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深挖決策、歸因模式,化情緒阻力為正反饋~
艾瑪,從第二課開始就是復盤+正課了。。。。
想了想,還是不去重刷晨練,直接去一面聽課一面做“課前”思考,先排除一些亂七八糟的思緒,就往前去刷青二,然后在必要的時候停下來思考遷移的事情
又是135分鐘QAQ,估計又是要四篇才能完結第二課了。。。
那就去吧,先完成本周目標,1.5節(jié)是保底

雙周復盤:選擇決定命運?

“課前”思考,選擇決定命運嗎?
前一段時間還在延展一個流行句:選擇大于努力,應該是在學成長公式時的思考,成長=正確的方向*聰明的辦法(笨功夫)次方,努力還是第一位的,沒有努力,怎么知道怎么選,那就是運氣選,沒有認知連什么對方給的簡歷、計劃、預算什么都不懂的,被忽悠就很正常了,所以專業(yè)真的是必須的
再說這個,選擇決定命運?如果沒有笨功夫下的認知,即便撞對方向,那這個對也有時間長度,超過之后命運怎么辦?

一階晨練認識理解應用成長原理,到刻意訓練級,二階拉高,從經歷中挖出更多價值
復盤什么?覺察行為模式,并做出改變,怎么從其他人行為當中抽取正面或反面的行為模式,一流的人才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二流的人才從自己的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三流的人才自己反復踩坑還出不來

齊長栢的經歷反應了他是情緒驅動型的,不夠理性
偶然就是事情重復發(fā)生十次,小概率會發(fā)生,必然就是大概率發(fā)生

構建多學科底蘊,天賦識別,學科運用,經歷挖掘
他只是在建立多學科認知,不到底蘊的層次,因為沒到運用,刻意訓練級才能挑戰(zhàn)多學科底蘊

抓機會首先是識別機會,然后是抓住機會
沒有認知識別機會,抓住的不一定是機會
鏈接人脈的機會,加入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機會,首先什么是人脈,五種人脈,這種是貴人,第二種是工作機會,選行業(yè)崗位老板城市,都判斷了才是知道是不是機會吧

葉教的結論,是這么點背景是沒法做判斷的。。。。我的結論就是拿認知和模型來做判斷的參考定義
如果串聯起來,齊的段位是認知級,并且被情緒裹挾的虛知級,就是過去的方法解決不了問題,遇到另一個方向就當能救命的就去抓住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沒有圍繞目標構建自己的能力結構,在這過程中打造多學科底蘊,他是被迫的,出于恐懼去抓其他的救命稻草
選擇創(chuàng)業(yè)也是為了逃避選擇的痛苦,要面試,要考慮行業(yè)崗位,有捷徑不用選擇了就選了
即便最后的決策結果可能是好的,但不代表當初的決策模式是對的
遇到了個機會,但不要著急all in,更好的機會來了還有資源去配置嗎?
調整下思維代碼,不知道有多少類似的機會,所以應該看看再做選擇,情緒裹挾的行為模式大概率不會有好的結果——結果和能力的正態(tài)分布原則

結果對人類歸因有著巨大影響,成王敗寇是我們應警惕的歸因模式
我們應該按行為模式算概率
并不是結果對了就能歸因選擇對了,人對了
我們的理解刷新之后,會發(fā)現當年的實情原來是另外的樣子的
可能當下有一種解釋能符合情形,可能是統(tǒng)計樣品偏差, 我們了解的事情太少了,以至于拿我們的歸因去套少數事情的時候是ok的,但當時間拉長范圍拉大之后,就搞不定了
哇哇,這就Film說的,如果發(fā)生了什么結果,只會讓他更理解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考虑槎荚黾铀恼J知理解的??!喜歡,我也要像他這樣思考

在創(chuàng)業(yè)界,如果一個人不是連續(xù)做成了三家公司,通常不會被業(yè)內認可是可以連續(xù)做對事情的人,可能連續(xù)搞成兩家公司都是偶然,三家才能被認為經營公司的歸因大致成立
不要去迷戀成功故事——^_^,我曾經比較喜歡看名人傳記類的,但是工作五年后就不會再看了,因為意識到了那不過是別人的故事,跟看小說其實沒有什么差別,自己根本沒法從中get本質、底層、邏輯模型指導自己的困惑,自己每段時間總結前段的時候也會美化很多東西。。。

因為做成的人,自己都未必能有正確、完整的歸因
葉教推薦的話:成功往往是無法被復制的,但失敗往往是類似的,所以我們應該多研究失敗
所以起明研究的都是坑,沒有去研究哪家公司做成了,因為你又沒在那家公司從0開始站在老板的視角開始弄,事后無論是誰做的分析,信息都是不全的,他憑什么說他歸因是對的
做成的人自己正確完整的歸因都不一定,比如齊同學可能說,畢業(yè)不要去大公司,去創(chuàng)業(yè)公司,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什么的。。。顧老板可能說,要找眼里有一團火的人。。。。
^_^太有趣了
這種能被復制嗎?方法論背后的認知架構、歸因模式、決策模式、處理情緒/負反饋阻力、動力強度、重刷自己的習慣,哦,不僅如此,一個人的性格、背景、身體素質也是要參考的

正反饋在最終成功的人那里絕對不是成就產生的,失敗也可以產生強烈的正反饋
其實這個就是動力段的,從好奇心、持續(xù)性、專注到堅韌,到了堅韌就可以抗負反饋了

所以BD用大公司人,推廣用新人,個人覺得因為推廣是0-1,要探索的,不知道怎么達成反而更加不設限的去嘗試,而BD則是10-N或者N-N,所以適合用大公司的人
讀一本書,真正的精讀應該讀九輪,九輪下來差不多十年——艾瑪
我們現在在反反復復挖的事情,就是把可能六七輪才能發(fā)現的東西現在放出來

職場中的第一次考驗,獨立業(yè)務交付的考驗,不僅僅是能力考驗,更是情緒考驗

想起當初帶認證項目,第一次VDE目擊真的好多天都睡不著,后來就把工作流程和各種規(guī)劃模版都做出來了,每天打開規(guī)劃清楚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事,怎么做,時間節(jié)奏非常有信心
后來剛上班做C端,真的每天都煎熬,完全搞不清楚怎么能走到成交,也是非常焦慮。。。在師兄的指導下突破環(huán)節(jié),然后自己串聯、再學習、復盤迭代,成交了一個又一個之后,對銷售思路、流程和行為管理都有把握了,現在遷移到了B端
說起恐懼,自己決心做銷售,但是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時候聽同學的分享,請教都無從請教,拿了阿里電銷寶典就有信心了,所以,我是一個拿著方法就有起點的人^_^,當然變成自己能力的過程該痛苦還是痛苦,只是以后的痛苦應該會少了——畢竟自己有起明的大認知框架

首先案例中顧帶齊的過程,先邊看邊學,然后試著做得點撥,最后獨立做
首先試著做能不能開始,這得靠動力,然后點撥能不能理解——這個真的是,在童程童美的時候簡直趕命一樣,教的都不耐煩。。。都靠師兄了。。。高頓的時候就會反復要求按話術,這太表面了,還是喜歡副總和區(qū)總們的培訓有底層
所以呢,老師真的要多個。。。不同身份角色,不同角度

認知上我能不能搞定,理解上不能還原領導的想法,決策上不知道怎么做,行動上一做就錯一錯就亂,復盤上回避過去經歷的痛苦
情緒考驗是職場的第一次考驗

跨越情緒要創(chuàng)造正反饋,把經歷背后的認知變成正反饋
比如失敗了,知道坑在哪里,就是正反饋,驗證什么狀態(tài)成了、能力變化、結果變化,都是正反饋
所以什么是正反饋,要重新定義下,如果目標明確,有個初始認知,定了個方向,那么這結果無論是什么,都是在朝往目標的路上,因為結果一定是更靠近目標的
所以,只要目標明確,然后盡當下最大的力去建立認知后的行動結果,就都是正反饋!
不要以單一的是否達成了目標作為正反饋的來源,如果有人這樣做了,那么就成了給他人下定論,一個人的有無價值就看是否達成目標,抹殺價值跟抹殺人存在性和成長性是一樣的,這就跟焦慮的來源是“死亡恐懼”是一樣的,沒有人文關懷的文化
在我們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人生得到了成長,時間更加凝練,沒有目標的時間是消耗的,所有認知、能力、踩坑都是成長的一部分,就變成了正反饋
正反饋的定義,來自生命最底層的體驗,和自己的人生到底追求什么,每個人都可能不同的,我現在的思考就是上面藍色部分

自己就是屬于情緒特別多的那一種,而且經常處于自我否定和懷疑的狀態(tài),自己雖然想把正反饋定成藍色并從此都積極,但應該很難
我應該像沈老師那樣,做事情本身就開心,我的人生追求,就是有更廣闊的掌控度,有邏輯底層可以確認當下行動,有行動復盤的初始認知,能夠控制時間、控制思緒好好睡覺
先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