎織女更為凄慘嗎?這是誰造成的?詩人一方面用一些細(xì)節(jié)、動作表達(dá)出對宮女們的同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全詩層層布景,用動作表現(xiàn)宮女的內(nèi)心世界,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復(fù)雜感情卻見于言外,達(dá)到了“句中無其詞,而句外有其意”的藝術(sh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