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11-二語習得
二語習得
?
ⅠL1與L2的聯(lián)系
Ⅱ?qū)Ρ确治雠c錯誤分析
Ⅲ中介語
Ⅳ輸入假說
Ⅴ個體差異
?
看索引會發(fā)現(xiàn)這些內(nèi)容在[胡]第十一章中講過!
?
我們就查漏補缺,過一遍!
?
?
【選填判斷】——
(a).第二語言習得在1970年左右被正式確立為一門學科。
?
(b).有些中國英語學習者總喜歡把three發(fā)成tree, 把this發(fā)成dis.
這是語際干擾<Interlingual Error>造成的,因為在普通話中沒有[θ]和[e]這樣的音位。
?
(c).聯(lián)系語言能力<competence>和語言行為<performance>的不同,人們對<mistakes>和<errors>作了進一步區(qū)分。
<error>是指對目的語的無意偏離,學習者無法自我糾正,它表明了語言能力上的失敗。
而<mistake>是指有意或無意的形式偏離,是可以自我糾正的,表明了語言行為上的失敗。
?
(d).中介語由S. Pit Corder and Larry Selinker兩人提出。
?
(e).中介語三大特征:systematicity系統(tǒng)性、permeability滲透性、fossilization石化現(xiàn)象。
?
(f).石化現(xiàn)象,指的是,比如讓俄羅斯人說英語會時不時卷一卷,還有大作口音咖喱味英語,改不過來那種,這叫做<石化>.
Chinglish&“touch the society”
任何時間、任何層面都有可能出現(xiàn)<石化現(xiàn)象>.
<石化現(xiàn)象>是學習者學習始終達不到本族語那樣的熟練程度的原因之一。
?
(g).三個相互作用的因素在第二語言學習中起著決定作用,
① a learner’s psychology, how a learner organize one’s native language;
② perception of native-target language distance;
③ actual knowledg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language distance&L1與L2的相似度)
?
(h).本族語不僅具有在語音、詞匯、語義、句法或話語層面對語言觀進行了先行塑造。還構建了反映語言的認知觀。這些都會影響到二外學習,或積極影響、或阻礙作用。
?
?
?
[戴]大師拿出第十章的<行為主義><天賦主義><互動主義>。本來適配于兒童語言習得,拿出來看看能不能適配二外學習。
?
行為主義模式強調(diào)模仿與積極強化的作用,先默寫一百篇再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天賦主義者轉(zhuǎn)而立足于“先天性”,強調(diào)人天生具備語言習得機制,只要有一定量的輸入就能夠?qū)W習語言。
互動主義者認為語言和社會互動不可分割。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沒有與學習場景的互動,就無法學習語言。
?
?
?
(i). Krashen提出的<Input Hypothesis>.
且經(jīng)過Krashen的點播,[戴]認識到<acquisition> and <learning>確實應該分別對應L1與L2, 兩者有區(qū)別,自行補充說明!元素&有意識與無意識, 隱形學習與刻意練習。
?
(j). Input有<Authentic真實輸入><Comprehensible可理解性輸入><Optimal最佳輸入>,<最佳輸入>又有<Pre-modified預修訂的輸入><Interactively Modified交互性修正輸入>.
?
(k).想要輸入在學習中起作用,可理解性輸入是必要前提。
?
[頭腦風暴]——當問一個假說的缺點和不足時,我們想到的<它能解決什么問題>就能相應推出來<它不能解決什么>,也就是它的缺點。當幾個假說同時存在時,一個假說的優(yōu)點就是其它假說的不足。
?
(l). <Modified Input>類似于兒童習得時,長者的保姆式語言(motherese). 也類似于課堂上老師調(diào)整自己到學習者的語言水平。通過修飾,確保語言可理解,確保有效輸入。
?
(m). <Modified Interaction>&讓學習者更容易接收、融入、理解和互動。
?
(n).萬金油句——Our knowledge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input, the various forms of interaction and learner differences will not only provide solid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nd classroom organization, but also bring about new techniques and propositions o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nnovation, materials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system, teacher edu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as well, so as to serve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improving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我們對語言習得、語言學習、輸入的作用、各種互動以及學習者差異的了解,不僅為語言教學法和課堂的組織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為語言教學法、課程設置和創(chuàng)新、材料構建、評估體系、教師培訓、語言教學研究和教育管理帶來了新技術和新理念,從而服務于提高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效率這一最終目標。
?
?
?
[戴]專門涉及了一個方面,即【Individual difference】!
?
<Language Aptitude語言學能>是指學習第二語言的自然能力。
?
一般認為學習能力與學習者的總體智力有關。John Carroll曾經(jīng)界定過語言學能的四個組成部分:<phonemic coding ability音位編碼能力> <grammatical sensitivity語法敏感度> <inductive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歸納學習能力> and <rote learning ability背誦能力>.
?
?
?
<Motivation>分為四種,
<Instrumental Motivation>&考試、薪資、晉升、事業(yè)、科研
<Integrative Motivation>&文化交流、融入、歸屬感、認同感
<Resultative Motivation>&外部的安排或施壓而學習、義務教育
<Intrinsic Motivation>&學習讓我快樂、愉悅身心
?
?
?
<Learning Strategies學習策略> are learners’ conscious, goal-oriented and problem-solving based efforts to achieve learning efficiency.
?
&動機在學習者所采用的學習策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Cognitive Strategies認知策略>涉及分析、歸納以及將所學的內(nèi)容消化吸收并實踐運用的策略。而<Metacognitive Strategies>就是給<認知策略>進行評估、規(guī)劃、監(jiān)察、改進的策略。
?
[頭腦風暴]——<討論語言的語言>是元語言,認識<認知策略>的策略是元認知策略。如果認識<元認知策略>,并給<元認知策略>進行評估、歸化、改進的策略就是<元-元認知策略>,懂了嗎?!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strategy studies, Cohen further distinguishes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anguage using strategies>.
?
<The language using strategies> include four subsets: retrieval(檢索), rehearsal(背誦), cover(替換) and communication(交際) strategies.
?
&好的學習者使用的策略更多,選擇性和靈活性也更高。
?
?
?
<Personality>&trait, talkative,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