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判的價值
當一件東西被批判的時候,我們首先不能忽略它被批判的原因。
畢竟,沒有人會踢一只死狗。
如果一件事物被拿來不停地批判,那么它必然在某個維度上給一部分人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利益,同時又給另一部分人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它才有被批判的價值。
這個世界在某種程度上講是平衡的,某些地方的熵變小,就意味著某些地方的熵必然變大。如果人類不內(nèi)耗,那么要耗的就是人類外部,不然這個被減少的熵要從哪里增回來呢?
記得看有期王興的視頻,一向讓人覺得十分機械化的他突然說他跟他們團隊承諾,在多久之內(nèi)可以讓團隊的每個人在北京怎么樣,他這句話突然讓人感受到了人情味。
有了人情味的人,才有七情六欲,才有動機各占山頭,才有了利益的爭斗。
說到底大家還是要斗來斗去的,無非是一些人格局高一點,帶著一批人斗另一批人;一些人格局低一點,老是內(nèi)斗。
在這種斗爭中,大家的能力逐漸提升,讓生活變好的能力逐漸變強,人類整體的生活也變得更好了。
所以,當資本主義被批得體無完膚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忘了,沒有資本主義,我們是根本無法想象共產(chǎn)主義的,或者說沒有資本主義,共產(chǎn)主義是一個更加遙遠的夢。
資本主義雖然每個毛孔都泛著腐臭,充滿血腥,但這是人類社會必然走的彎路。中國之所以有機會走一條相對溫和的資本主義道路,是因為有前車之鑒。沒有別的民族提供錯誤示范,中國恐怕會一直活在封建社會朝代更迭的死循環(huán)里,進步就會慢很多很多。
不管是人類社會的進化,還是人的自我成長, 恐怕都是在走彎路的。只有走過彎路,才知道什么是直路,因為不走沒人知道階段性的終點在哪里,也就不會知道起點和終點之間的最短距離。
恐怕,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捷徑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讓每條走過的彎路價值最大化,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
思考固然可貴,行動才是進步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