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探尋1:理性or非理性
非理性作為人的本性的體現(xiàn)
金樂之 李宇坤
大家好,我們是上海中學“龍門大富翁”CPS項目的組員。今天我們?yōu)椤褒堥T大富翁”經濟學講堂做一個導論:人的非理性。這也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基本重點。
在百度百科中,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tài)下時為了獲得預期結果,有自信與勇氣冷靜地面對現(xiàn)狀,并快速全面了解現(xiàn)實分析出多種可行性方案,再判斷出最佳方案且對其有效執(zhí)行的能力。
在心理學中,心理學家認為人的非理性行為并非偶發(fā),而是帶有系統(tǒng)性,是天然的,一直存在的。在生活中,人也傾向于使用直覺的,感情支配的“系統(tǒng)1”來,面對當前處境,解決問題。
以下舉一些生活實例:
1.在面對挫折時,我們更容易執(zhí)著于自己的想法,而非聽從他人的建議。例如,在數(shù)學老師強調一些較為樸素簡單的數(shù)學學習方法,我們往往貶低這種方法,而繼續(xù)堅持自己原有的做法。我們當然知道老師比起我們有更豐富的經驗,那個方法也很可能是有效的。但由于非理性,懶惰等多種心理因素的影響,我們拒絕采用。
2.部分人的目標設定不切實際,也未付出足夠的努力。A同學目前的水平是年級200-250名左右,但他認為自己才智充足,將自己的目標設定為年級前一百名,設定完目標后,依舊維持之前的生活狀態(tài),沒有付出切實的努力,仿佛一個宏大的目標就足以促進他的成長。
3.人不加思考地認同,跟從。例如在閱讀梁衡先生所寫的關于韓愈的一篇文章中,那篇文章寫得的確很好,作者對于韓愈生平,性格,文章,挫折后的振作進行剖析,表達了自己對他的熱情贊美。然而,在談自己的看法時,鮮有同學提出具有批判性,思辨性的觀點。在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盲目聽從,散布謠言等等,也是相同的情況。
市場帶給人們的是理性,因為在市場中,非理性的代價顯得尤為昂貴。在金錢利益面前,身為高等動物的人,愿意去克服感性,從錯誤中汲取經驗,認真聆聽他人建議,克制自己的偏好去迎合經濟走向,以批判性思維對待各類問題。雖然這個學習與進步的過程很可能是緩慢且勞累的,但所得到的收益無疑會撫慰倦怠的心,促使置身市場的人繼續(xù)思考,慎重選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不可否認的是,上述過程顯得過于理想化,似乎只要投身市場便能在提升理智的同時增大收入,一箭雙雕。但實際上,人的思維惰性與定式很難克服,很容易受情感因素左右,做出種種非理性行為,這類帶負面影響的決策經媒介傳播,以人類的從眾心理為跳板,在市場上形成鏈式反應的反饋機制,不斷放大,形成虛假的非理性繁榮,而最終導致的后果便是諸如股災的經濟打擊。此類打擊所根本作用于的實體是人本身,因此,市場對于非理性的人,通過使其虧損甚至破產的方式減少其影響或將其驅逐,以勻出更多資源供理性的人支配,使這些資源得到更合理化的利用。
而在政治上,對于廣大群眾而言,支持錯誤的政策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蒙受相應的損失,因為政治是一個多人游戲,且與市場不同的是,這個游戲的組別少,自然每個組的人數(shù)眾多,個人的決策在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顯得微弱,也就無需每一個個體都投入大量精力并忍受痛苦以達到理性。更何況非理性因素諸如欲望、激情、信念等本身就是政治的構成性要素,也是推動政治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所以不僅是政治容納了許多非理性,而且這兩者之間已經不可割舍。但需要強調的是,此類非理性需要有理性的規(guī)訓、引導與調適,唯有當二者達成和諧統(tǒng)一后,健全適宜的政治價值體系才能得以構建。誠如《論政治價值的非理性向度》一文中所言:“非理性與其說是理性的反動與敵人,不如說是人類思維在理性已力不能支、鞭長莫及之時的另辟蹊徑?!?/p>
參考文獻:
[1]李子旸《經濟學思維》,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6
[2]田志文《論政治價值的非理性向度》,2015
[3]羅伯特·希勒《非理性繁榮(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