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孫綽《游天臺山賦并序》解讀
游天臺山賦并序
作者:【東晉】孫綽
天臺山[1]者,蓋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2],登陸則有四明[3]、天臺,皆玄圣[4]之所游化,靈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瓌富,盡人神之壯麗矣。所以不列于五岳[5],闕載于常典者,豈不以所立冥奧,其路幽迥?;虻咕坝谥劁閇6],或匿峰于千嶺;始經(jīng)魑魅[7]之途,卒踐無人之境。舉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8],故事絕于常篇[9],名標(biāo)于奇紀(jì)[10]。然圖像[11]之興,豈虛也哉!非夫遺世玩道[12],絕粒茹芝[13]者,烏能輕舉[14]而宅之?非夫遠(yuǎn)寄冥搜[15],篤信通神者,何肯遙想而存之?余所以馳神運思,晝詠宵興,俯仰之間,若已再升[16]者也。方解纓絡(luò)[17],永托茲嶺。不任[18]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懷。
太虛[19]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20],融而為川瀆,結(jié)而為山阜[21]。嗟臺岳之所奇挺,實神明之所扶持。蔭牛宿[22]以曜峰,托靈越[23]以正基。結(jié)根彌于華岱[24],直指高于九疑[25]。應(yīng)配天于唐典[26],齊峻極于周詩[27]。
邈彼絕域,幽邃窈窕[28],近智以守見而不之,之者以路絕而莫曉[29]。哂夏蟲之疑冰[30],整輕翮而思矯[31]。理無隱而不彰,啟二奇[32]以示兆:赤城霞起以建標(biāo),瀑布飛流以界道。
睹靈驗而遂徂[33],忽乎吾之將行。仍羽人于丹丘[34],尋不死之福庭[35]。茍臺嶺之可攀,亦何羨于層城[36]?釋域中[37]之常戀,暢超然之高情。被[38]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39]。披荒榛之蒙蘢[40],陟[41]峭崿之崢嶸。濟楢溪[42]而直進(jìn),落五界[43]而迅征??珩仿≈畱翼鉡44],臨萬丈之絕冥。踐莓苔之滑石,搏[45]壁立之翠屏。攬樛木[46]之長蘿,援葛藟[47]之飛莖。雖一冒于垂堂[48],乃永存乎長生。必契誠于幽昧[49],履重崄而逾平。既克{(lán)隮}于九折[50],路威夷[51]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緩步之從容。藉萋萋之纖草[52],蔭落落之長松。覿翔鸞之裔裔[53],聽鳴鳳之嗈嗈[54]。過靈溪[55]而一濯,疏煩想于心胸。蕩遺塵[56]于旋流,發(fā)五蓋之游蒙[57]。追羲農(nóng)[58]之絕軌,躡二老之玄蹤[59]。陟降信宿[60],迄于仙都[61]。雙闕[62]云竦以夾路,瓊臺[63]中天而懸居。朱閣玲瓏于林間,玉堂陰映于高隅。彤云斐亹以翼櫺[64],皦日炯晃[65]于綺疏。八桂[66]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67]。惠風(fēng)佇芳于陽林,醴泉[68]涌溜于陰渠。建木滅景[69]于千尋,琪樹[70]璀璨而垂珠。王喬控鶴[71]以沖天,應(yīng)真飛錫以躡虛[72]。騁神變之揮霍[73],忽出有而入無[74]。
于是游覽既周[75],體靜心閑。害馬[76]已去,世事都捐[77]。投刃皆虛,目牛無全[78]。凝思幽巖,朗詠長川。爾乃羲和亭午[79],游氣高褰[80]。法鼓[81]瑯以振響,眾香馥[82]以揚煙。肆覲天宗[83],爰集通仙[84]。挹以玄玉之膏[85],嗽以華池[86]之泉,散以象外之說[87],暢以無生之篇[88]。悟遣有之不盡,覺涉無之有間[89]。泯色空以合跡[90],忽即有而得玄[91]。釋二名[92]之同出,消一無于三幡[93]。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于不言[94]。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于自然[95]。
注釋:
[1]天臺山:在浙江天臺縣北?!2]方丈、蓬萊:傳說中海上兩座仙山名,與瀛洲合稱為三神山(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3]四明:山名,在浙江寧波市西南,為天臺山支脈。李白《天臺曉望》詩有“天臺鄰四明”之句?!4]玄圣:仙人?!5]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6]景:同“影”。重溟:指大海。 [7]魑魅(chī mèi癡妹):鬼怪。 [8]禋(yīn音)祀:祭祀。 [9]常篇:常籍、常典,一般的典籍?!10]奇紀(jì):特殊的記載。李善注說指《內(nèi)經(jīng)·山紀(jì)》。 [11]圖像:指天臺山圖。 [12]遺世玩道:指脫離塵世,研習(xí)道術(shù)?!13]絕粒茹芝:不食粒米而以靈芝為食。 [14]輕舉:指飛升成仙?!15]遠(yuǎn)寄冥搜:指寄心玄冥,尋求神仙。 [16]再升:兩次登覽?!17]纓絡(luò):喻指世俗的束縛?!18]不任:不勝?!19]太虛:宇宙?!20]妙有:道家指超乎“有”和“無”以上的原始存在。李善注云:“妙有謂一也。言大道運彼自然之妙一,而生萬物也……《老子》曰:‘道生一。’王弼曰:‘一,數(shù)之始而物之極也?!^之為妙有者,欲言有,不見其形,則非有,故謂之妙;欲言其無,物由之以生,則非無,故謂之有也。斯乃無中之有,謂之妙有也?!薄21]“融而”二句:實指太虛元氣融而為川,結(jié)而為山。 [22]牛宿(xiù秀):指牽牛星座,二十八宿之一。古代天文家以天上星辰與地理區(qū)域相配,稱為分野。天臺山坐落在越國,與牽牛星座相對應(yīng),故謂“蔭牛宿以曜峰”,意為在牽牛星座光照之下,承受它的福蔭?!23]靈越:山川靈秀的越國(今浙江地區(qū))。 [24]華岱:華山、岱岳(泰山)。 [25]九疑:山名,在湖南寧遠(yuǎn)境內(nèi)?!26]唐典:指唐堯時的祭典。上古以山岳配天祭祀,《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山岳則配天?!贝司湔f天臺山合乎唐典中以山岳配天的資格?!27]周詩:《詩經(jīng)·大雅·崧高》有“崧高維岳,峻極于天”之句。此句說天臺山與產(chǎn)生于周代的《詩經(jīng)》所贊頌的嵩山高峻相等?!28]窈窕:幽深貌?!29]“近智”二句:言小智者因囿于所見而不能往,即使前往也因路途阻斷而不能見曉?!30]夏蟲疑冰:語本《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贝艘杂饕娮R淺陋的人,如夏蟲懷疑冬天有冰雪一樣不相信未來的事情。 [31]翮(hé核):羽翅。矯:飛舉?!32]二奇:即下句寫的“赤城棲霞”、“石梁飛瀑”,為天臺八景中的二景?!33]徂(cú殂):往?!34]仍:依隨。羽人:仙人。丹丘:仙人所居之地。此連下句語出屈原《遠(yuǎn)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xiāng)?!薄35]福庭:猶言福地,神仙、有道者所居之處。 [36]層城:神話中昆侖山上神仙的居處?!37]域中:指塵世?!38]被:同“披”?!39]金策:飾金的手杖。鈴鈴:震撼聲?!40]披:撥開。榛(zhēn真):此泛指叢林。蒙蘢:茂密貌?!41]陟(zhì志):登?!42]楢(yóu由)溪:水名,一作油溪,在浙江天臺縣東。 [43]五界:地名。李善注說指五縣之界?!44]穹?。汗捌?,高而彎曲。懸蹬:凌空的石橋?!45]搏:抓住。 [46]樛(jiū糾)木:彎曲的樹木。 [47]葛藟:粗藤。 [48]垂堂:堂屋的垂檐下,易落瓦傷人處,故古人視為危地。此句語本《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又,《袁盎傳》:“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贝搜蕴炫_山路險難行?!49]幽昧:指幽深之境,亦兼指玄奧的道境。 [50]{隮}(jì際):登。九折:指曲折的路?!51]威夷:紆回舒緩貌?!52]藉:墊,此言以柔嫩的芳草為席墊?!53]覿(dí敵):遇見,看到。裔裔:鳥飛翔貌?!54]嗈(yōng雍)嗈:鳥和鳴聲?!55]靈溪:天臺山溪水名?!56]遺塵:殘留的俗塵?!57]五蓋:佛經(jīng)以貪欲、瞋恚、睡眠、調(diào)戲、疑悔五種不良思念為五蓋,因其能覆蓋真性。游蒙:昏蒙愚昧。 [58]羲農(nóng):指伏羲和神農(nóng)?!59]二老:指老子和老萊子。玄蹤:幽遠(yuǎn)的蹤跡?!60]信宿:連宿兩夜?!61]迄:到達(dá)。仙都:指天臺仙境?!62]雙闕:天臺山峰名。兩峰對峙如門,在桐柏宮南?!63]瓊臺:天臺山峰名?!缎煜伎陀斡洝罚骸半p闕所夾而環(huán)者,即為瓊臺。臺三面絕壁,后轉(zhuǎn)即連雙闕?!薄碍偱_夜月”為天臺八景之一。 [64]彤云:紅色的祥云。斐亹(wěi尾):文彩絢麗貌。此處形容云色甚美。翼:承接。櫺(líng陵):窗格。 [65]皦(jiǎo皎)日:白日。炯晃:光輝燦爛?!66]八桂:語本《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桂林八樹,在番禺東?!毖韵晒鸶叽竺?,八樹即可成林?!67]五芝:指赤芝(一名丹芝)、黃芝(一名金芝)、白芝(一名玉芝)、黑芝(一名玄芝)、紫芝(一名木芝)五種靈芝。秀:草木的花。敷:開放?!68]醴(lǐ里)泉:甘美的清泉?!69]建木:神話中的木名。木高百仞無枝,日中無影。景:同“影”?!70]琪樹:玉樹?!71]王喬:即仙人王子喬。傳為周靈王太子晉,故亦稱王子晉。相傳他由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乘白鶴駐于山頭,數(shù)日而去??佞Q:駕鶴?!72]應(yīng)真:佛教羅漢的別稱。以其能上應(yīng)于真道,故稱。飛錫:佛家語,僧侶執(zhí)錫杖云游四方。《釋氏要覽》卷下謂高僧?dāng)S錫杖飛空而往,故云飛錫。躡虛:謂得道成仙后可騰空而行?!73]神變:迅速變化。揮霍:疾速貌?!74]出有而入無:出入于有無之中?!对企牌吆灐肪硪弧鹚模骸盎蚺c眾仙,策空駕虛,出有入無,分形散影,處處游集。”又李善注:“《淮南子》曰:‘出于無有,入于無為?!睙o有,指不見形相的東西;無為,指道家主張的清靜虛無,順應(yīng)自然?!75]周:遍。 [76]害馬:語出《莊子·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原比喻危害天下者,此指妨害純真之性的塵世嗜欲?!77]捐:棄?!78]目牛無全:即目無全牛。語本《莊子·養(yǎng)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币庵^庖丁善于屠牛,技術(shù)純熟,所注意的已非牛的整體,而是牛體的筋骨空隙,操刀運行于虛隙之間,故曰“投刃皆虛”?!79]羲和:神話中太陽的御者。亭午:正午,中午?!80]游氣:浮游于空中的大氣。褰(qiān牽):散開。 [81]法鼓:佛寺的大鼓。舉行法事時用以集眾唱贊?!82]馥(fù付):芳香?!83]肆:遂,于是。天宗:指道教所崇奉的最高天神?!84]爰:乃,于是。通仙:群仙?!85]挹:用勺舀取。玄玉之膏:神仙所食的像黑玉一樣的膏?!86]華池:神話中昆侖山池名。此泛指仙池。 [87]象外:超逸具體物象之外。此指天道。象外之說,即超出象外的道家學(xué)說?!88]無生:佛教認(rèn)為萬物的實體無生無滅。無生之篇,指佛教經(jīng)典。 [89]“悟遣”二句:李善注:“言道釋二典,皆以‘無’為宗。今悟‘有’為非而遣之,遣之而不盡;覺‘無’為是而涉之,涉之而有間,言皆滯于‘有’也?!币庵^領(lǐng)悟到驅(qū)遣塵念未盡,學(xué)習(xí)道術(shù)尚有空缺?!90]泯色空以合跡:意謂色即是空,泯滅兩者界限而合于一。佛教認(rèn)為一切色法都是空幻不實的,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說“色即是空”,強調(diào)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人們認(rèn)識上的幻化產(chǎn)物,是一種假象?!91]即有而得玄:意謂從“有形”中得到玄妙的道理。在《老子》中,“玄”是指幽深微妙、高遠(yuǎn)莫測的“道”。 [92]二名:指“有”與“無”。二名同出,即兩者同出一源,語本《老子·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藘烧咄龆惷!薄93]三幡:佛經(jīng)語,指色、空、觀。此句說使色、空、觀消而為一,同歸于“無”。 [94]“恣語”二句:意謂盡情談?wù)摌范K日,與整天默然不語一樣。此語由《莊子·寓言》:“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化出?!95]“渾萬象”二句:意謂渾齊萬物而以玄冥觀之,不知不覺地兀然與自然合為一體。
賞析:
自班彪作《覽海賦》,班固作《終南山賦》,張衡作《溫泉賦》以后,山水賦逐漸超越苑囿大賦的藩籬而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魏晉以后,隨著山水詩的興起,山水賦也有新的開拓,名山勝水越來越多地成為作家摹寫的對象。孫綽這篇賦即為寫天臺山的第一篇散文名作。
天臺山是我國佛教天臺宗的發(fā)源地,也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早在東漢時期,天臺山即以靈異聞名于世。劉義慶《幽明錄》所描述的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遇仙女故事,便是古代詩人津津樂道的一個神奇?zhèn)髡f。在孫綽生活的東晉初期,天臺山已遍布道宮梵宇,更增添了神秘色彩,成為四方香客朝奉圣地和玄學(xué)名士向往的幽奧之區(qū)。這篇賦所寫的天臺景色,正是按照玄學(xué)名士心目中的神山形象進(jìn)行描述的,是被理想化、神化了的。關(guān)于此賦的創(chuàng)作緣起和時間,《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說孫綽“為永嘉太守,意將解印以向幽寂,聞天臺神秀,可以長往,因使圖其狀,遙為之賦”。以此參驗賦前序文,可知其當(dāng)時已有“方解纓絡(luò),永托茲嶺”的愿望,觀畫之后,更為天臺山的神美景色所吸引,于是馳神運思,晝詠宵興,俯仰之間,如兩次登覽。他吟想之至,奮藻散懷,寫成這篇觀畫神游的名作。
由于受正始玄風(fēng)影響,東晉的山水賦也和山水詩一樣,帶有濃厚的玄學(xué)色彩。如劉勰《文心雕龍》所說:“江左篇制,溺乎玄風(fēng)”(《明詩》),“詩必柱下之旨?xì)w,賦乃漆園之義疏”(《時序》)。而玄學(xué)又是與佛教合流的,以玄理作賦,往往釋道相雜,仙佛并存,這在《游天臺山賦》中也有鮮明的反映。孫綽是“少慕老莊之道”的玄言詩人,也是好講佛理的佛乘文人,曾作《道賢論》以論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賢;又作《喻道論》調(diào)和儒佛,說“周孔即佛”。他在這篇賦中所采取的以玄理結(jié)合佛教哲學(xué)描摹山水的寫法,不僅是他個人創(chuàng)作的思想傾向,而且典型地反映了東晉玄學(xué)家共有的創(chuàng)作趨向。
在作者筆下,天臺山是一座耀動著佛光仙影的神山仙都。為突出天臺山的神秘靈異,賦中以佛老思想解釋它的非凡來歷并竭力以夸張之筆渲染其神美景色。這樣寫,固然在于抒發(fā)對山水自然美的酷愛與追求,希望“永一日之足,當(dāng)百年之溢”;更重要的是借神化山景、神游天臺來宣揚求仙悟道,解脫人生苦悶,故在景物描寫中夾雜著許多佛道哲理和神跡仙蹤的內(nèi)容。所謂自然妙有、出有入無、象外之說、無生之篇、遣有不盡、涉無有間、色空合跡、即有得玄以及羽人、二老、王喬、應(yīng)真、天宗、通仙、丹丘、福庭、玉膏、華池等等,都與釋道、仙佛相關(guān)。其中所說的“有”與“無”,作為哲學(xué)本體論的兩個重要論題,是釋道兩家熱烈討論的焦點?!独献印吩疲骸坝猩跓o”,“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釋曇濟《六家七宗論》說:“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氣陶化,則群象稟形……由此而言,無在元化之先,空為眾形之始,故稱本無。”都以“無”為宇宙的原始,由無而生有,化生萬物,則謂之“妙有”。孫綽正是由釋道的有無之說出發(fā),去探求人生乃至宇宙的真義的,故文章開篇便說:“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jié)而為山阜。嗟臺岳之所奇挺,實神明之所扶持。”天臺山由元氣運化而成,妙造自然,為神明所佑護,故而為“山岳之神秀者”,“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瓌富,盡人神之壯麗矣”。它立于冥奧幽迥之境,坐落于山川靈秀的越國,在地理分野上正好處于牽牛星座光照之下,承受著它的福蔭,成為玄圣游化之地,靈仙窟宅之所,既可與方丈、蓬萊并列,又“應(yīng)配天于唐典,齊峻極于周詩”。這里不僅是佛道相伍,更是儒釋相參了。
這座神山仙都,凡夫俗子、近智守見之徒是無由登覽的,故曰:“非夫遺世玩道,絕粒茹芝者,烏能輕舉而宅之?”只有得道的真圣和仙人、羅漢才得以棲息其上,“王喬控鶴以沖天,應(yīng)真飛錫以躡虛”,馳騁變化,在有無之境神奇地自由往來。按照這種玄虛的想象和理解,作者神游天臺所企求的是“仍羽人于丹丘,尋不死之福庭”,“追羲農(nóng)之絕軌,躡二老之玄蹤”。這羽化登仙、長生不死的渴望,雖說是荒唐的夢幻,然而卻是魏晉人共有的文化心態(tài)。與此相聯(lián)系,作者在神游中悉心體察和關(guān)注的是如何“契誠于幽昧”,在山水靈境中“蕩遺塵于旋流,發(fā)五蓋之游蒙”,“釋域中之常戀,暢超然之高情”,盡洗塵念,驅(qū)散昏昧,暢達(dá)高情,求得人生的解脫。神奇的天臺是進(jìn)行這人格歷練的理想去處,因此,即使是歷險披荒,踐苔搏壁,身臨萬丈絕冥,有一冒垂堂之危,也在所不辭,為的是“永存乎長生”,到達(dá)理想的彼岸,隱然有歷盡劫難,方成正果的宗教意味。賦中對天臺仙境的大段描繪,是在登上曲折的山路之后著意刻畫的神仙世界。鸞飛鳳鳴,仙樹森茂,仙草含秀,惠風(fēng)佇芳,甘泉涌溜,神木滅景,玉樹垂珠,更有雙闕瓊臺、朱閣玉堂、彩云綺戶,麗日生輝,法鼓振響,香煙裊裊,一派明麗、祥和景象,盡是神山仙都風(fēng)光。它給予作者的是心境的凈化、塵俗的超越和靈性的契悟,故而說:“游覽既周,體靜心閑。害馬已去,世事都捐”,達(dá)到了“投刃皆虛,目牛無全”的化境。此刻,朝覲天尊,邀集群仙,挹玄玉之膏,漱華池之泉,領(lǐng)會道家象外之說、佛門無生之篇,既覺得有無之說深奧莫測,難以窮盡,但理解到“色即是空”的佛理,也就泯滅了色空界限,徹悟到一切色法都是空幻不實的,塵俗世界的一切都不過是人們認(rèn)識上幻化的產(chǎn)物。因此,“有”也就是“無”了,故而能“即有而得玄”,從“有”中悟出玄妙的道理。顯然,作者從釋道學(xué)說的參悟中契悟到道家的“有”“無”之說,乃同出一源,佛經(jīng)所說的色、空、觀三幡也終將泯跡于一無之中。由此推而論之,人們的終日恣情歡談笑語,也就是“等寂默于不言”了??偠灾?,在作者看來,按照佛老之說,一切都是終歸于空、無的。在這般心境中,人世間一切紛擾憂苦都可以忘卻,從而進(jìn)入到清虛玄默的精神境界,冥觀自然,渾同萬物,使人融于自然,與之冥合,化為一體。
這種與自然同體共化的思想,是魏晉名士所共有的。阮籍《達(dá)莊論》、嵇康《贈兄秀才入軍》等都曾作過闡述。他們認(rèn)為人與自然“混一不分,同為一體”,“至人遠(yuǎn)鑒,歸之自然。萬物為一,四海同宅”,人的本質(zhì)要義就是要“法自然而化”。由此出發(fā),觀照山水,便歸結(jié)出“山靜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的結(jié)論。山水不僅是自然之道的體現(xiàn)者,而且可以啟迪理性,契悟玄機。因而主張“方寸湛然,固以玄對山水”(孫綽《庾亮碑》),以宅心玄遠(yuǎn)的玄學(xué)眼光去審視山水,觀照自然,便可與之渾然圓融,同化共美。所以他們對神美的山水有一種狂熱的感情,執(zhí)著的追求,以至于荒誕地神化山水,涂上一層神秘色彩。應(yīng)該說,這是魏晉人在審美活動中特有的一種氣質(zhì)、風(fēng)韻和神采。它所流溢的是復(fù)歸自然的童真和個性解放的靈動,是掙脫精神枷鎖的熱望和解脫思想苦悶的渴求。無疑,這些都是玄學(xué)精神所激發(fā)出的人性的強烈閃光,以新的理性再現(xiàn)出莊子的精神和風(fēng)采。
這篇賦是以盛行于當(dāng)時的駢文寫成的,辯致工巧,語句駢儷而無滯澀之病。加之想象豐富,波瀾起伏,意奇語新,景物摹寫更顯得情采飛動,可謂有搖筆散珠,動墨橫錦之妙。作者自己也以此為其得意之作,曾以之示友人范榮期說:“卿試擲地,當(dāng)作金石聲也?!敝敝撩鞔槿舾拊凇短炫_紀(jì)游詩自序》中還說:“讀孫公之賦,聲貶金石?!痹诋?dāng)時文壇上,孫綽確是一個很有才藻,名冠江表的作家。一些顯赫人物如溫嶠、王導(dǎo)、庾亮死時,“必須綽為碑文,然后刊石焉”。但論文辭之美,則應(yīng)首推此賦。它不僅是孫綽的代表作,也是東晉玄賦、山水賦的名作?!稌x書》本傳贊所說的“彬彬藻思,綽冠群英”,絕非過譽之辭。