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記
? ?求異?
????何為求異?在于不求同,不求同便是求異,那么何為求同,首先要弄清楚何為同,同者一也,天地之間,生靈繁雜眾多,但它們之間,必有相同之處,其來源必為一處,這便是同。
? ? 來源為一處,可以稱之為本源之同,也就是說它們起源于一,本來就是一個事物,一個東西。
? ? 但是現(xiàn)在這些事物已經(jīng)不是本源之同了,也就不可以稱之為一了,而是分散成萬物,無法再歸結(jié)為一,亦或是我們需要一個更大的概念將其重新歸為一處,而當我們采用更大的概念把他們歸結(jié)為一的時候,我們必須發(fā)現(xiàn)事物現(xiàn)在的同,我們可以稱現(xiàn)在的同為共通之同,也就是彼此都有的同,如同我們生活中使用的筆,有鋼筆,毛筆,碳素筆等等,在很久之前,我們似乎只有毛筆,而如今我們將毛筆等筆歸結(jié)成筆這一類,是因為它們有共同之處,因此可以同歸于筆這個概念之中。
? ? 那么何為求同,求,追求,而同有了上處兩種解釋。
? ? 由此觀之,求同,也就有了兩種解釋,一種便是求一,讓所有皆同,均田地,等富貴,此為求一,也就是為了追求將來的本源之同,放在生活里便是追求一切的一致,你干什么我干什么,你得到什么我得到什么。
? ? 另外一種,便是共通之同,我們追求彼此之間相同的,兩個人一起玩游戲,當然是玩一樣的,而不一樣的便被留存了下來,這便是第二種求同,也就是求同存異。
? ? 而我所提出的求異,顯然不是針對第二種的,也并非針對第一種,倘若針對第二種,顯然是不合理的,比如,一個人對你說,我是一個人,而你偏要說,不,我不是一個人,這顯然是可笑的,倘若針對第一種,也就是在表述我們本來就不同,也就是自始至終我們本身就是不同的,也就是否定了全部,因此,我們所求的異,也絕不是處處不同,也不是針對共通之同,而應該是留有同處,更像是第二種的補充,也就是求異存同。
? ? 而求異存同和求同存異的區(qū)別就是,誰才是本位,誰才是應該主動追求的那個要素。
? ? 很顯然,二者雖是互補,但也是針鋒相對,而我更贊成求異,因為求異的缺點可以通過留存相同的而彌補,而求同則不然,打個比方,當你做事的時候為了達成一致而保留自己不同的觀點時,你自己的觀點就已經(jīng)沒有任何用處了,而當你為了追求自己的異,而最后達成的同,顯然你的異是參與了其中。
? ? 我們以商場買東西為例,你相中了一件商品,你打算以100元買下它,而店主打算以150出售,于是乎你為了拿下貨物,和店主唇槍舌戰(zhàn),最后你們達成了一致,你買了一些其他商品,而總共平均下來,你相中的這件商品以100拿下,店主把商品的利潤平均下來,掙得錢數(shù)比單賣你150元的價格所獲得的利潤還要高上很多,這便是求異留同,倘若一方求異一方求同,肯定是求同吃虧,那么我來說說雙方求同,同樣的商品,你出價100,但原價150,店主基于求同,主動降價,125,你基于求同,便同意了這個價格,于是乎你用125元拿下了你想用100元買下的商品,商家用125賣掉了原本150的商品。
? ? 當然,上處例子可能不那么準確,但是我們可以深切的體會到,求異的本質(zhì),就是不求同,而最后達成的一致是彼此求異所達成的平衡,也就是說,求異是一種進取的平衡,而求同是一種寬容的平衡。
? ? 我之所以把求異稱之為求異,是把它和自私區(qū)別開來,自私是沒有留同的成分的,一個人自私,是利用各種方法謀取自身的利益,絲毫不會和周圍的其他人留同,因此我所說的求異是伴隨著留同的。
? ? 我的思想太過淺薄,我更希望這些都當作僅當我個人的一個自我安慰,是我還活著的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