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甌冰水和梅湯

老天橋撂地兒賣藝的有個說法: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又說又練真把式。一句話,干什么就得吆喝什么,手上還得會點兒家伙。
?
一百多年前,賣酸梅湯這行就是這樣。推個小車,走街串巷,手里拿兩個小銅碗,行話叫「冰盞」,叮叮當當這么一敲,「哎!酸梅湯,桂花味兒,玉泉山的水來,德勝門的冰,喝到嘴里頭涼颼颼,給的又多來,湯好喝!」
?
于謙老師形容這動靜兒,「聽著都覺得涼快。」
?
可為什么是德勝門的冰呢?
?
老式年間,北京城里的冰鎮(zhèn)酸梅湯,用的都是護城河、什剎海冬天存下來的天然冰。德勝門在護城河邊上,冰窖最多,前兩天我騎自行車到那邊瞎轉悠,還找見一條冰窖口胡同呢。
?
沒辦法,以前的人沒冰箱,夏天要想冰鎮(zhèn)點兒什么東西,只能用天然冰,這叫「冬貯夏用」,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已經(jīng)有此藏冰之法了。
?
只是有一樣缺點,什么呢?衛(wèi)生條件不過關,不干凈。
?
你想啊,那護城河、什剎海是什么地方?梁實秋先生說了,「冰塊里可以看見草皮、木屑,泥沙穢物更不能免?!官u酸梅湯的又都是小攤販,最不講究路數(shù),把冰塊兒直接往湯里一放,涼快是涼快了,就是老拉肚子,費手紙。
?
怎么辦呢?去信遠齋。
?
都知道,這酸梅湯,尤以北京城為正宗。北京城里呢,尤以信遠齋為正宗。
?
其他像什么天橋邱家、西單牌樓路遇齋、東安門丁街遇緣齋、前門外九龍齋,那都是后輩。
?
信遠齋,開業(yè)于清乾隆五年,老板姓蕭。傳聞說,他原來是個小販,在前門外大柵欄擺攤兒。有一天,他的一位在宮里做太監(jiān)的親戚,傳給他一道宮廷秘方,按著方子能制成桂花酸梅湯。蕭老板就照著做了,深受百姓歡迎,被譽為「清宮異寶」、「御制烏梅湯」。
?
后來,蕭老板就在東琉璃廠盤下來兩間鋪面,前店后廠,干起了正經(jīng)賣酸梅湯的營生,取名「信遠齋記」。
?
乍一聽挺別扭,「齋」就「齋」吧,加個「記」算怎么回事兒?說不通啊。
?
哎,人蕭老板要的,就是這說不通的勁兒。
?
信遠齋開在哪兒?開在琉璃廠。琉璃廠什么地兒?徐凌霄在《舊都百話》里解釋了:「昔年京朝大老,貴客雅流,有閑工夫,常常要到琉璃廠逛逛書鋪,品品古董,考考版本,消磨長晝?!?/p>
?
瞧見沒?琉璃廠是北京城最有名的文化一條街。直到現(xiàn)在,你去那邊溜達,街上的買賣鋪戶,賣的也都是些古今圖書、文玩字畫,匾額上寫的,也都是些什么齋,什么堂,什么閣。
?
蕭老板就想了,要是叫「信遠齋」,放在這條街里邊,它不顯眼呀!在商言商,怎么也得拉點生意不是?他就想了個歪招兒,添了一個字,叫「信遠齋記」。
?
在琉璃廠一帶溜達的,都是喜歡摳字眼兒的讀書人,溜達到這兒,抬眼一看,「信遠齋記」,嘶——這招牌,它說不通??!不行,我得跟老板好好掰扯掰扯。
?
說著就進去了,跟著接二連三、牽五掛四,找茬兒的越來越多,店里的客流量也就上去了。魯迅、老舍、齊白石、張大千、梅蘭芳,都是信遠齋的???。
?
這店面雖然不大,勝在干凈簡單,臨街的玻璃門窗擦得一塵不染,還插著一根月牙戟。為什么要插月牙戟呢?它代表這鍋酸梅湯是昨兒夜里熬得的。
?
主顧一進門,迎面一個綠漆的老式大冰桶,桶里釘了層鐵皮,里頭全是砸碎的天然冰。酸梅湯呢,盛在白底青花的大瓷缸里,蓋子擰嚴實,再給它埋到冰桶的碎冰里。第二天醒來,酸梅湯早已冰涼鎮(zhèn)齒,且沒有跟冰塊兒直接接觸,干凈又好喝。
?
梁實秋在客居臺北幾十年后,仍然對信遠齋這口兒念念不忘,說里頭「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濃而釅。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里如品純醪,舍不得下咽」。
?
沒錯,信遠齋的酸梅湯,唯一特點就是熬得濃,熬好了盛缸子里,絕不往里頭摻冰水,什么時候喝都是醇厚濃郁,而且冰得極透。
?
伙計給倒在細瓷小碗兒里,撒上幾朵桂花,喝一碗,倒一碗,最后論碗收錢。雖說舌冰齒冷,但一下子喝個十碗八碗的都不算稀奇,沒夠。
?
你想啊,三伏天,下午兩三點鐘,大太陽像鍋里的熱油那么烤著,頭頂上一片蔭涼兒都沒有,四脖子汗流。這時候,拐進信遠齋,掀開竹簾子,結結實實一碗酸梅湯下肚,涼氣兒順著嗓子眼兒一路冰到胃里邊,全身毛孔冷不丁那么一縮,肌肉一打激靈,嘴里「嘶嘶」地抽氣兒,那真是湃骨之涼,透舌沁齒,涼入心脾。
?
用郭德綱老師的話講,這邊喝著酸梅湯,那邊槍斃他爸爸,都不心疼!
編輯:?六姨太
更多精彩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久拾90collect"。

我們關心星球大戰(zhàn),
也關心落在你窗簾上的灰塵,
有的事情可以一句話講完,
有的恨不得聊上三個月。
?
關注我,為我們精致的靈魂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