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癡迷過的初代男神,得有他倆的名字

這屆網友最怕自己童年珍愛的動畫遇到兩件事。
第一,翻拍真人版。
第二,多年之后出續(xù)作。
此時,你的腦海中應該已經能數(shù)出一大串“相見不如懷念”的名字了。
最近卻有一部被90后深埋在記憶里的國產動畫,同時和這兩件事掛上了鉤——
《我為歌狂》。

先是前兩天網上突然傳出,《我為歌狂》電視劇的拍攝備案已經通過,引發(fā)大家一陣唏噓:
葉峰和楚天歌這兩個又帥又會玩樂隊演技還得過關的男主角,現(xiàn)在到底能找誰演啊?!

畢竟這兩位酷炫少男,可是無數(shù)少女當年第一次幻想“清華和北大我嫁給誰(誤)”的對象,傳說中原型分別是謝霆鋒和王力宏。

接著《我為歌狂》的官微又突然發(fā)了一些第二季動畫的物料,突變的畫風震撼了當年那批小學生觀眾:
時間真不公平,我變成了奔三老阿姨,他倆為什么從簡筆畫變得這么精致……

其實,這兩個消息都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前幾年都斷斷續(xù)續(xù)地有過風聲,但一直沒落到實處。
現(xiàn)在往事重提,這批已經奔三的90后除了撿起情懷,其實也很好奇一個問題的答案:
它18年前給一代中國小孩留下的那種沖擊力,還能重來嗎?
這么說并不是厚古薄今。
《我為歌狂》在18年前的中國熒幕上出現(xiàn)時,真的從形式和內核上都很新潮。
大名鼎鼎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突破自己以往的風格,推出這么一部青春校園風動畫,本就是為了嘗試擴大動畫的受眾。
高中生,樂隊,初戀,逐夢……這些元素都奔著一個目的:
扭轉“動畫片是小孩才喜歡的幼稚東西”思維。
于是在2001年的中國電視上,以青少年為主角,和日本的“洋氣”動畫片畫風那么接近的國產校園動畫,第一次取得了那么大的反響。

很明顯,從人物外形的設定和畫風,到時不時出現(xiàn)的Q版小人,其實都是在主動模仿當時最流行的日本動漫畫風。


它的BGM和原創(chuàng)歌曲,到今天也是最被粉絲念叨的點睛之筆。
當年才18歲的胡彥斌就是在這里初露頭角,和靈感樂隊、五彩精靈組合承包了《我為歌狂》的音樂。
聽說它要出第二季的時候,粉絲往往都要關心一句:歌能保留原來的嗎?
足以證明它音樂上的成功。
就連它里面有商業(yè)植入廣告這一點,都算開創(chuàng)了先河。那時候的觀眾還不明所以,長大了才明白這些高中生為什么三天兩頭吃和路雪。

且不論班上的同學是如何為了葉叢CP的愛情革命友情春心萌動,如何日日為了到底站葉峰還是楚天歌大打出手。
光是原聲帶,就賣出去了60萬張。
這個數(shù)字放在追星消費力如此之強的今天都很了不起,更不要說2001年。

被頻頻改編,也是當年衡量一個作品熱度的標準。
2002年,《我為歌狂》又相繼被改編成舞臺?。ó敃r還在讀上戲的胡歌和袁弘主演),和令人不堪回首的真人版電視劇(里面有姚笛)。
但改編小說才是真正讓人上頭的東西。
不僅是動畫播出后官方改編的小說,它還一度引發(fā)了續(xù)集和同人文創(chuàng)作熱潮。
在十幾年后的今天,“8848”和“愛上愛情”堪稱陳年老粉絲的接頭暗號,對上電波的瞬間讓人只想無語淚雙流。

不過,又新又火、讓小孩癡迷的東西,在十幾年前的社會中難免要遭受非議。
“越是新潮,越是被嘲”,這似乎是一切開路者的宿命。
特別是動畫片,在當時可謂廣大家長眼中誤人子弟的頭號殺器,稍有越軌就值得百倍警惕。
《我為歌狂》又偏偏是一部很“叛逆”的動畫,內容主旨無非一句話:一群高中生不好好學習整天玩樂隊談夢想還差點兒搞對象。
聽聽,簡直沒有一個要素是家長喜歡的。

于是,在《我為歌狂》最火的時候,它也頻頻遭受來自家長和老師的痛批:
涉嫌“宣傳早戀,丑化老師形象,宣揚叛逆、打架”……等等負面校園問題都成了它誤導孩子的罪過,最后得到了“建議禁播”的處罰。
當然,除了這些因價值觀沖突引來的詬病,《我為歌狂》的技術制作水平也一直是它的巨大軟肋。
說它當年的作畫是“不堪入目”也不為過,粉絲都自嘲它是一部PPT型動畫片,運鏡基本靠平移,人物運動基本僵直,拿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一集20分鐘得有一半時間崩成作畫事故。

畫面上的粗糙,也影響了那批看經典日漫長大、已經比較成熟的80后在當時對《我為歌狂》的接受程度——
太糙不看。
直到2009年,還有豆瓣評論在批評它畫風完全照抄日本、但卻是個失敗案例。

所以,《我為歌狂》擴大中國動畫受眾這個嘗試不能算是成功的。它在當時真正吸引到的,其實還是那些搬著小板凳坐在電視機前眼巴巴看動畫片的小學生、初中生。
但這些孩子長大后,明知道它畫面很糙、技術很渣,又到底還在懷念它什么?
或許,用一句話就可以回答:
這可能是國產動畫片第一次告訴青少年,你可以有個性,你可以追求夢想。
哪怕你只是個高二的愣頭青,但這也沒什么。

故事里的三個高中生主人公,看似都設定得非常二次元,但其實都映射了我們在青春期感到迷茫但又找到自我的經歷。
表面高冷傲嬌、叛逆不羈、還留著紫色長頭發(fā)的男主角葉峰,在平時的“常識”里,是那種會被爸媽叮囑不要和他玩的“壞孩子”。
他總是特立獨行、極度自我,但這些中二的表象其實都是用來掩蓋內心受原生家庭影響導致的敏感。
音樂上的才華讓他有地方發(fā)泄和表達自己,也使他誤打誤撞地有了樂隊、有了朋友、有了喜歡的女生,學會慢慢改變、慢慢成長。

一開始跟葉峰是“死對頭”的楚天歌,是另一種被困住的中國孩子。
他有一對優(yōu)秀而成功的鋼琴家父母,從小就為他鋪好了成為下一個成功鋼琴家的道路。
但楚天歌根本不喜歡鋼琴。他在家聽話乖順,只有到了學校和朋友在一起才會表現(xiàn)出真實的自己:一個聰明臭屁的帥哥。
為了從葉峰手里“奪回”自己喜歡的女生,楚天歌才賭氣組了樂隊,最后卻借此發(fā)現(xiàn)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什么樣的音樂才是自由的。

女主角叢容,則更像每一個從小被教育“要聽話”的乖孩子。
她是言行永遠一板一眼的優(yōu)等生、乖乖女,老師說的就是對的,他人的評價就是自己行事的唯一標準。

但通過給搞樂隊的“差生”葉峰補習,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無休止的斗嘴和互相影響,叢容才逐漸意識到,生活的意義不止是老師的肯定和書本的教條。

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高中生成長的過程中,樂隊這個元素其實重要也不重要。
說它重要,是因為它當時確實引起了一波新的潮流,讓中國的青少年好像突然認識到了一種全新的“耍帥”方式。
他們從動畫片里學到,原來學校里不止有嚴厲的老師和無窮無盡的學習,熱血也不是只有灌籃高手運動風,還有音樂這么酷的東西呢。

但樂隊好像又只是一個象征符號。
那是多少90后第一次在電視機上看到,中國的少年其實也可以有個性,認真、無畏地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無論是樂隊還是別的什么夢想。
葉峰、楚天歌們的熱情和自由,激活了一種想要解放天性、直面自己真正的個性的沖動。
這個內核其實從當年到現(xiàn)在,一直受到非議:《我為歌狂》被認為太過模仿“日式青春”,左一個夢想右一個熱血,使得片中的許多情節(jié)都和中國現(xiàn)實的校園生活脫節(jié)。
脫節(jié)感確實存在,但也恰恰是這種脫節(jié)感,成了當年的小孩為它感到驚艷的關鍵。
片子里當然有很多現(xiàn)實中高中生不會干出的事。比如這個公認的名場面——
楚天歌在學校玩樂隊的事情被父母知道,失望又憤怒的父母決定把他送出國讀書,和這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分開。
機場臨行前,樂隊的伙伴卻匆匆趕到,迎著所有大人不理解的目光為楚天歌唱了全片最膾炙人口的那首歌曲:
“我的劇本我自己寫好,相信自己永遠是個主角。”
“我的未來我自己照耀,每個明天把我擁抱?!?br/>

這樣的事現(xiàn)實中會發(fā)生嗎?八成不可能。
更不可能的是,楚天歌的爸爸還真的被這群孩子的熱忱觸動了,就像他幫他們在機場安保面前辯解時說的:
“孩子們的琴聲,打動了成年人的自以為是”。

當年的屏幕外,成年人的自以為是并沒有被打動。
因為只有大人才知道,在真實的中國校園背景中,在不得不服從管教的應試教育體系中,什么玩樂隊,什么自由和夢想,這些中二病情節(jié)都是不現(xiàn)實的。
可是小孩不知道,還信以為真。
或許這也是為什么將近20年前的國產青春校園題材作品,最吸引的總是懵懂無知的小孩。
從97年的《十七歲不哭》,到01年的《我為歌狂》,02年的《十八歲的天空》……
在它們勾勒的中學生活里,總能看到少年人保護自己個性、追逐某種信念的執(zhí)著,有同伴之間的真摯情誼,和朦朦朧朧的青澀愛情……
誰小時候沒向往過那樣的高中?只不過大家都是長大后遭到了現(xiàn)實的毒打,才發(fā)現(xiàn)電視機里播的只是美好的幻夢。

當時的小孩艷羨它,那批小孩長大后又懷念它,只是好像從來沒有人真的體驗過那里面的熱血和純粹。
只有那句被自由自在的少年唱出來的歌,久久地讓當年的90后至今還回味無窮:
“總覺得,有夢好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