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興衰的600年周期與氣候變遷
? ? 對于過往的中國歷史,似乎用一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開頭算是不錯的。然而這一句話過于粗糙,定性不定量,而且分合之勢的分析不應該局限于一朝一代,分合或者興衰的原由也未給出。

? ? 查看歷史朝代的年代分布,你會發(fā)現(xiàn)大興和大衰的年代相互交替,此處“大興”主要指平民百姓能夠豐衣足食、生活穩(wěn)定的盛世,大衰則指社會極度混亂、戰(zhàn)亂或災難四起、百姓朝不保夕的時代。先來看大興盛世的朝代分布:

? ? 大致可以看出大興的年代分別分布在公元前1800年(大禹到黃帝之前的年代甚至可以算到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元年、公元600年、公元1200年、公元1800年左右,算是非常有規(guī)律的年代分布(此處并非指哪朝的哪個皇帝優(yōu)秀而帶來的盛世,也不是戰(zhàn)后人均土地增多帶來的表面繁榮)。再看大衰時期的朝代和年代分布:

大衰時期大致可以歸結為公元前2700年左右、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公元前900年、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公元900年、公元1500年左右。(炎黃時代記載不清,但剛好有記錄與此處規(guī)律一致方才寫在這里,另外最近報道的5300年前雙槐樹遺址的河洛古國也與此規(guī)律符合,即公元前3300年可能是個亂世)
綜合以上,可見歷史大興的周期為600年,而大衰的周期也是600年,且大衰時期正好位于兩個相鄰的大興年代正中間。鑒于正向反向論證這一規(guī)律得出的一致性,這一歷史興衰的600年周期規(guī)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到具體興衰的年代會有些許擾動,可能原因是有其他因素在影響,但周期的大勢還是相對明顯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穩(wěn)定的興衰周期呢?目前的個人猜測是氣候,只有天地的力量才能如此長久并穩(wěn)定的影響興衰規(guī)律,而人為因素在己身力量不足時,只能做出一些加快或延后的擾動。氣候因素影響農(nóng)業(yè),農(nóng)業(yè)影響百姓的糧食產(chǎn)出和其他生存條件,進而影響朝代的興衰。氣候好時,風調(diào)雨順,糧食增產(chǎn),百姓豐衣足食,君王垂拱而至,成就一世英名,反之則糧食減產(chǎn)、天災人禍。猜測這一原因的一些小小佐證如下:
1、明朝中后期(公元1500年左右)為小冰河時期,氣候變壞,糧食減產(chǎn),疫病盛行;
2、科學家預測2100年左右地球將進入另一個小冰河期(也有說2020年、2030年或2050年),這與我們的規(guī)律一致(但現(xiàn)在我國國富民強,科技發(fā)達,科技已經(jīng)能夠很好應對氣候對農(nóng)業(yè)的沖擊,同時國力對農(nóng)業(yè)的依賴也更弱,加上全球化的經(jīng)濟外貿(mào),以及溫室效應對氣溫降低的抵消作用,我們完全能夠很好應對)。
3、歷史上的大衰之時,通常也是對資源(尤其是糧食)的爭奪。氣候變差,天氣變冷,引起北方的草場退化,歷史上的游牧民族因而需要南下?lián)寠Z資源維系本族,這在多次動亂中都可以見到。
而另外找到的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老先生的文章《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規(guī)律》,這是真正從氣候研究來看王朝興衰,其將中國近5000年歷史分為4個時期,具體如下:
第一個溫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個寒冷期:東周
第二個溫暖期:兩漢
第二個寒冷期:三國魏晉南北朝
第三個溫暖期:唐朝
第三個寒冷期:五代十國兩宋
第四個溫暖期(相對溫暖,但不及之前溫暖):明朝
第四個寒冷期:(17世紀至19世紀)清朝
結果與筆者個人的結論有重合的地方,也有矛盾的地方,但與竺可楨老先生共同肯定的是大氣候對人類甚至文明進程有著重大影響。個人得出這一結論純粹是從歷史王朝年代分布和大致興衰情況來分析,對周期的論證和背后原因的討論都非常粗糙,而找這一歷史規(guī)律的原因,其實是為了方便記憶各王朝的分布年代。在此分享出來,希望于你有益!

注意:以上非正式歷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