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崗山傳說

整理者 衣飛
崗山,原名“鋼兒山”,坐落于棲霞市官道鎮(zhèn)西北,是萊陽、招遠、棲霞三市的交界處?!皪徤健边@個名字是在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由唐太宗李世民冊封的,并在山上修建了寺院,賜名“崗山寺”。崗山寺歷經唐、宋、元、明四個朝代800多年,宋末元初時期最為興盛。而關于崗山的傳說也隨著寺院的興衰起伏越來越多,被當地百姓口口相傳,流傳至今。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且具有崗山傳奇色彩的當屬“唐王征東筑冢封崗山”和“崗山上的和尚——罷了”這個兩個傳說了。
“唐王東征筑冢封崗山”講的是: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大軍師出潼關,進軍山東半島,駐扎在崗山西側山腳下的古城,并在崗山上設下崗哨,但在爭奪崗山的戰(zhàn)役中,因觸犯了地名(在古代征戰(zhàn)非常忌諱地名),李世民痛失三名愛將。柴紹(李世民的姐夫)陣亡在燃柴嶺。主將鐵玉誤入死谷,當他聽說此山名為鋼兒山,知其氣數已盡,被亂箭射死在崗山上。先行官偵察將軍李玉瓶,被番軍卡住出口,無退路,戰(zhàn)死在盆口峪。李世民忍痛下令就地安葬士兵們的尸體,東征大軍進行了隆重的葬禮。
士兵每人一把土撒向遺骨,以示懷念并以此來迷惑敵人。一夜之間,在崗山前東至棲霞臧家莊鎮(zhèn)的馬陵冢及桃村一帶,西至招遠的道頭,東西長達百余里,組成了成千個大土墳,光有名的土冢就有七十二座。后來在追殺逃兵去往蓬萊的路上,又建有十里一大冢,五里一小冢,作為征戰(zhàn)旅途的標志。征戰(zhàn)結束后,在名臣魏徵的提議下,唐太宗賜封山名“崗山”,并下令在此(大頂子和武神頂兩個最高山頭之間)建筑廟宇供奉為國捐軀的亡靈,賜名崗山寺。
崗山寺自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動工,至顯慶一年(公元656年)落成,興盛時期在廟僧眾達800之多,建有大殿、藏經樓等,曾是膠東半島濰坊以東地區(qū)的佛教中心。和尚們在山前花園東西兩側開墾了三千余畝土地,寺院興盛,聲譽頗高。元末時期寺院開始敗落,寺院破損不堪,田園荒廢無人管理,僧人們經常與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來往,逐漸染上了欺男霸女的惡習。但因崗山是皇上封的,當地的地方官想管也管不了。
明朝天啟年間,東海一位進京趕考的舉子路過官道時遭遇這伙惡僧,隨身財物被一掃而光,又遭毒打,無力赴京應試。第二年舉人赴京殿試時,被主考大人查得曾經上科缺考,詢問之后得知一切。刑部官員獲知后十分惱火,因牽扯前朝皇封的寺院,不敢怠慢,速將此事稟報圣上?;噬峡紤]到此案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用不著當朝過問,更犯不上讓皇帝親自處理,由當地縣令自斷就是了。于是隨口說了句:“罷啦!”不料,被刑部官員聽成“耙了”。于是,崗山寺廟里那幾個作惡的僧人便被耕地的鐵齒耙處了極刑。從此,民間便留下了“崗山耙和尚”的典故。在當地,每當人們想放棄某件事時,都會把手一擺,說:“崗山上的和尚——罷啦!”
崗山的傳說眾多,流傳甚廣,以弘揚正氣為主題,為研究歷史文化留下了有力的佐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