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早期型坦克為何沒有安裝車長指揮塔?納粹德軍率先動手改裝
二戰(zhàn)期間,蘇聯(lián)軍隊裝備的T-34中型坦克堪稱一代傳奇。

與之相比,德國IV號中型坦克裝甲和機動性較弱,但火力最強。美國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火力和機動性比T-34要差一些。當然,T-34早期型號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車組人員的視野很差。

T-34/76 1942型為炮手配備了可以旋轉的潛望鏡,為機電員配備了瞄準鏡,為駕駛員配備了潛望鏡,車長擁有可全向旋轉的潛望鏡,但由于在人體工程學設計方面并不理想,車長很少使用這個潛望鏡。車長更相信駕駛員和機電員的報告,因為他們都坐在車體前方,擁有很好的正面視野。

T-34/76 1943型換裝了六角形炮塔,并增加了車長指揮塔,車長終于擁有了方便獲得全向視野的指揮塔。但是,車長指揮塔上并沒有安裝潛望鏡,而是選擇了傳統(tǒng)的觀察縫。蘇聯(lián)坦克上的車長指揮塔已經研制了很長時間,但為了保持T-34坦克的整體設計,此前都沒有將其安裝到炮塔上。

蘇聯(lián)坦克設計師一直認為,安裝車長指揮塔之后,炮塔頂部會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容易被敵方炮火擊毀。但是,大量實戰(zhàn)經驗已經表明,T-34/76 1942型之前的型號視野非常差,并因此損失了許多坦克和車組。

德軍在繳獲T-34/76之后,往往要首先為其安裝德國III號或IV號坦克的車長指揮塔。從這個改裝項目就可以看出,T-34/76早期型號因為缺少車長指揮塔,造成車組視野非常糟糕。

最終的改進型T-34/85上采用了相同的車長指揮塔,但對細節(jié)進行了一些改進,更加方便車長進行操作和指揮。同時,T-34/85增加了第五名車組成員——裝填手。多出的一名車組成員,可以增加觀察角度,讓車長可以獲得更詳細、更可靠的信息。

由于在T-34/76炮塔頂部配備了尺寸較大的艙蓋,這個艙蓋占據了太大的區(qū)域,因此直到1942型之前,早期的T-34/76炮塔頂部都沒有安裝車長指揮塔。盡管這個大艙蓋可以讓炮塔內的車長和炮手以不舒服的姿勢同時探出身體,但這個重達幾十千克的艙蓋并沒有助力機構,打開時非常費力,在坦克中彈后,車組并不會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可以通過這個大艙蓋快速逃生。

納粹德軍通過改裝繳獲的T-34/76 1941型坦克,為其安裝車長指揮塔,證明了即便不適用這樣的大艙蓋,也能夠方便逃生。相信蘇聯(lián)方面也會通過納粹德軍的改裝,認識到這方面的不足,從而決定為后續(xù)生產的T-34系列中型坦克配備車長指揮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