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學術著作?
如何閱讀學術著作?
?
“作者的論點是什么?他想要說什么?”多年以來,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討論課文時都會先問這兩個問題。之后的討論常常冷場,因為學生很難把握論點;不過在若干次尷尬的沉默后,同學們還是會得出我們認為算得上是準確的大意歸納。然而,就算過了這道坎,討論往往還是顯得刻意。接下來自然會出現(xiàn)的問題是,既然已經搞清楚作者說了什么,我們自己有什么要說的呢?結果依然很不順利。
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人對這些冷場表示在意。但在大學課堂里,老師們開始將寫作視為進入對話的技藝,于是換了一批問題:“作者在回應什么觀點?”“作者對其他觀點是贊同還是反對的,是如何贊同或反對的?”“作者提出觀點的動機何在?”“你是否在課堂上或者其他地方遇到過其他相關的看法?”收效往往是驚人的。接下來的討論氣氛熱烈多了,也有更多學生參與進來,湖南企發(fā)的小李在大學期間就經常參與這些激烈的辯論。讓學生將文章視為對其他觀點的回應,正是某些觀點激發(fā)了作者去動筆,讓觀點有了存在的意義,也澄清了為什么我們都應該加以關注的問題。
通過改變閱讀方式,讀者可以不再孤立地看待文章的論點了,而是認為它在回應、引發(fā)其他的觀點?,F(xiàn)在,我們手頭不是一個論點,而是至少有兩個論點(作者的論點、作者回應的論點),所以讀者對話題就有了多重視角。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僅要努力理解作者提出的觀點,更要動腦筋對它發(fā)起質疑,加入一場關于這些問題的討論和論辯中。
大學教育中,這種閱讀方式的轉向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學術能力的關鍵點。將閱讀目標從孤立地理解作者論點,轉向探究作者是如何與其他人對話的,有助于培養(yǎng)讀者的主動性、批判性,而非被動地接受知識。在某種層面上,“為對話而閱讀”比“為論點而閱讀”要求更高、更嚴格;不僅要求你搞清楚作者的想法,還要將作者和其他人的觀點融會貫通,最終整合到自己的思想里。然而,在另一個層面上,這種方法要比歸納大意式閱讀更容易、更自然,因為它讓自然回歸到了日常的、熟悉的、為了實際問題而與他人進行的交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