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關于談戀愛的小建議
兩個建議。 第一:不要在社交媒體上學如何戀愛,尤其不要通過它們來幻想戀愛對象。 為什么會這樣說?情感類話題一向是營銷號制造內容的重災區(qū)。女孩子看多了之后,就會覺得男朋友身高起碼一米八才對,月薪3萬才起步。男孩子看多了以后,就覺得覺得女朋友身材起碼36D才對,溫柔賢惠,還會給自己買顯卡。 結果現實很殘忍,一米八零三萬起步的男孩并不都喜歡猴子爬桿,溫柔賢惠的女孩也不大可能分辨顯卡型號。然后去到那些網紅打卡的戀愛圣地,按照社交媒體上的規(guī)定動作拍照,點餐,發(fā)完朋友圈,其實大家也就沒什么事可以做了---后面的部分社交媒體不讓發(fā),發(fā)了會炸號。 比如說什么真誠就是戀愛的必殺技這種話,營銷號的味道就很濃,洗腦的強度就很高。同年齡女性比男性心理發(fā)育早,成熟度高,別人一眼看過來,那就是逐行掃描,從發(fā)型膚質衣飾上就能開始分析生活習慣、審美情趣、收入水平、個人能力、精神狀態(tài)、自我認知、行為習慣,判斷是否合適自己。真誠?真誠都不在這張分析表格里。180都比真誠管用,值得仰頭多說兩句話。 如果能夠幸運地躲開社交媒體的洗腦,那么就只剩下第二句話:做你自己。這不是要求的上限,而是要求的下限。為什么會那么說?因為提問的人完全搞錯了方向。什么叫“追女孩”?什么叫“跟女生聊天”?從來就不存在這樣的事情。 如果能夠幸運地躲開社交媒體的洗腦,那么就只剩下第二點:做你自己。 這不是要求的上限,而是要求的下限。為什么會那么說?因為提問的人完全搞錯了方向。什么叫“追女孩”?什么叫“跟女孩聊天”?從來就不存在這樣的事情。 沒有什么“追女孩”,事實上,每追一步的前提是女孩事先給出了某種許可或者鼓勵。女孩要不想讓你追,能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你追一個失蹤人口給我看一看?也沒有什么“跟女孩聊天”,而是女生想跟你聊天,那么你就有得聊;女孩想聽你說話,那么你就有得講。如果對方對你就沒興趣,不存在什么你換個話題,對方就突然有了興趣。你見過狐貍追兔子追不上,狐貍說不如我換個話題吧,然后兔子就站住不走的? 所以,戀愛關系中由被追求者掌握主導權,不是你追,是別人許可你追。也不是你聊,而是別人愿意多聽。這才是現實,想什么追求的方法,想什么聊天的技巧,全都是浪費時間。因為都沒用,所以我說麻煩做你自己,這是下限。再往后退半步,那就是舔狗。為什么會變成舔狗?因為相信真誠是必殺技。 不大可能你扮演出一個所謂“更好的自己”,然后就能吸引對方。沒興趣就是沒興趣,無論你再怎么扮演,對方也看得一清二楚,就像考試的時候老師站在講臺上看誰作弊一樣,都能看得見,區(qū)別在于想不想抓。你自己不是這樣,你努力扮成這樣,那么別人本來只是沒興趣,看完表演之后就直接上升到惡心了。 你是個什么人,那保持這個樣子就好。無論你是個什么人,只要是個普通男孩,大部分姑娘肯定不會喜歡,只有少部分姑娘會有點興趣。在少部分姑娘里,可能剛好有一個你喜歡的。那不就正好么?苦惱都是來自非得要某個特定的姑娘不成,然而對方又對你根本沒興趣。然后就換顏值去砸,換金錢去砸,換才華去砸,網上學來的各種奇奇怪怪的技巧都用上,全部都不行,那么就換真誠和忠誠去砸,終于成為一代備胎或者優(yōu)質舔狗。 也不想一想,你都沒法讓你不喜歡吃香菜、折耳根的朋友改變態(tài)度,你又怎么會覺得有什么方法,有什么技巧,可以改變一個女孩對自己的態(tài)度?難道說你還不如一根香菜?做自己就好,總有喜歡吃香菜的,不要勉強別人一定要吃。 最后,我覺得年輕男性不要整天老想著戀愛,應該把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用來搬磚。時常有單身狗在哀嚎:給我一個妹子,我不行了,要死了。這是體內的荷爾蒙在作祟,完全可以用鍛煉身體、洗冷水澡、不看刺激性內容、換輕薄被褥寬松內衣褲的方法予以解決。人這一輩子,就是和自己體內荷爾蒙抗爭的一輩子。年輕時克服睪丸激素,中年時克服升糖素,年老時克服激素不足的更年期。激素不讓你好過,你也不能讓激素好過。 而通過搬磚,一個年輕男孩會因為自己的搬磚水平而建立某種生存于這個世界上的自信。比如說一個人在大潤發(fā)殺了十年魚之后,目光自然和刀鋒一樣冷,那么自然也就會有一種個人魅力。而古老的生物學本能,會讓女性不自覺地找尋那些看起來自信從容,可以保護子代的男性。所以,真正有利于戀愛成功的,不是網上五花八門的穿衣技巧,談天技巧,而是搬磚。 有女朋友,你的幸福在自己的一雙手上。沒有女朋友,你的幸福更在自己一雙手上。無論從哪一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