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魏吞吳,后主劉禪會不會禪位?諸葛亮早已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諸葛亮集》中有一封諸葛亮給李嚴的回信,其中有一段話引起了很多爭議,甚至有人懷疑這是陳壽在故意給諸葛亮抹黑:“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并升,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邪!”
諸葛亮這封回信,是婉拒李嚴勸他“加九錫”——讀者諸君都知道,加九錫的下一步一般都是“受禪”或“稱帝”,再不濟也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諸葛亮之前的王莽、曹操、孫權(quán),之后的桓玄、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李淵、王世充都給“九錫”蒙上了陰影。
諸葛亮對劉備忠貞不渝,自然不會答應(yīng)李嚴脅迫劉禪給自己加九錫,而且明眼人都能看出:與諸葛亮同為顧命大臣的李嚴,這是想把諸葛亮放在火上烤。

諸葛亮婉拒李嚴的時候,心情肯定不太好,這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被李嚴誤解了:“我和您相識這么多年,卻不能互相理解(主要是說李嚴不理解自己)……我受先帝厚恩,又被今上賞賜多達百億,還沒有立下大功報效,這時候給自己提高待遇,那也太不講究了吧?”
諸葛亮不肯受九錫,但卻期待“受十命”,那豈不是連天子的鑾輿也想拿來用了?誤解諸葛亮的意思,有人就產(chǎn)生了這樣的憂慮: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滅掉了曹魏殺掉了曹叡,然后東吳望風歸順,后主劉禪是不是就該禪位了?
瞻前顧后,縱覽史料,似乎劉禪禪位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發(fā)生: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命無常,唯有德者居之,誰說天子就必須姓劉了?
話雖如此,但是曹丕可以接受“妹夫”劉協(xié)的“禪讓”,諸葛亮卻絕不會奪自家學生劉禪的天下,這一點他已經(jīng)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聽其言不如觀其行,諸葛亮的《出師表》情真意切,對劉禪的教導看似不太客氣,但卻全是推心置腹之言,大家有目共睹的,是諸葛亮根本就沒有對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寄予厚望,更沒有讓他在自己的扶持下掌握實權(quán)。
曹操當丞相,就把自己的兒子、五官中郎將曹丕提拔為副丞相,司馬懿掌權(quán),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就成了曹魏實際上的二三號實權(quán)人物,但是諸葛亮卻只讓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學習書畫,這也導致了諸葛瞻的政治、軍事能力都不強,雖有一腔忠心熱血,卻不能力挽狂瀾:“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nèi)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strong>
因為諸葛亮疏于教導,或者只培養(yǎng)了諸葛瞻的品德而沒有教給他兵法,而且根本就沒有希望諸葛瞻能成大器,他在建興十二年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說得很明白:“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諸葛亮沒把諸葛瞻教成能人,卻把他培養(yǎng)成了忠臣,這就是諸葛亮在用行動向蜀漢君臣,也向后世交出的一份答卷。
諸葛亮不肯加九錫,他那個“十命可受”,其實就是給同僚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前景,連諸葛亮自己都知道伐魏只是盡人事聽天命,要不給大家畫一張將來一起升官發(fā)財?shù)拇箫?,拿什么來激勵士氣?/p>
諸葛亮的家風,精煉下來,也就是忠貞二字。景耀六年,鄧艾想招降諸葛瞻,開出的條件是極其豐厚的:只要你歸降,我就能讓你當上瑯琊王!
熟悉那段歷史的讀者諸君都知道,諸葛家族的祖籍就在瑯琊,能受封瑯琊王,那絕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但是諸葛瞻用最激烈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忠誠:“瞻怒,斬艾使。遂戰(zhàn),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尚(諸葛瞻之子諸葛尚)嘆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乃馳赴魏軍而死?!?/strong>

諸葛父子的忠誠,連晉武帝司馬炎都十分欽佩,《晉泰始起居注》(記載司馬炎言行的宮廷檔案,后世起居注亦均為修史主要資料來源)記載了司馬炎的一份詔書:“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strong>
諸葛瞻品德高尚能力欠缺,恰好是諸葛亮對蜀漢忠誠的表現(xiàn),我們縱觀二十四史,就會發(fā)現(xiàn)權(quán)臣要是有一個才能出眾的兒子,對王朝就不是一件好事。僅以三國為例,我們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設(shè)想:如果接曹操班的不是曹丕而是曹彰或曹植,如果司馬懿的兩個兒子都是豬八戒的脊梁,三國歷史又將如何書寫?
遠的不說,筆者有一位詩人八旬辭世的朋友,在描述某場戰(zhàn)爭時,就對金朝評價不高:首相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諸葛亮從來就沒想過讓自己的兒子接班,甚至也沒有培育自己的嫡系,在他執(zhí)掌蜀漢軍政大權(quán)時,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也就是大家都聽皇帝劉禪的話,別分誰是丞相的人、誰是宮廷近臣。

魏晉君臣對諸葛亮父子的評價都是極高,只有陳壽在評價諸葛亮的時候有些陰陽怪氣,《晉書》毫不客氣地揭了陳壽的老底,說他在寫《三國志》的時候夾帶了私貨:“丁儀、丁暠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慌c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yīng)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strong>
陳壽才華橫溢人品不高,但他編輯的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的《諸葛亮集》應(yīng)該不會造假,所以諸葛亮說自己“十命可受”也可能是真的,但即使諸葛亮真說了這樣的話,那也不能證明諸葛亮真想享受比九錫更高的待遇,因為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吾本東方下士,誤用于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strong>
諸葛亮薨逝,劉禪的祭奠詔書中,首次出現(xiàn)了“季漢”一詞:“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讬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zhèn)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strong>

諸葛亮忠心可昭日月,說他在滅魏斬叡會取代劉禪的位置,連曹叡和司馬懿都不會相信,后世的許多無端猜測,并不是從康熙皇帝玄燁開始的。
玄燁麻臉多疑,看誰都是鰲拜,其實連鰲拜也沒有取代玄燁的心思,千古名相諸葛亮的襟懷,又豈是他可以揣度的?
在玄燁之前,陳壽也曾暗戳戳地表示諸葛亮跟周瑜一樣雄才大略,但陳壽的人品,更令人懷疑,熟讀漢末三國史書(不僅限于《三國志》)的讀者諸君,對諸葛丞相自有公論:在您看來,如果比司馬懿還小兩歲的諸葛亮不過早薨逝,能不能在在曹魏內(nèi)亂、三馬食槽之際,抓住天下有變的時機,一舉消滅魏吞吳,并幫助劉禪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如果諸葛亮真的建此不世之功,劉禪應(yīng)該給予他怎樣的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