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無為,何為有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 ? ? ? 當人全知全能后確實就會無為了,很好理解,一件事情的走向已經(jīng)確定,發(fā)生這件事的原因也不容動搖,所有的行為都會變得可笑,猶如螳臂當車。那么作為無能又弱小的存在只能給予他人微笑,但是為何失去了全知全能后反而可以達成目標?
? ? ? ? ?這一切我覺得跟主觀有關(guān),這個世界無非就是外在和內(nèi)在的互相較力,無為就是因為自身太過渺小,無法為之。當達到無為境界全知全能了,其實也就脫離了世界了,正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經(jīng)抽身離開了又如何影響別人呢?你覺得老子寫道德經(jīng)是為了影響誰嗎?他只是記錄下自己的理解,供后人參考。做為無為的大家、頂點。他怎么可能去控制、影響別人呢?他已經(jīng)抽身離開了。
? ? ? ? 但是化為人后,失去了全知全能,為何又變的有為了呢?智慧不是拿來炫耀和獲利,智慧是一種行為模式。就像天冷了穿衣服,天熱了脫衣服。只不過隨著智慧的深度不斷加大,做出的事情也就愈發(fā)讓人難以理解。比如視金錢如糞土、比如居安思危惶惶不可終日。在別人看來可能反而是愚蠢的表現(xiàn)。但是這種表現(xiàn)正是不全知不全能而又有智慧的表現(xiàn),矛盾的表現(xiàn)。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化無為而有為的表現(xiàn)。所羅門王無為但其卻無所不為,何以體現(xiàn)?就是他化人以后失去神力,把自己的能量全部轉(zhuǎn)換到了有為之中。他就充滿力量了。打個比方,老子也是無為大者,倘若他要想施展力量他也要化為有為。他寫書,他做相,他育子都是化有為的一種方式,寫書治天下,做宰相治國、育子治家都是化有為的方法??墒撬蛢H僅寫下了自己的心得,而且是寫的玄之又玄所以可見其并無有為之心,只求一心無為。不論其對錯,作為人類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愿他人無法強求。所以他不入相、不為人師(他跟人爭辯但是不像孔子那樣成為別人師父)。不是因為別的,就是不想讓自己有為,現(xiàn)在人不知責任的恐怖,都在爭先恐后的去爭搶,但是說句實在話爭來搶來真的是珍寶是美味嗎?責任會將人壓垮,和平盛世還好說人人安居樂業(yè),在權(quán)力之上享受福利。但是一旦時局發(fā)生變化,權(quán)力沒有多少,責任反而成倍增加。如果真的發(fā)生角色互換,有多少人愿意去當御主呢?可以和英靈們貼貼了這是御主的權(quán)力,但是御主的責任也是非常重的。所以講無為的人都不愿意去拼、去搶。因為拼和搶都是外求,就像賭博,基本上都是消耗自己的。只有內(nèi)求才是無為的境界,我自身修身養(yǎng)性提高見識提高理解,誰也左右不了,也不受任何人牽連,抽脫出來跳出三界五行之外那是何等逍遙?現(xiàn)在人老是說要在城內(nèi)買房,有教育機構(gòu)、醫(yī)療機構(gòu)、交通機構(gòu),實則自身修身養(yǎng)性選擇適合自己的衣食住行不就可以了嗎?是提高自己還是提高周圍資源密集程度?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還是斯是豪庭唯吾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