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人生的“指向標”
“我們無法選擇出身,卻可以掌握未來”這是我從小聽到最多,也算是最勵志的話。
小的時候,爸媽就沒怎么“管過”我。也許我說的不怎么“準確”,應該是大多數(shù)決定都是我最后定奪,他們不會幫我決定任何事,哪怕是在平時吃不吃飯,睡不睡覺。
你也許會疑惑,為什么爸媽不管我,我卻依舊能像如此這般向善向美?
無需疑惑。當我放肆的在家戲耍時,他們不會罵我,有時甚至會問:“要一起嗎?”不過,一旦我打破某個花瓶,摔碎某個物件時,他們會走上前來:“現(xiàn)在,你要為你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了?!边@時,汗水和眼淚流淌著,直到地面與瓷磚墻煥發(fā)出新生。當我捧著個電視在那瀏覽時,他們沒有嘮叨,但會如那水紋一瞬間消失在我眼前,每次好奇心都驅(qū)使我尋找他們的蹤跡,映入眼簾的總是那艱辛的背影,這時,我便放下手中的“惡魔”,坐在他們身邊靜靜的讀書,因為我知道那是我的責任。
類似的事例數(shù)不勝數(shù),記憶中留存的也許就這么幾個,成為習慣后的事情,就像風雪蠶食的巖石,早已忘卻曾經(jīng)所遭受的磨難,留下的只是歲月帶來的“痕跡”。
經(jīng)常聽到同學們抱怨父母,他們經(jīng)常說:“你看看別人怎么能考那么高。你怎么就不行;玩什么玩,還不快去學習!”這樣的話近乎是中國每一個家庭都會出現(xiàn)的。面對這種情況,消極的人日日茶飯不思,天天埋頭苦讀;樂觀的人依舊喜笑顏開,不急收成如何。于是,一個又一個惡性循環(huán)開始了。死讀書的人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次又一次的痛罵,他們先是失去對學習的信心,接著喪失對生活的興趣,最后看不到希望而選擇結(jié)束這悲痛的一生。不是每個人都會走到最后一步,不過這樣的學習帶來的只有痛苦吧;自負的人根本不在乎成績?nèi)绾危麄兪冀K堅信下一次會成功,卻不付出任何一點汗水,在他們的世界里:“天賦就是他們的資本”,而這種人無論有多么殷實的家底,最后都會淪為社會最底層的人。
2020年11月南京市第一中學就有一起男孩將母親捅死,只因日夜嘮叨“學習”。其實,類似的事情很多很多,有些我們知道,有些我們不知道,這是一種警醒,也是一種告誡。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說。我卻不這么覺得?!鞍偕菩橄取笨蓻]有“順”字。幾十年前,人們宣揚要孝順父母,如今,常掛口中的可是“孝敬”。
自出生開始,我們就應該感恩父母,他們卻無欲無求養(yǎng)了我們十幾年,等我們明白感恩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消失在這世界,也正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币惠呑佣紙蟛煌甑亩?,還沒開始就已經(jīng)結(jié)束。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要“順從”父母的想法?
我的回答是:“不是。”我們擁有自己的人生,我們擁有選擇未來的權利,我們虧欠父母的,但我們絕不隸屬于父母的。只有雙方都深知這個道理的時候,矛盾才會消失。
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我所明白的,而是在時間的長河里探索到的。而我所接受父母對我的教育,也必然會對我今后的教育觀,人生觀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
反觀當下,“出口成章”的學生就像草皮一樣,走哪都有;暴力傾向的學生四處遍布,才會有一起又一起校園暴力事件產(chǎn)生;自私自利的學生已經(jīng)彌漫在空氣中,永遠都不會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都是什么造成的?不會百分之百保證是其父母,也不能絕對的說其父母亦是如此,不過脫不了干系。
所以拜托那些父母,批評自己孩子的同時看看自己身上到底有沒有“窟窿”,否則你又有什么資格來教育你孩子的所作所為。
以前看過一本叫《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覺得不是沒有道理,從父母身上學到的不是數(shù)學的邏輯,語文的魅力,更不是物理的思維,而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他們教給我們的更多的怎么做一個人,怎么為人處世,怎么看這個世界。
我希望每一個誕生在這個世界的人都能明白:“要學會放棄,要學會尋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