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南北戰(zhàn)爭(2)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177號:美國內(nèi)戰(zhàn)中的軍隊(2)聯(lián)邦部隊-American Civil War Armies(2)Union Troops。原作者Philip Katcher,繪圖Ron Volstad。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1:上校,步兵,1861年
戴禮服帽,穿校級軍官禮服、罩袍式外套和1861年版深色褲子的這名上校在肩章上展示著他的團的數(shù)字番號,這一數(shù)字位于天藍色圓圈里——天藍色是步兵的兵種色。他的佩劍是步行兵種軍官專用的。
A2:軍士長,步兵,1861年
這名軍士長穿征募軍人版制式禮服,配非授銜軍官用佩劍和非授銜參謀軍官用斜背帶,斜背帶上展示黃銅扣章。注意背景圖中第13伊利諾伊州步兵團的國旗,它曾被邦聯(lián)部隊繳獲并被保存在弗吉尼亞里士滿。1865年這座城市陷落之后這面旗幟被重新找回——隨后它成為1861年弗吉尼亞脫離合眾國之后再次在這座城市上空飄揚的第一面美國國旗。這面旗幟對于所有美國步兵團的國旗來說具有普遍代表性,雖然一些州的部隊所攜帶旗幟有細微的不同之處——比如賓夕法尼亞州的步兵部隊所攜帶的旗幟在靠近旗桿一側上方帶有繪畫或刺繡上去的被群星環(huán)繞的州徽。另外,本圖旗幟上的字樣為“13th ILL”(第13伊利諾伊州團)。
A3:中尉,步兵,1861年
野戰(zhàn)中,許多軍官仍然穿著罩袍式外套,但帶垂穗的肩章已經(jīng)被肩章牌所取代了。這名中尉系軍官版的制式佩劍腰帶,腰帶前端固定一只戰(zhàn)前式樣的帶有盾牌式盒蓋的火帽盒。

B1:中校,騎兵,1863年
騎馬軍官穿這名中校所穿的這種罩袍式制式大衣。肩章的背板采用兵種色,圖中這里的是代表騎兵的黃色。尖而窄的帽頂設計在很多軍官中非常流行。他的武器是一把騎兵軍官用馬刀,馬刀上裝飾復合金屬材料制成的軍官版金絲盤紋馬刀繩結——相比其他兵種的軍官,這種裝飾物在騎兵軍官中使用更為普遍。注意本圖還展現(xiàn)了軍官版罩袍式大衣背部的裁剪細節(jié)。
B2:中士,騎兵,1863年
許多騎兵在野戰(zhàn)中傾向于穿不帶肩章的制服夾克。這名士官的軍便帽上帶有兵種帽徽——步兵通常不佩戴兵種帽徽,但騎兵的佩戴卻很普遍。在他的腰帶上固定著(從右胯部前段開始)火帽盒、手槍槍套、手槍彈藥盒和卡賓槍彈藥盒。
這名騎兵中士擁有一支1863年開始使用的新式樣的三角旗,之前的旗幟形狀相同但紅白兩色條紋寬度均分?!癠S”字樣和部隊名稱展示在上半部中央的一條白色條紋上,團的數(shù)字番號展示在下半部中央的紅色條紋上。
B3:上尉,騎兵,1863年
相比罩袍式大衣,單色短夾克是騎馬部隊軍官在野戰(zhàn)中的最愛。尉官和校官的這種制服分別有一到兩排紐扣。這名人物還展示著一頂在軍官中非常流行的矮帽身的“麥克萊倫式”或“獵擊兵式”帽子。和許多軍官一樣,在野戰(zhàn)中他們會穿裝備給征募軍人的單色褲子。

C1:上尉,輕型炮兵,1864年
黑色寬檐帽雖不是制式帽具,但卻是在軍官和士兵中都最受歡迎的一種帽子,在那些騎馬的兵種中尤其如此。騎馬士兵的短夾克也被輕型炮兵的軍官們穿著,上面裝飾著“俄國式”肩頭繩結裝飾,繩結外側末端之上佩戴著銀色軍銜徽章。尉官使用這種繩結裝飾的相對簡單版本并且根據(jù)軍銜會加上一到三排編紋裝飾。校官的為四排,并且繩結制作更精美但基礎設計相同。
C2:下士,輕型炮兵,1864年
輕型炮兵的禮服中包括了圖中這種平頂圓筒軍帽,事實上它很少被使用。這名下士作為一名老兵的身份通過兩只袖子袖口上方的服役條紋章來表示。炮兵為條紋章加上了天藍色的鑲邊,這代表在戰(zhàn)時服役的經(jīng)歷,而其他兵種的這種鑲邊是紅色的。他的馬刀實際上是騎兵式樣的而非不太流行且相當稀有的輕型炮兵用馬刀。人物扛的是俄亥俄志愿老兵炮兵團第19獨立炮兵連的旗幟,也是這一時期輕型炮兵使用的典型旗幟。第19炮兵連在謝爾曼將軍麾下參加了從坎伯蘭隘口(Cumberland Gap)到亞特蘭大的戰(zhàn)斗,之后他們防守納什維爾,而最后的戰(zhàn)斗是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達拉謨火車站。到戰(zhàn)爭結束,該部隊得到了29次戰(zhàn)斗榮譽,其中一些已經(jīng)標記在圖中的旗幟上了。
C3:團級軍需士官,重型炮兵,1864年
這名團級軍需士官穿重型炮兵部隊的禮服制服,這其中包括了非常少見的M1833式步炮兵用軍刀,這是一種樣式奇幻的羅馬式刀,靈感來自綽號“卷心菜刀”的法國M1831式軍刀。他的肩章牌實際上是中士式樣,其實他本應佩戴證明他新近獲得提升的鉚在衣服上的參謀軍官版肩章。

D1:列兵,步兵,1863年
這名男子參加了所有的戰(zhàn)斗,滿身傷痕,沖鋒陷陣卻總是首當其沖——這就是步兵,美國陸軍稱譽這一兵種為“戰(zhàn)斗女王”。這名人物的形象在野戰(zhàn)中經(jīng)??梢?。他幾乎不佩戴任何在閱兵式上會展示的那些織物花飾或裝飾性徽章,不過他還背著一只背包——此時他的戰(zhàn)友們的背包大多已經(jīng)丟失或扔掉了。
D2:少尉,步兵,1863年
野戰(zhàn)中,軍官的著裝比士兵的稍好些。這名少尉穿私人制造的仿制版雜役服上衣。他的寬檐帽上佩戴著第5軍團第1師的帽徽。私人購買的皮背包搭配一只可拆卸的未上漆的帆布包,帆布包是用來裝食物的。帶有紫銅鉚釘?shù)钠ぶ扑畨夭捎缅a制壺嘴,內(nèi)側則為錫箔材質(zhì),這一產(chǎn)品在1862年獲得專利,后來也成為普遍保留下來的一種歷史遺物。
D3:上士(傳令士官),步兵,1863年
許多士兵如果讓他們自己選擇的話,他們會在野戰(zhàn)中穿罩袍式大衣而非上衣。圖中可見這種服裝的背面情況以及腰帶以下露出的鈕扣。這名士官手持第60俄亥俄志愿步兵團的團旗,其式樣與制式團旗非常接近。該團1864年時作為第9軍團的一部分參加了在波托馬克河的戰(zhàn)役,并從大荒原(Wilderness)一路戰(zhàn)斗并最終占領彼得斯堡。旗幟下方緞帶上的字樣為“60TH REG’T O.V.I’”(第60俄亥俄志愿步兵團)。

E1:連級軍需士官,騎兵,1864年
雖然到了1866年還都是非正規(guī)的做法,但在V字章上加單一一條“橫條”來代表連級軍需官在很多士兵的照片中都可以看到,照片證據(jù)的最早年代甚至到了1863年。這名士官穿一件非常流行的騎兵服裝——全藍色的“繞身”夾克(或被稱為“彈筒型”夾克),袖口之上還佩戴著作為老兵身份象征的服役條紋章。團的數(shù)字番號展示在帽頂。他的卡賓槍是斯賓塞連發(fā)步槍,同時他還攜帶放置這種槍的輔助裝備的布萊克斯利快速裝填彈藥盒——這種可以裝10支7發(fā)裝“斯賓塞彈夾”的彈藥盒與斜背帶相連接,并且出于安全考慮底部帶有一條可以穿在馬刀腰帶上的套環(huán)。美國陸軍在1862年至1866年6月間購買了3萬2千支這種卡賓槍。
E2:列兵,第4軍團第1師,1864年
這名列兵在帽頂佩戴他的軍團的制式徽章。另外他還穿著制式的法蘭絨襯衫,褲子則以不搭配背帶的最普遍方式穿著。他手持一只咖啡壺/杯,這是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的其中一種戰(zhàn)斗裝備——從鼓舞士氣上來看,咖啡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給養(yǎng)品了。
E3:樂手,騎兵,1864年
所有樂手都以他們胸前的兵種色框架和條紋紋飾來標明作為自己的身份。這名男子手持一只裝飾兵種色垂穗和繩帶的小號;步兵經(jīng)常使用的是綠色的垂穗和繩帶,而炮兵的則為紅色。在他的帽頂上裝飾著團的數(shù)字番號和他所在連的字母編號。

F1:列兵,步兵,1862年
陸軍進口了1萬件法國陸軍獵擊兵的制服并且裝備給了多支步兵部隊。這些服裝后來不得不將紉線放開,因為美國人趨向于穿比法國人更大號的服裝。這名士兵戴一頂制式的“法式警察帽”,另一種平頂圓筒軍帽在穿正裝的場合下也會配備。
F2:列兵,第35新澤西步兵團,1864年
圖中展示了阿拉伯式制服的背面以及夾克之下顯眼的彈藥盒——許多部隊在腰帶上安裝他們的彈藥盒,但第35團用夾克掩蓋下的斜背帶來連接他們的彈藥盒。該團一開始還使用帶有黃色裝飾的平頂直圓筒深藍色軍帽,但在1864年,它們被土耳其式氈帽所取代。該團最初裝備的是P1853型恩菲爾德滑膛槍,之后它們被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替代。另外,這名男子已經(jīng)裝備了斯普林菲爾德步槍的刺刀刀鞘。在佐治亞和卡羅萊納,該團隸屬于謝爾曼將軍的第22軍團。
F3:列兵,第5紐約步兵團,1863年
第5紐約團所使用的阿拉伯式制服可能是最接近于法國人的阿拉伯式制服的一款了。紐約州版本的腰帶扣系在人物身上,但彈藥盒上的銘牌則是美國國家制式的。第5團在半島戰(zhàn)役和第二次牛奔河戰(zhàn)役中兩次慘敗于德克薩斯旅手下,后一次戰(zhàn)役也讓該部隊徹底沉淪。

G1:列兵,第155賓夕法尼亞步兵團,1864年
阿拉伯式制服(Zouave)裝備了這支部隊,這是新成立的這支部隊在經(jīng)歷幾年的訓練從而獲得作戰(zhàn)能力的象征。作為服裝裝飾的一部分,該團在他們的夾克前襟上佩戴第5軍團第1師的徽章。這名士兵裝備的是一支M1863式斯普林菲爾德滑膛槍。
G2:上尉,第155賓夕法尼亞步兵團,1864年
穿阿拉伯式服裝的義勇軍的軍官和他們的士兵們所穿的制服并不相同。很多部隊中這些軍官只使用享有聲譽的彩色圓筒平頂軍帽和(可能的情況下)長筒靴。不過在第155團卻擁有幾種不同的義勇軍軍官用著裝,而圖中這種是最普遍的。
G3:列兵,第13軍團第3師,1864年
一些來自西部州的團部分采用了阿拉伯式著裝,但是它們通常沒有東部州所制作的精細。圖中這種簡化的“半阿拉伯式”夾克是第13軍團第3師以及第34印第安納步兵團的專有服裝。這種式樣的夾克被來自于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和其他西部州的人員穿著。

H1:樂手,第2軍團第3師,1865年
這名鼓手穿步行士兵的大衣,這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服裝。軍團的徽章采用師的標志色佩戴在帽子上。他的鼓采用制式設計?;A的老鷹加緞帶圖案與團旗上所展示的圖案類似,這種圖案是各兵種通用的,但在野戰(zhàn)中炮兵采用紅色底色來替代代表步兵的藍色底色。鼓連接著制式白色織物背帶。野戰(zhàn)中傳令通常需要使用鼓,在軍營中也規(guī)定用敲鼓的方式規(guī)范士兵的日常作息。
H2:列兵,輕型炮兵,1865年
裝備一支輕型炮兵用馬刀的這名士兵穿騎馬部隊士兵用大衣,它帶有兩排紐扣并且斗篷的長度更長。他還擁有一只官方制造供炮手使用的棕色皮背包。這種包可以在操炮時攜帶從運彈車上搬下來的彈藥,以防止法蘭絨材質(zhì)背包與火藥粉末摩擦產(chǎn)生危險的火花。
H3:少校,重型炮兵,1865年
軍官大衣是深藍色的,袖口之上的黑色絲質(zhì)緞帶代表了軍銜——這名少校的軍銜用三排絲帶來表示。帽身較低的禮服帽,也就是著名的“伯恩賽特帽”(Burnside)或“科蘇特帽”(Kossuth)在這一時期的軍官中間相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