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湖南大學】中國古代建筑藝術 柳肅(全74講)

2023-02-15 22:12 作者:霧夜長明  | 我要投稿

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上)


一、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特點


1 平面布局特點

諸如宮殿、寺廟、園林、住宅等各種形式,中國古代大部分建筑都不是獨立(獨棟)出現(xiàn)的,僅有極少數(shù)的情況下才出現(xiàn)獨立的一棟建筑,即在風景名勝之地“點景”的建筑。平面的群體的組合是中國建筑最重要的特點。

這種群體的組合也有個基本的規(guī)則

①由若干單棟獨立的建筑組成院落。諸如三棟建筑圍成一個三合院,四棟建筑圍成一個四合院

②由若干單棟獨立的建筑組成庭院,由若干個庭院組成建筑群

在這種規(guī)則的基礎上,庭院根據(jù)實際需求的不同空間大小也不同,舉例時間:

?
1.2.1 平面布局 概論 P2 - 04:55
?

視頻內(nèi)容簡述:在故宮平面圖中,太和殿前就有一個巨大的庭院,面積相當于如今一個廣場的規(guī)模,以滿足皇帝朝會文武百官以及舉行重大的國家儀式等需求。


1.1 中國建筑組群方式

建筑平面群體的組合其方式分為兩類:①對稱式布局②自由式布局


① 對稱式布局

中軸對稱的組合方式,占多數(shù),諸如宮殿、寺廟、祠堂、會館、書院、民居住宅等都是有軸線的。

這種軸線對稱式布局往往有一個規(guī)則由一條中軸線為主往縱深方向發(fā)展,按照建筑——庭院——建筑——庭院——建筑——庭院——建筑......的方式縱深排列。(見下圖:紅線標注部分就是中軸線)

而這種在中軸線上縱深的“”往往象征了身份地位的等級,“進”數(shù)越多則建筑主人的身份地位就越高,“進”數(shù)營造出了一種神秘感,所以有諸如“庭院深深”、“深宮大院”這樣的描述,還能體現(xiàn)出莊嚴肅穆之感。(見上圖:永州干巖頭村周家大屋)

除了主要的中軸線外,還有橫軸線上的發(fā)展,這在民居住宅中十分常見,這種布局方式往往也是家族繁衍的象征,因為中國古代民居住宅經(jīng)常就是一個大家族的聚居,隨著子孫繁衍會不斷出現(xiàn)分支,分支又會分支。(見上圖:橫向的帶箭頭的黑色線條)

也存在并列幾條縱軸線的情況,其中一條縱軸線就稱之為“一路”,一般民居中少有這種縱向并排的幾條“路”的布局。(見下圖)

在現(xiàn)實中,民居住宅布局的情況介紹時間:

?
1.2.2 中國建筑組群方式 P3 - 09:29
?

視頻內(nèi)容摘要:


這種對稱式布局還體現(xiàn)出了建筑群中各建筑的主次,一個建筑群實際上就是一個小社會,在這個社會中需要區(qū)分主次關系,而建筑作為社會文化的承載自然也就有主有次,有中心庭院和次要庭院之分,有中心建筑和次要建筑之分。

例如宮殿表達的就是皇家的社會,皇家之中皇帝為大,因此皇帝朝會的殿堂“太和殿”就是整個宮殿建筑群的中心,其他的建筑其規(guī)模和體量都比它小,布局也圍繞在它的周邊。

寺廟中,其表達的是佛教的社會,佛教之中如來佛為大,因此如來佛所在的“大雄寶殿”就是整個寺廟建筑群的中心。

民居住宅中,其表達的是家族的社會,家族中大家長為重,因此大家長住正房,而兒孫輩就住體量小、位置次的廂房、耳房等。


② 自由式布局

多見于園林建筑,但園林建筑中也有局部的軸線對稱式布局出現(xiàn)。

頤和園萬壽山平面圖 詳解時間:

?
1.2.2 中國建筑組群方式 P3 - 16:35
?

視頻內(nèi)容簡述:在皇家園林中依然存在局部的軸線對稱式布局建筑(見上圖右下角),這是為了滿足皇帝在園林中長住時,處理朝政及會見文武百官的需求。




2 藝術造型特點

單體建筑的外觀造型大體上有這樣的規(guī)則,三段式,即由屋頂、屋身、臺階三個部分組成。

中國古代建筑外觀造型的基本特點:①大屋頂;②三段式


2.1 建筑的式樣 / 屋頂式樣

屋頂?shù)氖綐佑?種: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攢尖頂、盝頂、盔頂。這些式樣是全國通用的,但又有地域上的風格差異。


① 廡殿頂

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的有四面斜坡的屋頂,四坡五脊,廡殿頂作為最高等級的屋頂式樣,還分單檐重檐兩種。


② 歇山頂

也屬于高等級的屋頂式樣,也有單檐重檐兩種,其和廡殿頂?shù)膮^(qū)別就在于它有“山花”(見下圖:圓圈標注處)它把廡殿式屋頂兩側側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來形成一個懸山式的墻面,有四坡九脊,也即四個坡面,九脊分別是一條正脊、上部四條垂脊、四角與垂脊間又有四條戧脊。


③ 懸山頂

屋頂?shù)膬蓚€坡面懸出兩個端頭的山墻,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二坡五脊


④ 硬山頂

屋頂?shù)膬蓚€坡面不懸出兩個端頭的山墻,左右兩面山墻或與屋面平齊,或山墻高出屋面(也即“封火山墻”,式樣眾多,多見于南方),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二坡五脊


各地的封火山墻造型特點介紹:

?
1.3.1 藝術形象 屋頂式樣 P4 - 11:40
?

視頻內(nèi)容摘要:


⑤ 卷棚頂

屋頂沒有明顯的正脊,而是將硬山,懸山或歇山頂之正脊作成圓弧形曲線,造型秀麗,不比有屋脊的屋頂顯得威嚴雄偉,一般用在園林當中。根據(jù)左右山墻是懸山還是硬山,卷棚頂可分為懸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頂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將卷棚頂看作是歇山、懸山、硬山的變形。


⑥ 攢尖頂

多條屋脊匯聚至一個點的屋脊。又分為四角攢尖、六角攢尖、八角攢尖、圓形攢尖四種式樣。其中圓形攢尖頂式樣見下圖天壇的祈年殿。


⑦ 盝頂

其屋頂不是一條正脊而是一個有一定面積的平頂,四坡四脊。


⑧ 盔頂

前面所述古代建筑其坡面都是朝內(nèi)凹的,坡面也被稱為“庇”,而盔頂?shù)?strong>坡面則是先凸后凹形似頭盔而得名。造型精美但制作困難,因此少見,下圖為“岳陽樓”。



2.2 建筑的形式

除了屋頂?shù)氖綐右酝?,我們還需要了解整體單棟建筑的造型,它一般按照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建筑在建筑群中所處的位置來分類。而建筑的形式有7種:殿堂、樓閣、亭、臺、軒、榭、舫等等。


① 殿堂

殿堂是最重要的建筑。根據(jù)規(guī)模的大小可詳細分為“殿”和“堂”兩類。大型建筑群的中心建筑為殿,諸如皇宮的太和殿和寺廟的大雄寶殿等,而小規(guī)模建筑群的中心建筑為堂,諸如民居的堂屋和書院的講堂,不過殿堂一般是不做區(qū)分的。殿堂是一個建筑群中最重要的中心建筑,一般而言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都是殿堂。


② 樓閣

樓閣即中國古代的多層建筑。由于古代地廣人稀,對于多層建筑沒有硬性需要,因此樓閣的數(shù)量占少數(shù),一般用作藏書樓、讀書樓,民居中則有閨樓、繡樓,此外就是名勝景點用于點景的樓閣,諸如岳陽樓、滕王閣等。樓與閣不需要做區(qū)分也沒有區(qū)分。

寧波天一閣:明代私家藏書樓。特點是底下一層是六開間,頂上二層除樓梯間外為一大通間,以書櫥作為間隔,其設計取自《易經(jīng)》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因為水可以鎮(zhèn)火,為避免藏書樓著火的禍患而采用這種“上一下六”形制,其建筑形制多被后來者模仿。

沈陽故宮文溯閣:清代皇家藏書樓。模仿了寧波天一閣的建筑基本形制,主體建筑外觀看是兩層,實為三層,每層六間。


③ 亭

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涼或觀景用。一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墻,頂部為攢尖頂。因為造型輕巧,選材不拘,布設靈活而被廣泛應用在園林建筑之中。


④ 臺

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建筑形式,從秦漢以前起就有許多“臺”建筑,諸如章華臺、銅雀臺等高臺建筑,所謂高臺建筑就是指在高臺之上再建宮殿建筑,后世逐漸少見。臺的作用各有不同。而下圖中的河南登封觀星臺,顧名思義,其作用是研究天象。

河南登封觀星臺詳解時間:

?
1.3.2 建筑的形式 P5 - 11:40
?


⑤ 軒

中國古代建筑中特有的造型,特點是有一面全開敞,無門無窗無墻壁。常出現(xiàn)在園林建筑中用于觀景,可以遮風避雨但不影響景觀,也出現(xiàn)在書院中用于人較多的講學場景,例如岳麓書院講堂的軒廊,面向庭院全敞開。


⑥ 榭

臨水的建筑,一面懸在水上,一面坐在岸上,常出現(xiàn)在園林建筑中,既可以觀景,也作為一個被觀賞的對象。


⑦ 舫

就是一個船形屋,臨在水面上模仿船的樣子,但底下是用磚石砌起來的,不能開動。也主要出現(xiàn)在園林建筑中用于觀景、閑談、喝茶等。




3 材料和結構特點


3.1 主要建筑材料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材為主,結合土、磚、石等輔料作為建筑的基本結構材料。一般是磚木、土木、石木組合。

木結構作為主體的構架,整個建筑包括屋頂、屋架、支撐、柱子均以木頭為主,而墻壁、門窗等圍合結構則可以用磚、石、土填充。這種木結構的特點就是在自然災害諸如地震、暴風中“墻倒屋不塌”,木結構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抗震,因為木頭擁有韌性,它允許一定程度上的彎曲變形而不容易倒塌。



3.2 木建筑的結構形式

主要的兩種結構形式是①抬梁式、②穿斗式,也有其他的形式


① 抬梁式/疊梁式

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使用范圍廣,在宮殿、廟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


② 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串起來形成一榀榀房架,檁條直接擱置在柱頭,沿著檁條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聯(lián)起來,由此而形成的屋架。

上圖結構詳解:

1 瓦: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隔熱防雨且美觀整潔、耐用性高

2 竹篾編織物:可用作屋頂基層,又有利于防水和保溫

3 椽:架在檁上承接屋面和瓦片的長條形木料

4 檁:架在梁上(抬梁式)托住椽亦或直接架在柱子上(穿斗式)托住椽的橫木

5 斗枋:用在檐柱柱頭之間的橫木

6 穿枋:是在進深方向上穿透柱身的橫木。穿斗式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托檁,柱間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聯(lián)系

7 柱子

上圖穿斗式屋架中間的獸樣雕刻,既作為一種裝飾又有其結構作用,用于承載上方的重量。


③ 抬梁式與穿斗式的區(qū)別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構架用料小,整體性強,但柱子排列間距密,只有當室內(nèi)空間尺度不大時(如居室、雜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構架可采用跨度較大的梁,以減少柱子的數(shù)量,取得室內(nèi)較大的空間,適用于古代宮殿、廟宇等建筑。



3.3 磚石土建筑的結構形式

與木結構不同,諸如石塔(磚石)、窯洞(土)的結構多為“”的形式,通過的方式將空間營造出來。具體介紹時間:

?
1.4.2 結構形式 P7 - 02:50
?

視頻內(nèi)容摘要:




4 裝飾藝術特點

木雕、磚雕、石雕通常被稱為中國古建筑“三雕”。此外琉璃、泥塑彩畫壁畫也是一種裝飾手法。


4.1 木雕

木雕是中國古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法,這源于中國古代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除了門窗、欄桿上可以做雕飾,大結構上的柱、梁、枋上也可以做雕飾,并且經(jīng)常是在建筑的結合部位(柱與梁的結合部位、柱與枋的結合部位、斗拱......)上做裝飾。

斗拱:在立柱頂、額枋和檐檁間或構架間,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斗拱承重結構可使屋檐較大程度外伸,形式優(yōu)美。


木結構裝飾根據(jù)工種工序的不同分為大木作小木作


① 大木作

即木構架建筑主要結構部分的制作,由、、等組成,“大木”是指木構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大木作裝飾藝術介紹時間:

?
1.5.1 裝飾藝術 木雕 P8 - 05:36
?

內(nèi)容摘要:

湖南瀏陽錦綬堂:將墻壁跟柱子連接起來的枋做成了畫卷的形式。

湖南雙牌縣坦田村民居木雕:挑枋的雕刻裝飾。挑枋即穿枋穿出檐柱后向上彎曲變成挑枋,用以承托挑檐。

掛落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額枋下方的一種構件。


② 小木作

即非承重木構件的制作和安裝,包括門、窗、欄桿、天花(遮蔽建筑內(nèi)頂部的構件)、藻井(建筑內(nèi)呈穹窿狀的天花,每一方格為一井,又飾以花紋、雕刻、彩畫)

門簪是用來托著門匾的,或僅作裝飾。將門簪和抱鼓石解說成“門當戶對”的寓意是牽強附會,中國古建筑中沒有這么一說。上圖圓圈標記處即為“抱鼓石”,抱鼓石屬于石雕范疇。



4.2 磚雕

磚雕是用青磚材料燒制的雕塑裝飾,一般用在墻頭、檐下、門楣、清水墻面等顯眼處。雕刻的內(nèi)容可以是人物故事也可以是飛禽走獸,雕刻的手法可以是高浮雕、淺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

北京禮士胡同民居磚雕:從左到右分別是墻面、墻敦、墻頭上的磚雕藝術。

杭州岳王廟:花窗的磚雕藝術

開封山陜甘會館:右方部分即為墻頭的磚雕藝術



4.3 石雕

石雕常出現(xiàn)在高等級建筑富裕的民居中,其最大的優(yōu)點就在于可以長期地暴露在露天環(huán)境下,抗風抗雨抗撞擊。諸如門墩石(鼓形門墩又叫抱鼓石)、露天的月臺、欄桿、殿堂前的丹墀[chi2]、石柱等。

龍柱多出現(xiàn)于紀念孔子的文廟中。紀念關帝的武廟也會采用龍柱。

安徽亳州關帝廟:也是山西人、陜西人的會館,因為山西、陜西人有關帝(關羽)的信仰。

湖南芷江天后宮:也是福建人的會館,福建人有媽祖信仰,天后即媽祖。該石雕囊括人物故事、飛禽走獸、自然山水。

福建晉江楊阿苗住宅:紅線框住的左邊部分的石雕

湖南雙牌縣坦田村:該村的一個老宅其門墩石、門檻、門框上的石雕。

洞口金塘楊氏宗祠:承擔柱子的“柱礎”石雕

河南周口關帝廟:柱礎石雕

汝城朱氏宗祠柱角石:墻角處的石柱做了石雕裝飾,這種柱角石既起到裝飾作用也有保護作用,可以抵御撞擊。



4.4 琉璃

琉璃的特點就是色彩鮮艷,但燒制工藝難度高,因此凡用琉璃的建筑都是高等級的建筑

琉璃多裝飾在屋頂上,諸如琉璃瓦、屋脊、屋脊兩端的鴟吻、各個角上的鰲魚、翹角等等。此外墻面上也有琉璃裝飾。

上圖:黃色琉璃瓦、琉璃的屋脊、琉璃工藝制成的屋脊端頭的螭吻

上圖:屋頂戧脊上坐著的一排仙人走獸,以及屋脊翹角等也是琉璃工藝制成

上圖:廣州陳家祠屋頂裝飾,有陶瓷也有琉璃,琉璃在性質(zhì)上也可以算作陶瓷一類

上圖:開封鐵塔,表面其實都是琉璃磚,但可能是由于燒制過程出了差錯,導致顏色很深,形似鐵塔



4.5 泥塑

泥塑是民間建筑中最常用的裝飾手法,相較于琉璃而言其價格更便宜、工藝更簡單。泥塑中又有加了色彩的彩塑,彩塑中的色彩來源是礦物原料。但更多的是不加色彩的,只依靠立體感做出效果。泥塑裝飾的部位有屋頂、墻面、封火山墻的墻頭、墻端處等。

人物類的泥塑介紹時間:

?
1.5.5 泥塑 P12 - 06:50
?

視頻內(nèi)容簡述:中國古代人物的雕塑不多,一般只在廟宇中才會出現(xiàn)泥塑的神像,而現(xiàn)代那種在古建筑前面或在園林中間加一尊雕塑的情況其實是畫蛇添足,因為中國古代一般是沒有公共雕塑的,雕塑只在房屋上做裝飾或在廟宇中做神像。



4.6 彩畫與壁畫

① 彩畫

在木建筑構件上做出的工藝,既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又有其裝飾性。彩畫一般都是規(guī)則的圖案


② 壁畫

不是裝飾在建筑構件上而是在大片的墻面上,且壁畫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是完整的美術作品,有山水、人物故事、飛禽走獸等。




5 城市規(guī)劃的特點


5.1 城市規(guī)劃的分類

城市的規(guī)劃分為兩種:①無規(guī)劃而自然生成的、②有規(guī)劃而建造的


① 無規(guī)劃的自然生成

自然生成的城市是從“市”長出來的,“”在古代最初是一個交易的場所,在古代,隨著生產(chǎn)能力的提高人們漸漸出現(xiàn)了分工,這種分工導致了商品交換,商品交換到最后逐漸趨向于集中到一個地方進行,因此形成了市,并且這種“市”往往是伴隨著河流生長出來的,因為運輸是商品交換的重中之重,而除了馬車以外,船就是重要的運輸工具。


② 有規(guī)劃的建造

多出現(xiàn)在中心城市,尤其是都城或地方的中心。這種規(guī)劃建造城市的突出因素就是政治性因素,也即城市規(guī)劃以皇宮或政府機構為中心,按軸線布局,突出主體

里坊制: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考工記》中就有記載有關城市規(guī)劃的制度和方法。里坊制的內(nèi)容是說:城市的規(guī)劃要全部按照棋盤格的形式來劃分,道路有縱向、橫向,而每一個小方塊就叫一個“里”或“坊”,里坊制的這種規(guī)劃方法對后來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被各朝各代延續(xù)下來,不過宋朝以后就沒有那么嚴格的實施了,但規(guī)劃的方法還是不變的。

里坊制最初產(chǎn)生的原因除了①城市空間規(guī)劃的需要,還有②城市管理上的需要。因為中國古代“重農(nóng)抑商”,商品經(jīng)濟一直被約束,而城市的里坊制就是為了控制這種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里坊制度中,一個方格就是一個里/坊,也即一個街區(qū),在宋以前,它被高高的圍墻圍起來,只開一道門稱之為“里門/坊門”,道路的沿街是不允許開商店的,住在里坊的居民出入必須經(jīng)過這道門,而這道門夜晚是關閉的,實行宵禁,街上戒嚴,有軍隊巡邏。要買東西則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下,去一個集中的區(qū)域也即“市”進行交易。這種嚴格按照里坊制進行城市規(guī)劃的方法直到宋代才開始打破,而宋代的這種里坊制的打破就是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結果。


上圖:古代遺留下來的“里門/坊門”,而今天的里弄、胡同其實都是古代的里坊演變過來的



5.2 政治性因素

前述可知,城市的這種有規(guī)劃的布局本身突出了其政治性因素,即以皇宮或政府機構為中心,按軸線布局,突出主體。

例如故宮,除了中軸線上的建筑需要規(guī)劃,圍繞皇宮的四個方向上也需要做相應地規(guī)劃,南邊有“天壇”,北邊有“地壇”,東邊有“日壇”,西邊有“月壇”,“天地日月”共同圍繞著中心的皇宮,體現(xiàn)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故宮中軸線的具體介紹時間:

?
2.2.2 政治性因素 P15 - 02:10
?


有關廣場的具體介紹時間:

?
2.2.2 政治性因素 P15 - 05:21
?

內(nèi)容簡述:中國古代城市中是沒有“廣場”的,廣場是西方的產(chǎn)物,因為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哲學家有著在公眾場合演說、聚會的需求,其次是西方人有著與陌生人進行一般社交的習慣,而我國古代沒有這樣的需求,因此沒有廣場。古今對比如下:


北京城平面圖詳解時間:

?
2.2.2 政治性因素 P15 - 08:38
?

內(nèi)容摘要:北京城是一個“凸”字型平面,其中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的布局是有講究的,其暗和了陰陽五行的道理。



5.3 里坊制與鐘鼓樓


① 里坊制

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布局是中國古代“里坊制”實行的最典型的一個代表。皇宮“太極宮”在中軸線的北端。古代皇宮在中軸線上是肯定的,但是位于中軸線的前端還是后端,這在各個朝代都不一樣。圖中的每一個方塊就是一個“里/坊”,圖上的“東市”和“西市”就是可以購買物品的地方,“買東西”這個詞中的“東西”就是這么發(fā)展而來的。


日本的平城京/京都,其城市的規(guī)劃也完完全全是模仿唐朝的長安城而來的。

日本平城京平面圖詳解時間:

?
2.2.3 里坊制與鐘鼓樓 P16 - 05:09
?

我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考工記》中就有記載有關城市規(guī)劃的制度和方法,也即“里坊制”。這種方式直至今天依然被延續(xù)下來,因此生活中可見所有的道路多半都是“南北向”的和“東西向”的。

“里坊制”的打破是在宋朝,《清明上河圖》表達了宋朝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其“商品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的景象。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商品經(jīng)濟大發(fā)展的時期,漢唐雖然繁榮,但其在經(jīng)濟上并不是最繁榮的。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見,宋朝已經(jīng)不像前朝那樣因為“里坊制”的嚴格規(guī)定導致沿街的里坊都有高墻圍住,以及不允許沿街開商店也不允許老百姓隨意出入了,宋朝的沿街已經(jīng)沒有高高的圍墻,滿街都是商店,車水馬龍、熱鬧繁榮。自宋朝以后,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里坊制”作為“一種管理制度”來看被打破了,但作為“城市規(guī)劃的一種方法”來看它被延續(xù)了下來。

水鄉(xiāng)城鎮(zhèn)具體介紹時間:

?
2.2.3 里坊制與鐘鼓樓 P16 - 09:51
?

內(nèi)容簡述:水鄉(xiāng)城鎮(zhèn)中河流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道路,因為船運是重要的交通運輸。


② 鐘鼓樓

中國古代城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都有鐘鼓樓,因為古代沒有手表、鬧鐘這類計時工具,除了依靠太陽計時,在城鎮(zhèn)中需要設立一個鐘鼓樓,早晨敲鐘,晚上敲鼓,此謂“晨鐘暮鼓”。

在大城市中,鐘鼓樓是獨立分開的,有獨立的“鐘樓”和“鼓樓”,在小城市中,鐘樓和鼓樓則合為一個,稱為“鐘鼓樓”。

鐘鼓樓的建筑位置介紹時間:

?
2.2.3 里坊制與鐘鼓樓 P16 - 11:47
?

內(nèi)容簡述:古代,北京城因為中軸線的中心是皇宮,所以鐘樓、鼓樓都在中軸線上的后端,這樣敲鐘擊鼓全城都可以聽見。而西安城的布局更加規(guī)則,就是一個“田”字,鐘樓就坐在這個“田”字的正中心。

上圖:平遙市樓,市樓即鐘鼓樓的合一。




6 中國古代建筑制度


6.1 建筑等級制度

建筑等級制度是按照人的社會地位來規(guī)定建筑物的式樣和規(guī)模。中國古代對于建筑有著十分詳細嚴格的等級劃分制度。早在周朝就建立了完整的禮制,在《周禮》中就詳細的規(guī)定了這種建筑的等級制度。而《周禮》又成為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統(tǒng)治中制定社會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依據(jù)。因此《周禮》已經(jīng)是一個很完備的社會管理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關于“禮制”,它關系到社會政治制度,大到國家政治和法律,小到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在中國古代的禮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關于建筑的制度,這種建筑的等級制可以從建筑的各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其主要表現(xiàn)在:①屋頂式樣;②開間數(shù);③建筑色彩;④彩畫式樣


① 屋頂式樣

前面介紹了8種屋頂式樣,其中前4種是有等級規(guī)定的,即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其中最高級的是廡殿頂,再次是歇山頂,再次是懸山頂,再次是硬山頂。而攢尖頂、卷棚頂、盔頂、盝頂這些都是在特殊建筑(園林、風景建筑)中使用較多,因此就不一定進入等級的排列了。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多是在正規(guī)的建筑尤其是殿堂中使用,因此一定要有等級的規(guī)定。

最高級別的是廡殿頂,而廡殿頂中又有重檐和單檐之分,其中重檐廡殿頂?shù)燃壸罡?/strong>,單檐廡殿頂次之。歇山頂也是同理。

太和殿:是目前國內(nèi)最高等級的一座殿堂,它是重檐廡殿頂,黃色琉璃瓦(顏色上也是最高等級),11開間

太和門:太和殿前的建筑,屋頂是重檐歇山頂,黃色琉璃瓦,9開間

最高等級的建筑一般都是皇帝的宮殿,但是也有特殊的情況,比如祭祀孔子的廟宇“孔廟/文廟”在全國都是統(tǒng)一的,在禮儀制度中規(guī)定它可以享受最高等級的皇家建筑的待遇,因此它可以使用黃色琉璃瓦,當然,與皇帝的建筑相比它的等級還是略低一點。

寧遠文廟·大成殿:孔廟/文廟,為重檐歇山頂,黃色琉璃瓦,5開間

四川自貢西秦會館:民間建筑,山西、陜西的鹽商辦的鹽業(yè)會館,是全中國最豪華的會館之一,但是其建筑式樣依然不能逾越嚴格的建筑等級制度,僅為3開間


② 開間數(shù)

所謂開間,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兩個柱子之間就是一個開間。開間也有明確的等級9開間是最高等級,其次是7開間,再次是5開間,最低等級是3開間。而9開間是皇帝專用。因為“9”在術數(shù)之中是一個很特別的數(shù)。

中國古代術數(shù)介紹時間:

?
2.3.3 開間數(shù) P19 - 00:50
?

內(nèi)容概述:中國古代術數(shù)中蘊含有陰陽五行的道理,建筑的開間數(shù)也包含了這個概念,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而9是陽數(shù)單數(shù)之最,5是陽數(shù)的中數(shù),9與5的搭配往往是建筑中最高等級的數(shù)也是最吉祥的數(shù),正所謂“九五至尊”。因此皇宮中有很多殿堂正面9開間,進深5開間。

乾清宮:上圖是皇帝居住的寢宮,重檐廡殿頂,黃色琉璃瓦,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

太和殿的11開間是明朝的發(fā)展,但實際上在禮制規(guī)定制度中仍是9為最高等級。這種數(shù)字的運用不光是在“開間數(shù)”上,在其他的方面也有體現(xiàn),比如皇宮大門上的門釘一共有九路(9行9列),臺階踏步九級,斗拱九踩,屋脊翹腳上的仙人走獸有九樽等。


③ 建筑色彩

色彩中黃色是最高等級,然后逐次是紅色、綠色、藍色。藍色在有些情況下是特殊的,比如天壇,但在一般的裝飾用色上,藍色是最次。

黃色是皇帝的專用色,是最高等級的顏色,無論是在建筑上還是其他方面諸如服飾上都是如此,其余人不可逾越。其次就是“孔廟/文廟”在禮儀制度的規(guī)定上有著特殊的待遇,它可以使用黃色琉璃瓦。唐代的時候,禮制規(guī)定“凡辦學必祭奠先圣先師”,因此所有的學校都要祭孔子,學校又分為官辦和民辦,因此凡涉及到要祭孔子的建筑就可以用紅墻黃瓦。

岳麓書院:左邊書院的主體建筑是白墻灰瓦,右邊祭孔子的文廟是紅墻黃瓦,因為兩者等級不同,不能為了美觀而將兩種不同等級的建筑進行統(tǒng)一

天津文廟:比較特別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兩個文廟并列在一起,一個是“府文廟”,一個是“縣文廟”,因此劃分為兩條中軸線,兩種風格。古代以左為尊,這個左不是俯瞰角度的左,而是以坐在殿中的角度來區(qū)分左右,因此左邊是“府文廟”大成殿,采用紅墻黃瓦,右邊是“縣文廟”大成殿,采用紅墻青瓦。


④ 彩畫式樣

到了明清時期,彩畫的裝飾已經(jīng)很明確地形成了固定的制度,分為三個等級: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從左到右等級逐減。


和璽彩畫:為最高等級,只有皇帝的建筑才能用。特點是雙括弧,有龍紋或鳳紋。下圖藍色標注部分的紋路即是雙括弧。


旋子彩畫:比“和璽彩畫”次一等級。特點是旋轉形的菊花圖案順逆旋轉交替出現(xiàn)??梢杂迷诨蕦m中的一般殿堂上和大型的寺廟中。


蘇式彩畫:是最低等級的彩畫,平民百姓可以使用。沒有龍鳳紋,也沒有單、雙括弧的箍頭,特點是有“包袱”,即下圖藍色標注的位置?!鞍ぁ敝虚g不是一般的規(guī)則性重復的圖案,而是一副畫面/美術作品,有人物故事、飛禽走獸、自然山水等等,具有一定的欣賞性。


⑤ 其他

除了上述屋頂式樣、開間數(shù)、建筑色彩、彩畫式樣以外,能體現(xiàn)出這種嚴格的建筑等級制度的還有:


屋脊翹角上的仙人走獸

前面是一個“仙人騎雞”,與后面圓圈標記處的形式相夾,計算兩者中間的數(shù)量為準,數(shù)量9樽,為最高等級。


宮殿大門的門釘

每個門扇上的門釘共有9路,也即9行9列。


宮殿前的臺階踏步

雕刻了龍和云圖案的丹墀其兩邊是踏步,凡有這種丹墀的就等同于皇家建筑,為最高等級。在皇宮以外的其他地方只有文廟/孔廟、五岳廟能看到丹墀。(五岳廟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建筑的位置關系

由于國子監(jiān)是皇帝親自講學的地方,孔廟是祭孔子的地方,都為最高等級,因此并列。但是古代在“左右”上也分等級,朝代不同各有差異,但大部分朝代都認為左邊等級高于右邊,即“以左為尊”。然而所謂的“左右”并非是鳥瞰圖視角的左右,而是以坐在建筑殿堂中的視角來分左右。因此可見孔廟等級略高于國子監(jiān)。


岳麓書院內(nèi)“專祠”的排列方式

所謂“專祠”指的是為特定的人或神設立的祠堂,如下圖,地位的等級按照12345的順序逐漸降低,也能體現(xiàn)出古代“以左為尊”的觀念。

濂溪祠:最高等級,紀念周濂溪/周敦頤,即宋明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

四箴亭:第二等級,紀念程顥、程頤,二者為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世稱“二程”

崇道祠:第三等級,紀念 朱熹、張栻

六君子堂:第四等級,紀念六位對書院發(fā)展和建設有功的先儒,分別是:朱洞、李允則、周式、劉珙、陳鋼、楊茂元

船山祠:第五等級,紀念明末著名學者王夫之(王船山),由于他是從岳麓書院畢業(yè)的學生,因此盡管他很有名聲,但依然排在了末尾


有關建筑中等級制度的舉例說明:

?
2.3.5 彩畫式樣 P21 - 14:02
?

內(nèi)容概述:總之建筑等級制度十分嚴格,其本身也是政治性、法律性的制度,是不可逾越的。



6.2 工官制度

工官制度是專門針對建筑設計、施工等建造過程的管理制度。

《考工記》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yè)各工種規(guī)范和制造工藝的文獻。這部著作記述了齊國關于手工業(yè)各個工種的設計規(guī)范和制造工藝,書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工藝美術資料,記載了一系列的生產(chǎn)管理和營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思想觀念。今天所見《考工記》是作為《周禮》的一部分,《周禮》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組成。

“冬官”就是管理工程技術的,包括建筑。但“冬官”在后面的朝代遺失了,不過找到了魯國的一部關于工程技術的官書《考工記》, 因此將其補充到《周禮》中,因此今天《考工記》的全名是《周禮·冬官考工記》,可見從那個時代開始對于工程技術包括建筑的建造過程都有嚴格的管理。

對于工程建造過程的管理最明確的體現(xiàn)就是《營造法式》,它是一部官書,是規(guī)范,而不是建筑學。

《營造法式》實際上是著名的“王安石變法”中的一個產(chǎn)物,變法中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要懲治貪污,當時最大的貪污就是建筑業(yè)的貪污,因此請李誡編寫了建筑的規(guī)范。《營造法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料例工限,也即一座建筑要消耗多少材料和多少的工,都要有建筑等級制度作為依據(jù),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建筑業(yè)的貪污腐敗。

后來清代的《工程做法》也是類似的規(guī)范,都是“政書”一類,相當于法典。到了清代這種管理制度就更加嚴格了,除了對建造過程(設計、材料采購、施工建造)的管理,還有對工匠的管理,尤其是為皇家建造宮殿的這些皇家工匠有著更嚴格的管理,最典型的就是北京的“樣式雷”家族。

古代的工官制度中規(guī)定,皇家匠師不光是只能為皇家服務不能去社會上為其他人服務,而且還是子承父業(yè)、不準轉業(yè)。這樣也保證了古代建筑的這種高超工藝不會失傳,因為徒弟就是自己的兒孫,不會出現(xiàn)“留一手避免被搶飯碗”的情況從而導致工藝逐漸失傳。




7 中國古建筑的地域特色

相同的殿堂式樣在不同的地域上也會各有差異,而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都有不同的自古以來流傳繼承下來的文化,因受到文化的影響而導致了這種地域上的差異。


7.1 中國古建筑的南北差異

北京四合院:北方風格,溫柔敦厚,庭院方正寬敞

山西四合院:屋頂單坡,狹長庭院,中軸線兩端的廂房往中間移動將正房的兩邊遮住

湖南天井院:南方風格,庭院狹小


西北甘肅民居:屋頂為平頂造型

福建閩南民居:屋頂為燕尾脊造型


西北窯洞:有靠山窯、平地窯、地坑窯


四川干欄式民居:吊腳樓,底下架空,全木結構

貴州干欄式民居:吊腳樓,侗族村寨,所有村寨里都有高高的鼓樓

云南傣族竹樓:也是干欄式,吊腳樓,主構架是木,其余材料是竹子,居住涼爽,適應當?shù)貧夂驐l件


甘肅回族民居:西北地區(qū),封閉厚重,適應寒冷干燥的氣候



>>> 中國古代建筑地域特色的產(chǎn)生原因:地理氣候條件、社會歷史條件、文化


7.2 地理氣候條件

中國最典型的兩種氣候,北方寒冷干燥,南方潮濕炎熱。

北方建筑:不用考慮防潮、防雨淹的問題,重點是吸收更多的陽光,吸收日照,注重保暖。因此庭院寬敞以吸收更多的陽光,墻壁屋頂?shù)暮裰貏t側重于保暖的需求。諸如西北的窯洞尤其是地坑窯就不需要考慮防潮防雨的問題。

南方建筑:要考慮防潮、防雨淹、防蟲蛇、防日照的問題。因此底下架空,盡可能遠離地面居住,諸如干欄式吊腳樓。再來由于南方潮濕炎熱,天井庭院一是防雨,二為避暑。

重慶天井院:庭院狹小,中間用于排水,因此又稱這種房屋格局為“四水歸堂”,也有稱“聚寶盆”

多進天井院落:位于湖南岳陽張谷英村,也是典型的南方院落,庭院狹小,中間排水


這種地理氣候條件所形成的建筑差異實際上是中國古建筑的兩個起源,如上圖所示,北方以“土”為起源,南方以“木”為起源,也許就因此發(fā)展成“土木”一說。


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從半穴居到地面建筑的發(fā)展過程

浙江寧波田螺山遺址:干欄式建筑,體現(xiàn)了用木樁子進行底下架空的特點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也體現(xiàn)了用木樁子做底下架空的特點

北方窯洞民居:穴居建筑特點

湖南山地吊腳樓:干欄式建筑特點


“土”、“木”兩個起源隨著建筑技術的發(fā)展到后來逐漸融合,但地域上南北依然延續(xù)下來其各自的風格,北方“土”的風格厚重敦實,南方“木”的風格則由于木材利于加工可以做得很精巧,風格較之北方要細膩。

上圖:北方風格,屋頂脊翹平緩,厚重的墻壁,風格敦實

下圖:南方風格,屋頂脊翹很高,精巧的加工,風格細膩



7.3 社會歷史條件

中國古代建筑還往往由于歷史上重大的變故戰(zhàn)爭導致人口的流動,從而產(chǎn)生了地域特點。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客家土樓,今天位于江西、福建、廣東一帶,其就是因為社會歷史原因造成的特別的風格甚至于是特別的建筑類型。

客家:并不是少數(shù)民族,而是北方的漢族人往南方遷移,被當?shù)厝朔Q之為“客家”。

歷史背景:由于中國古代的戰(zhàn)爭多發(fā)于北方,也即北方少數(shù)民族南下進入中原與漢族爭奪生存空間,從而導致大量漢族人朝著南邊遷移。早期“人少地多”,遷移過來的百姓都有落腳之地,自明、清時期后南方也人滿為患了,遷移過來的漢族人只好到山區(qū)里開拓,他們遭受當?shù)厝说呐艛D以及山匪的威脅,也即“客家”,為了自我保護于是建出了防御性較高的“土樓”。

土樓中人的居住方式:每戶每家不是按樓層分布的一層一戶或一層幾戶,而是一戶人家擁有某一扇面積上的從底到上的屋子,因為一樓和二樓陰暗潮濕不能住人,只能用來堆放雜物、養(yǎng)牲畜等,人則住在三、四層以上。

土樓的結構:朝外是厚厚的土墻壁,朝內(nèi)是全開敞的木欄桿及走廊,最中心的建筑就是大家的公共建筑,比如祠堂。



7.4 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兩大藝術風格,也即南、北兩大藝術風格,北方及中原地區(qū)的藝術風格是“現(xiàn)實主義”的,南方地區(qū)的藝術風格是“浪漫主義”的,其各自的典型代表是:北方的“中原文化”南方的“楚文化”。

這兩大文化實際上應該是中國文化的兩大支流。但是其在演變過程中發(fā)生了斷裂,也即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時征服了楚國以致于楚文化從此開始被淹沒,甚至于在很大程度上失傳了。

北方中原文化的代表《詩經(jīng)》,里面記錄的主要是國家大事、朝廷儀式、軍事戰(zhàn)爭、勞動生產(chǎn)、男女愛情這類社會生活生產(chǎn)中的事情,具有現(xiàn)實主義。

南方楚文化的代表《楚辭》,里面記錄的是神話傳說、天上地下、人間鬼神等等色彩斑斕的內(nèi)容,而較少記錄社會生活生產(chǎn)中的事情,具有浪漫主義。(長江以南皆為楚文化)

細說楚文化的時間:

?
2.4.4 文化 P26 - 02:47
?

秦滅六國后,中原文化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再加上后來漢朝確定“儒家”為尊的地位,儒家是孔子的文化是中原的文化,以致于楚文化逐漸淹沒,只有民間、難以登大雅之堂的極少數(shù)部分的文化藝術被保留。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蓋在棺槨上的,色彩斑斕。內(nèi)容包括天上地下、人間鬼神。

長沙馬王堆棺槨上畫:三層棺槨里中間那層棺槨上的一個畫面,畫的是騎著仙鶴的“精靈”,極具想象力


中原建筑特點:屋頂脊翹平緩、敦實、現(xiàn)實主義風格

南方建筑特點:屋頂脊翹陡高,裝飾豐富,濃墨重彩,浪漫主義風格


① 北方、南方屋脊鴟吻的差異

鴟吻為海中神獸,龍頭魚身,相傳是龍子之一,老百姓相信其有“鎮(zhèn)火”作用,因此將它放在屋脊上,但又相傳它有個毛病就是愛吃屋脊,因此又稱“吞脊獸”。老百姓既需要鴟吻鎮(zhèn)火又要防止它吃掉屋脊,因此增設一柄寶劍插在它脖子后控制它以避免把屋脊吞下去。

上圖:北方鴟吻:厚重敦實,有劍柄,但比較短

下圖:南方鴟吻:生動活潑,直接做了一柄寶劍


② 南、北石雕差異

北方石雕:粗獷質(zhì)樸

南方石雕:精巧細膩


③ 南、北園林差異

北方園林:敦實、質(zhì)樸、粗獷

南方園林:精巧、花哨、華麗


>>> 地域文化的交流也是不同地域色彩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北方模仿南方,另一個是南方模仿北方,而帶動地域文化交流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典型的是由商人帶動的地域文化的交流。


① 北方模仿南方

清朝的皇帝諸如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非常羨慕南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風格,回到北方后就在皇家園林里模仿江南的私家園林做了“園中之園”

北京“蘇州街”解說時間:

?
2.4.4 文化 P26 - 12:21
?


② 商人帶來的地域文化的交流

天后宮:福建商人在山東煙臺建立的“天后宮”,完全就是按照南方建筑風格來建造的,燕尾脊陡高,閩南風格,據(jù)說建筑的材料都是通過海運從南方運過去的

湖北襄陽山陜會館:山西商人在湖北建立的,在屋頂上用彩色琉璃拼出菱形圖案是山西的做法,他將山西建筑風格帶到了湖北





二、中國古代建筑的各種類型

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古代建筑可以分為多種類型,不同功能的建筑類型各自都有很大的特點。


1 城防建筑

所謂城防建筑主要就是我們常說的城墻城樓。城防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類建筑。

最大的城防建筑是長城,著名的長城也屬于城防建筑,但他不是一座城的城墻,而是古代諸侯國的邊界。長城并不是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進行完全重修的,而是將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個北方諸侯國的北部邊界已經(jīng)修筑的長城連接起來。


1.1 城墻

長城的城墻和一般的圍墻不同,由于上面需要行走軍隊,因此有一個很寬的馬道(少則一兩丈,多則十來丈),且整個的斷面是梯形的“上窄下寬”。城墻頂上朝向城外的一面做成一個個垛狀塊體,叫“雉堞”,雉堞僅有一面,而垛與垛之間的凹口位置用于戰(zhàn)時射箭御敵。



1.2 烽火臺

城市的城墻每隔一段大路的入口/進城的入口上面就有一個城樓。而長城不同,它不是一個城市而是國家的邊界,它建在山脊上蜿蜒起伏,往往在最高的山峰上會建一個“烽火臺”,每隔一段距離建一個烽火臺,烽火臺承擔了通訊功能,作用就是發(fā)送戰(zhàn)爭信號以提示敵人發(fā)生進攻了,通過煙霧提醒其它一連串的烽火臺點燃柴火,達到遠距離迅速傳達信號的效果。烽煙四起,軍隊就會立刻登上城墻開始防御。

烽火臺內(nèi)四面都有瞭望口方便探視,還可以遮風避雨。



1.3 城樓

長城每到一處關口就會有一個城樓,所謂“關口/關隘”是指里外相通(關內(nèi)關外相通)的一條交通干道。長城的城墻雖然沿著國家邊界將地域圍起來了,但并不能完全圍死的,有時候也要方便人們出入進行商業(yè)往來。

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大部分是明朝時期修建的而不是秦始皇時期修的,那個時期的長城已經(jīng)少有留存了,上圖強調(diào)的部分就為秦漢時期土筑的長城。

嘉峪關位于甘肅嘉峪關市向西五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它并不是一座居住老百姓的城市,而是用于軍隊駐扎的地方。



1.4 翁城

城墻和城樓的防守功能還有一種形式就是翁城。翁城是為了加強城堡和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nèi)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于中國古代城市城墻的一部分。翁城兩側與城墻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御設施。翁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

上圖:翁城的結構,其中箭樓先迎敵,箭樓有著大的方洞,不設窗扇,置有上下推拉開合的木板,中間挖小圓孔,圓孔用于瞭望,發(fā)現(xiàn)敵人后就掀開木板進行射箭


上圖:嘉峪關翁城


上圖:春秋小國淹城,黃色部分是城墻,灰藍色部分是護城河

上面多圖:淹城遺址及其結構


上圖:南京城墻是中國古城墻中規(guī)模比較大的城墻


上圖:東北大興城墻城樓


上圖:湖南湘西鳳凰古城,沱江就作為這座鳳凰古城的護城河


上圖:長沙宋元明古城墻遺跡,宋元時期都是磚,里面夯筑了土,宋朝的建筑技術是很高明的,元朝的建筑技術不如宋朝。明朝則用大“麻石條”進行加寬。這一城墻的科學研究價值介紹時間:

?
3.1.2 實例 P28 - 18:57
?


上圖:茶陵古城,湖南的保存時間最長的一座城墻,這個城樓是后來修復的,下面那部分是宋朝的古城墻,是由當?shù)氐募t沙巖筑成。


上圖:永定門箭樓、城樓,如今已經(jīng)被拆掉


上圖:西安城南門,左邊是翁城前面的箭樓,所以是一個個的方洞,右邊是后面的城樓


上圖:平遙古城翁城,稍有特殊的是其翁城的大門開在側邊

上圖:南京城翁城,有多個翁城,連續(xù)五、六道

上圖:蘇州水城門,也有防御作用,水城門供給船只出入




2 宮殿建筑

中國古代是一個皇權社會,所以皇帝的宮殿歷來就是最宏偉的建筑。而西方是宗教社會,因此他們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宏大建筑多是神廟和教堂。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宏大的建筑全部都是皇宮。雖然有的建筑沒被保存下來,但仍在文學藝術中不斷地出現(xiàn)記載。

皇宮要怎么建都是有規(guī)定的,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這一規(guī)定制度不斷完善,不管怎樣改朝換代,基本上都遵循這一制度來布局建造,即:

① “前朝后寢”

前面是皇帝上朝的主殿、工作區(qū),后面就是皇帝、皇后、太子、妃子們生活的地方,也即后宮。

② “五門三朝”

古代宮殿制度規(guī)定皇宮前面要有連續(xù)五座門,即皋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而皇帝的朝堂要有三座,分別為外朝、治朝、燕朝。在今天北京故宮中相應的五門就是大前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三朝即故宮中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③ “左祖右社”

皇宮的左邊是祭祀祖宗的祖廟,右邊是祭祀社稷的社稷壇。



2.1 北京故宮


① 清朝北京城平面圖

清朝北京城平面圖詳解時間:

?
3.2.2 北京故宮 P30 - 00:25
?


② 北京故宮平面圖

北京故宮平面圖詳解時間:

?
3.2.2 北京故宮 P30 - 03:30
?

內(nèi)容摘要:“前朝后寢”這種布局本身是一種政治的象征,中國古代是農(nóng)業(yè)社會,男耕女織,其蘊含了“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古代思想,女性是不能主政的,不能公開地、明目張膽地坐到皇帝的座位上去,因此多采取垂簾聽政的方式。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推翻了滿清王朝,但有一段時間政策仍然優(yōu)待皇室,以上圖紅線(乾清門)為分界線,準許皇室成員在后面的后宮生活,但作為政治權利的象征,是不允許到前面來的。


③ 北京故宮鳥瞰圖

北京故宮鳥瞰圖詳解時間:

?
3.2.2 北京故宮 P30 - 09:53
?

內(nèi)容摘要:

上圖:君子將營建宮室,要先建宗廟,其次建馬廄倉庫,居室最后建。宗廟(祭祀祖宗的廟宇)是首要的,因此位于左邊,即“左祖右社”中的“左祖”?!白笞嬗疑纭敝械摹坝疑纭?,“社”即“社稷”,“社”是指“社神”乃土地之神,“稷”是指“稷神”乃五谷之神。祭祀“社稷”神靈是因為中國古代是農(nóng)業(yè)國,土地和糧食是最重要的兩個東西。


④ 故宮俯瞰衛(wèi)星圖

故宮俯瞰衛(wèi)星圖詳解時間:

?
3.2.2 北京故宮 P30 - 15:51
?

內(nèi)容摘要: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居住在后宮之中也有男女之分,一般是男性(太子、太上皇)住在東邊,女性(妃嬪、宮女)住在西邊。



2.2 宮殿介紹 + 此前知識點的綜述

本節(jié)內(nèi)容講解時間:

?
3.2.2 北京故宮 P30 - 17:56
?

內(nèi)容摘要:

“三朝”的功能

太和殿:最大的殿堂,皇帝朝會文武百官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儀式諸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舉行的地方

中和殿:舉行重要的活動,諸如皇帝小規(guī)模的會見,也是考科舉舉行殿試的地方

保和殿:最小規(guī)模的朝廷活動,諸如皇帝日常處理奏折,個別地會見朝廷官員的地方


乾清宮:皇帝生活的地方,但里面也有一個用于處理日常朝政的寶座。


暢音閣戲臺:北京故宮里的戲臺,是皇室成員日常娛樂的地方。


華表:實際是皇權的象征。相傳舜繼位后,在朝廷前設立木牌,名“誹謗木”,讓百姓把批評意見寫在木牌上。因舜名“重華”,“誹謗木”又稱“華表”,發(fā)展到后代,成為宮殿門前的裝飾物。因此華表只出現(xiàn)在皇宮以及皇帝的陵墓前。

:相傳是龍子之一,喜好守望,據(jù)說它品德正直,敢于諫言,放在皇宮前的華表上是為了守望和監(jiān)督皇帝。天安門后面也有一對華表朝著皇宮里面,上面坐著兩只犼,被稱為“望君出”,表達了希望皇帝多走出皇宮體察民情之意;天安門前面的一對華表朝著皇宮的外面,被稱為“望君歸”,表達了希望皇帝不要老在外面游山玩水,要及時回宮處理朝政之意。




3 其他宮殿建筑


3.1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清朝入關之前在東北先建立的一個朝廷,因此建筑的規(guī)模比北京故宮小,建筑規(guī)格和建造方法都無法完全按照建筑等級禮制來實現(xiàn)。雖然建筑等級規(guī)格不高,但是裝飾華麗,其中有墻面以琉璃工藝裝飾。



3.2 影壁

影壁也是皇家建筑中常有的一種建筑,其就是一道墻壁,一般老百姓家的叫做“照壁”,作用就是正擋在大門的前面,有風水的含義,也是權利的象征。其中九龍壁是琉璃燒制的,藝術水平高,工藝水平高難度大。



3.3 失傳的宮殿

含元殿復原模型詳解時間:

?
3.2.3 其它宮殿建筑 P31 - 06:57
?

上圖:唐朝的大明宮主殿——含元殿 復原模型


上圖:秦朝阿房宮復原


上圖:漢朝未央宮復原


上圖:唐朝的大明宮復原


上圖:唐朝的太極宮復原




4 壇廟建筑

壇廟是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筑。祭祀分為兩類,一類祭祀天、地、日、月、社稷以及風云雷電、山川河流等自然神靈,這類祭祀表達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另一類祭祀人物,國家級的,最高級的是祭孔子,全國各地都有孔廟/文廟。數(shù)量最多,最普及的是老百姓祭祖宗,即所謂家廟、祠堂。還有祭祀地方上的著名人物的情況。祭祀是中國禮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上圖:祭屈原

上圖:祭柳宗元

上圖:祭司馬遷

上圖:祭林則徐

上圖:祭諸葛亮

上圖:祭張飛



>>> “壇廟”分為“壇”和“廟”,祭祀自然神靈的建筑叫做“”,例如天壇、地壇、社稷壇等等。祭祀人物的建筑叫做“”或者“”,例如孔廟、關帝廟、家廟、祠堂等。


4.1 天壇和地壇

由于是祭祀自然神靈,所以一般是沒有建筑的,多為露天的壇臺,而天壇那個圓形攢尖的祈年殿是后來的發(fā)展,壇本來是沒有建筑的,正所謂“壇者不屋”,講究的是樸素。

:中國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臺型建筑。最初的祭祀活動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進行,逐漸發(fā)展為用土筑壇。

上圖:西安天壇遺址,是唐代的天壇遺址


明朝以后才發(fā)展出在壇臺上建起建筑,明朝時候在北京天壇的壇臺上第一次建起了建筑“大祀殿”(后來的祈年殿)。這是由于皇帝祭天的時間是固定日期、不可更改,為避免天氣惡劣導致皇帝傷了身體,才只好在壇臺上搭個帳篷,久而久之干脆就在壇臺上建起了建筑。因此祭祀最重要的其實是天壇的壇臺而不是壇臺上的建筑好,如上圖的天壇圜丘壇。



>>> 天壇是壇類建筑的典型代表。天壇建筑的象征手法主要表現(xiàn)在“形”的象征、“色”的象征“數(shù)”的象征三個方面。


① “形”的象征

天壇做成圓形以象“天”,地壇做成方形以象“地”。

北京天壇詳解時間:

?
3.3.3 “形”的象征 P34 - 00:09
?

內(nèi)容概述:

圜丘壇、皇穹宇及其圓形的庭院也叫做“回音壁”、祈年殿(又稱祈谷殿)都是圓形的。

皇穹宇中供奉著“昊天上帝”的牌位,到舉行祭天的時候就把牌位請出來請到圜丘壇上舉行祭祀儀式。

丹陛橋要高出兩邊的地面,是一個緩緩的坡,朝著祈年殿方向而去,造型藝術與環(huán)境的組合達到了一種步入天庭的莊嚴氛圍,表達了對“天”的崇敬。

祈年殿建筑藝術詳解時間:

?
3.3.3 “形”的象征 P34 - 03:53
?


② “色”的象征

前面提到色彩也有等級之分,但是在壇類建筑中,由于被祭祀的“天”是藍色的,因此藍色為最高等級是天的象征,所以天壇的建筑都是藍色的琉璃瓦。在這里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逾越“天”,因此天壇中間皇帝的建筑諸如“齋宮”不能做黃色的琉璃瓦,只能做成綠色的。

祈年殿最初在明朝的時候其屋頂三層是三種顏色,頂層是藍色象征“天”,中間是綠色象征“萬物生靈”,底層是黃色象征“地”。清朝的時候在一次大修的過程中就把三層顏色全部換成了藍色,再后來光緒年間天壇遭到過雷擊,被燒掉后重建仍是藍色的三層屋頂。

在天壇中皇帝的建筑要樸素,表示對“天”的恭敬。

天壇齋戒銅人亭,據(jù)說銅人做的形象根據(jù)是唐朝的宰相魏征,因為他敢于諫言,因此放在這里監(jiān)督皇帝齋戒。


③ “數(shù)”的象征

術數(shù)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多有體現(xiàn),天壇也不例外。天壇中所有的建筑都要有一個符合“天”的數(shù),“天”屬于陽,陽數(shù)為奇數(shù),陽數(shù)之極為“九”,因此天壇中也必須全是“九”。

上圖:圜丘壇,第一圈“一九”為9塊扇形

上圖:圜丘壇,第二圈“二九”為9的倍數(shù)18塊扇形

上圖:圜丘壇,第三圈“三九”為9的倍數(shù)27塊扇形

圖片無法全部展示,但按照規(guī)律直到第九圈為81塊扇形,九圈總和為405塊扇形,正好又是45個9,45又正好是9與5的乘,暗和“九五至尊”之意。

上圖中,祈年殿中落地的柱子,中間有4根柱子(金柱)象征一年四季,外面有兩圈柱子支撐,內(nèi)圈12根柱子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外圈也是12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個時辰,里外兩圈合在一起24根柱子象征二十四節(jié)氣,里外兩圈柱子加上中間的柱子共計28根柱子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祈年殿內(nèi)不落地的短柱子有36根,象征了三十六天罡,祈年殿外的長廊連到宰牲亭那邊共有72個開間,象征了七十二地煞。



4.2 社稷壇

中國古代是農(nóng)業(yè)社會社稷壇就是祭祀“社神”和“稷神”的建筑,“社神”是土地之神,“稷神”是五谷之神。社稷壇是一個方形的壇臺,然后用五種顏色的土壤填埋在壇臺上面,這五種顏色象征著天下五方,東方青色,西方白色,南方赤色,北方黑色,中間黃色象征皇權,其中暗和了陰陽五行的道理。

上圖即社稷壇,最近的這一面是南方的赤色,左邊是西方的白色,右上角是東方的青色,最遠的一面是北方的黑色,中間是黃色。中間突出的石樁子是土地之神“社神”的神位。

社稷壇四邊的圍墻也要用不同的顏色來象征,上圖展示了北邊的黑色(左)和東邊的青色(右),西邊是白色,南邊是赤色,但由于中間的黃色無法體現(xiàn),所以把南邊的圍墻做成了黃色。



4.3 祠、廟

祠堂和廟是祭祀人物的建筑。其中孔廟/文廟是國家祭祀,規(guī)定凡辦學就要祭祀孔子。此外各地也有祭祀一些著名人物,以及家族中對于祖宗的祭祀等。

永州柳子廟戲臺詳解時間:

?
4.1.2 祠、廟 P38 - 02:51
?

內(nèi)容概述:古代廟里的戲臺是演戲給神看的,稱之為“淫神”,因此戲臺背對大門而正對殿堂。


這種家族里祭祀祖宗的建筑稱呼為家廟、宗祠或祠堂

山東曲阜孔廟:全國最宏偉、最大規(guī)模的孔廟,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① 孔廟/文廟

中國古代從漢代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國家正統(tǒng),自此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地位變得崇高。漢高祖劉邦第一次到山東曲阜是以天子之禮來祭祀孔子的,從此以后就開了“以國家最高的禮儀來祭祀孔子”的先河,因此祭祀孔子的建筑逐漸發(fā)展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廟宇。這一發(fā)展過程延續(xù)了很長的時間,直到宋代才基本定型,其中伴隨著各朝各代都要“封孔子為王”的習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朝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祭祀場所又叫做“文宣王廟”,人們簡稱為“文廟”,這一稱呼遂發(fā)展至今。

而且自宋代以后祭祀孔子的廟宇也形成了一種全國統(tǒng)一的固定的格式,詳細介紹時間:

?
4.1.3 孔廟和文廟(上) P39 - 04:00
?

內(nèi)容摘要:

廟宇中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特別的含義,并且這些含義與儒家思想和文化直接相關。




“萬仞宮墻”名稱的來歷:

?
4.1.3 孔廟和文廟(上) P39 - 05:30
?

上述兩種都是特殊的做法,一般文廟正面就是一塊照壁即萬仞宮墻,是不開門洞的,不能從正面進去而要從兩個側面的牌坊進去。

“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兩個牌坊朝向里面的這一邊就叫做“禮門”和“義路”。

湖南岳陽文廟泮池:在泮池之上加了一座橋,這是后來的發(fā)展,池子是重要的,橋本身無關緊要,“狀元橋”一說均為后來的演義和附會,沒有準確的依據(jù)。

“泮池”的來源:

?
4.1.3 孔廟和文廟(上) P39 - 09:57
?

內(nèi)容摘要:

天子之學“環(huán)水”,地方官學“半水”

西安南郊漢代禮制建筑考古平面圖:可見這一建筑就是“辟雍”

北京國子監(jiān)辟雍:今天還可以見到的完整的辟雍,圓形水池環(huán)抱一方形宮殿


古代的地方官學是分等級的,分為府、州、縣三個等級,當縣城和府城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會出現(xiàn)兩個文廟并列在一起的情況。

欞星門: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天壇中才有的建筑,在文廟中放置欞星門說明這一祭祀的規(guī)格之高如同祭祀天

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詳解時間:

?
4.1.3 孔廟和文廟(上) P39 - 17:46
?


【湖南大學】中國古代建筑藝術 柳肅(全74講)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会同县| 社会| 乌拉特中旗| 江永县| 交城县| 英吉沙县| 那曲县| 乌兰县| 祥云县| 体育| 璧山县| 高阳县| 昂仁县| 莎车县| 益阳市| 昌图县| 斗六市| 台前县| 东光县| 巴中市| 双桥区| 双峰县| 沧州市| 宝山区| 西乌珠穆沁旗| 湖北省| 兴隆县| 长沙县| 黔东| 星子县| 通化市| 阳山县| 海兴县| 陈巴尔虎旗| 开化县| 武清区| 塔河县| 达日县| 武邑县| 宁陵县| 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